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亚太电影促进会电影周暨国际研讨会于11月4日至7日在我校成功举办。这也是久负盛名的重要国际电影组织亚太电影促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学术及放映活动。
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 ,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 Pacific Cinema)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全球性电影评论与推广组织。其宗旨是为了在亚洲电影正在形成的起步阶段,向世界推广亚洲电影,增进对其的了解和欣赏。亚太电影促进会在全球30多个主要国际电影节上颁发NETPAC最佳亚洲电影奖,出版并资助出版关于亚洲电影的书籍。成立以来为许多新导演、独立导演和非主流影片带来了知名度,对推广亚洲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年获得过NETPAC最佳亚洲电影奖的中国影片包括《小武》(1998,柏林国际电影节)、《站台》(2000,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暗恋桃花源》(1993,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好男好女》(1996,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昨天》(2001,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
我校导演系谢飞教授长期担任亚太电影促进会执委,应他的邀请,亚太电影促进会联合主席谢福龙(Philip Cheah)、副主席比娜·保罗(Bina Paul)、顾问委员会成员黄德昌(WONG Tuck Cheong)及历年NETPAC奖获奖导演代表出席了本次国际研讨会。
11月6日下午本次国际研讨会在C楼236会议室举行,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教授主持了会议。首先由三位远道而来的NETPAC成员进行了主题发言。比娜·保罗女士首先介绍了亚太电影促进会的历史和组织机构,以及与电影节的合作关系,并着重探讨了这一组织在推广亚洲电影、扶持新导演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黄德昌先生在题为《亚太电影促进会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与亚太电影促进会合作的电影节大部分都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电影也应当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电影中的领头羊。他在发言中提出了亚太电影促进会与北京电影学院进行合作研究和影展策划的框架。
谢福龙先生在题为《亚洲电影节:在全球性中寻找在地性》的主题发言中讨论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节对地区性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的发掘和扶持作用。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是各位曾获NETPAC奖的导演们的分享。贾樟柯导演的《小武》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了NETPAC奖,这也是他获得的第二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之后又凭借《站台》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NETPAC奖。贾樟柯认为,这个奖项的认可使他下定了决心把导演工作作为终身职业。他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亚太电影促进会对“亚洲电影的精神”的坚持,并提议亚太电影促进会与平遥国际影展展开学术方面的合作。从锡林郭勒专程赶来的宁才导演曾经凭借《季风中的马》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获得NETPAC奖,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国际奖项,对他此后的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舒浩仑、彭韬、郝杰、仇晟导演也分享了NETPAC奖项为自己职业生涯带来的帮助和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教授介绍了中心的研究状况及编写的《亚洲电影蓝皮书》,并提议与亚太电影促进会展开进一步的学术合作。最后FIRST青年影展的创始人宋文先生分享了电影节策展的经验和电影节作为“公共教育平台”的作用,并倡议亚太电影促进会与FIRST青年影展展开合作。
11月7日比娜·保罗女士还以《印度电影:超越宝莱坞》为主题举行了专题讲座。她介绍了印度电影产业的多样性概况,系统梳理了两种印度电影的范式:以印地语为语言、豪华歌舞场面和浪漫情节剧为特点的宝莱坞电影,以及发端自1970年代,由印度政府电影基金支持的,用孟加拉语、马拉雅拉姆语、北印度语等语言拍摄的作者倾向的电影,并着重介绍了萨蒂亚吉特·雷伊之外的重要印度电影作者的不同主题与风格。此外也谈到了目前印度电影里的某种在市场和作者之间调和的“中间道路”的倾向。
本次活动还展映了4部NETPAC获奖电影,分别是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合拍影片《苏莱曼山》(2017),哈萨克斯坦电影《领导的秘诀》(2018),中国影片《秋田》(2018)和《郊区的鸟》(2018)。仇晟导演在《郊区的鸟》映后与观众进行了交流。
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高精尖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