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高兴,今天是第三届经济学院本科生的开学典礼。刚才几位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深受启发。按照学院的安排,从仪式上考虑,我就做一些不必要的补充。
刚才荆林波教授给大学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忠告和建议,我在底下也是鼓掌并且笑,但这个笑可不是轻松愉快的笑。确实,大学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刚才何辉副教授讲了很多有意义的数据,例如各位同学入校已经27天了。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一个人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周边环境的不舒适感,我想,在满月不到的这个时间里面,大家可能就已经感受到了我们学校的诸多问题。所以刚才19级同学孙依诺淇讲我们学校多么多么地好,其实我猜想她内心很有可能也想说说“我到了社科大以后感受到了这个大学有哪些不好”,但在这个场合她没说。虽然我也会希望大家在提到我们社科大的时候,能够充满自豪感地赞美自己的母校,不过未来有更长的时间,我还是特别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不断地提出我们的大学究竟有哪些地方不好需要改进。我不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是对作为客体的社科大的批评,我宁愿把它理解为大家作为主人对自己所归属的家园的热爱和反思。我们都是大学的主人,讲好感的时候倒不用太多,反而更有义务经常建设性地批评我们的家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特别愿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学建设地更好。大学不应当畏惧批评,无论是就学术而言还是大学本身的管理而言。我们应当坦诚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塑造我们大学独特的传统。
刚才徐丽艳教授讲话的时候,我背后的女生不断地赞叹“太漂亮了”,徐老师下去的时候同学又喊“太美了”。我其实不太赞同每次一说起某个女教授的时候,就要强调她的性别或者美丽,不过,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老师的喜爱。虽然我还要提醒大家,同学们千万不要被徐老师的颜值所迷惑或者惊叹,等到她给你们上课的时候,她的智慧也许会让你更为赞叹。
高文书研究员也对我们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看法,尤其是高老师为我们带了七位本科生,我相信七位同学通过这种导师制的实施,通过和高老师的联系交流,一定会收获良多。我相信很多大学都不一定能像社科大一样,如此细致用心地、投入巨大地去实施贯彻本科生导师制。作为社科大的人才培养特色之一,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有缺憾,但更多的仍然是经验。在这一过程中,特别依赖各位导师的辛勤付出,也有赖于各位同学和导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我们相信,各位同学和导师相处的过程,就是和学术精神相伴的过程,就是和社科院的学术传统相联的过程,相信大家以后会慢慢地感受到导师制在我们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会慢慢感受到导师在各位同学的学业规划、研究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巨大作用。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够继续提升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尝试、探索出更多有益做法。我们也特别感谢像高文书教授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导师,投入自己的智慧、热情和精力,为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特别贡献。
刚才讲话的钟煊同学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她一来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我记得我第一次和本科生座谈的时候,钟煊同学用流利的英文介绍了她自己的背景和理想。后来,钟煊同学果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优异成绩通过层层遴选,获得了到埃克塞特大学、利物浦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大家能像刚才徐丽艳教授讲的那样,要学会展示自己。每一次当我们和学生接触的时候,其实都是在相互观察,你在观察我,我也在观察你,你在观察大学,大学也在观察你。希望我们每一次的接触、每一次的交流都给对方留下特别美好的印象。钟煊同学所代表的正是我们社科大学子的形象,他们优秀而大方,坚定而努力,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他们准备要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国土,但是又满怀着建设更新的世界的理想。因为你们源源不断的到来,我们对社科大充满了信心。
其他几位老师也都讲得很细很周到,我就不准备重复他们的了。我想,我主要代表学校,代表京清书记和政文校长,向大家再次表示欢迎。我的专业是法学,对经济学完全是外行,所以如果讲到特别外行的,也希望大家考虑到专业界限的问题给予谅解。
各位同学来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名字特别长,我们应该是国内最年轻的一所公立大学,也是校名最长的大学。以前校名最长的大学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从有了我们以后,他们就屈居第二。我到别的大学去讲课,总是开玩笑,社科大有两个你们比不上,他们一下子就充满了好奇,我说是校名最长、校龄最小,他们就笑。当然,未来社科大一定会有更多更严肃的最,因为年轻所以充满了无限可能。所以我特别想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这十三个字,给大家讲一下我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个全称。校名之所以最长,就是因为我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学,我们的英文也是the University of CASS,我们必须要努力,要始终明白校名前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七个字,既是一种光荣的传承,也是一种鞭策和压力。我们的工作和成就要配得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位教师的学术努力和成绩,各位同学的学习和形象,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相符合。这所大学的成立,绝不是为了增加一个新大学而建设,它有自己的理想定位和目标雄心,我们必须为了实现这样一种理想和雄心而努力而奋斗。我刚刚说了这是一所最年轻的学校,但是我想我们更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这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41年悠久优秀办学历史基础之上的大学,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各位所来到的大学是一个已经不惑的大学。它已经具有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的传统,它懂得自身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责任,它已经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不过,从另一种意义上,我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学而不是研究所,我们本质上是一个大学,仍然保有大学独特的规则和规律、职责和使命,大学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发展、成熟路径,有对学术的自由探索和教书育人相结合的独特模式,并因此和其他研究所之间存在差异,并由此产生如何融合的问题。
其次,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中国。2017级的赵嘉珩同学让我给经济学院的新同学写几句话,我写了12个字“全球视野、中国情怀、时代担当”勉励我们19级的同学。我们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土地上,首先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解决中国的问题,构建中国的学术体系,形成中国的话语体系。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它的历史、血脉、教训和成就。我们的学问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实践,深刻地体悟中国人民的利益期待和权利请求,并且始终明确自己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自己的建设性义务。没有国家意识,没有中国问题意识,没有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理性的判断,我们的学问就会失去灵魂。刚才何辉老师说我们经济以及经济学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刚才他也讲到我们曾经有一位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杨小凯教授。对于经济学我是外行,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有文学奖、医学奖等,但是没有经济学奖。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40年来实行改革开放,应该当之无愧地获得一个经济学奖。不过我想,虽然我们应当当之无愧地获得经济发展奖,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并不等于经济学研究的成就,但毫无疑问,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定要有也一定有强大、有效的经济学理论加以支撑,并因此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的源泉。我们当然不是为了诺贝尔奖而学习和研究,但我们仍然应该期待在座的经济学者,期待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或者更远的未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务,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是这一个时代中国的经济学者、经济学习者的目标之一。但是研究中国的学问仍然要特别重视全球视野,这就是我们社科大人才培养的第二个特色:国际化。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我们讨论中国的时候,无论如何离不开全球变迁的背景和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昨天下午我们在社科大人文社科新苗支持计划颁奖时,政法学院有一个项目是参加JESSUP国际模拟法庭比赛的团队拿到了中国赛区的冠军后,代表中国到华盛顿参加全球的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所有参加比赛的这些同学,无一例外地被世界排名顶尖的法学院所录取,其中有一位同学参加了社科大-牛津大学交流计划,她也因此成为社科大成立后第一位交流到牛津的本科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出去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三,就是社会科学这个词。我们要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科学的研究,我们所进行的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一种学术的探讨和建设。我们不是混社会的,我们是研究社会的,并且是来科学地研究社会,并且最终是要改造社会的。我看到我们每个老师前面都摆了一本《社科经苑》,这是我们经院的本科生定期编辑的内部学术刊物。我特别希望本科生同学能够提前进入学术的探索状态,把社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明白学问的意义,理解学术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尤其希望我们的本科生在自己探索课题研究的第一天起就注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伦理。我们现在也正在探索、筹划一门公共选修课,计划邀请国内的顶尖学者,尤其是社科院的顶尖学者,来开设一门课程,名字叫《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第四个词是大学。我在这里想抛开大学的一般议题,讨论一下我们社科大的第三个人才培养特色本硕博一体。有关本硕博一体化,一般而言很多同学都会问,硕士推免的指标是多少,有多少同学能够直博,因为这是一个一体化培养的现实条件。我们正在讨论博士招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另外,等到各位同学毕业的时候,我个人相信大学的硕士推免指标会比现在的更多,学校正在努力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一定会为同学们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但是我现在想讲的是我个人理解的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社科院研究生院四十一年来树立了一个优良的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精英和国家治理人才,我们应当思考怎样把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更提前的放到本科当中来,探索在这一样小规模的大学中,如何通过日常的学术训练提升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意识,从而为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供给更多的新生力量。我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上的是大学一年级而不是高中四年级。等到各位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也不希望我们的导师看待大家的时候,觉得还是大学五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已经开始研究性学习的同学。我特别希望通过我们大学里包括人文社科新苗支持计划在内的这些本科生科研支持项目,提升社科大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学术视野,尤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适应当下时代的特点,在更加扎实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作更多跨学科的前沿研究。
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在座的本科同学除了通常的意义外,能在更为广泛地意义上理解本硕博一体化,能够在本科阶段就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具有更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更为深刻的学术领悟和更好奇的学术探索热情。因为目前我们本科生人数还少,每年只招四百人,学校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的投入,事实上仅仅就本科生的人均资源而言,社科大远远超过其他的一流高校。老师们也会有更多时间的投入,推动本科生的学术成长。各位要提前进入研究性学习的状态,不管你未来毕业后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实务。任何一个实务要想干出成绩,也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思考和研究。
我们特意在图书馆里展出了一部分资深的学部委员的照片,这些都是我们老一辈的学术大师,是我们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未来寄托在你们这些新苗身上,希望从社科院这株大树身上长出更多新苗。因此特别希望我们在座的经济学院的同学能够积极加入到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当中来,做好更多的研究准备,跟随我们这些老师们的步伐,接续他们的学术事业。
最后,我想讲一下“经济学院”这四个字。经济学院在社科大里面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去年在新生见面的时候就讲,当时我们经济学院的老生新生加起来占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几乎一半,现在接近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社科大三分天下在经院。也因此经院的同学们的意见、需求、期待更多,也因此问题也更多。某种意义上,经院没办好,社科大就没办最好,所以希望经济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把经济学院办好。这是我们的责任。要把经院办好,首先需要学校的推动,其次需要老师的投入,但也需要注意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形成一个特有的向上的经院的传统和气质。不需要等到五十年或者一百年以后,十年、二十年以后当我们回望过去的路途,再来看社科大经院,我们就会意识到,各位身处其中所创造的这个传统是多么优秀,并且是多么坚强地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进。在这一过程中,请各位同学明白,除了老师,我们的同学也同样责任重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不忘这样的建设初心,因为一件小事就有可能打断我们向着建设最美传统而努力的进程,所以我个人特别希望我们经济学院的所有同学能够凝聚起来,迅速地对经济学院有归属感、凝聚感,共同承担建设的责任,努力把经院发展好。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共同体,是我们而不是别人决定了它的方向,未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模样。
我想,任何一个顶尖的大学一定要有一个经济学院或商学院,一个一流的法学院,一个一流的医学院。目前我们有经济学院、政法学院,没有医学院。经济学院是研究财富发展问题的,法学院是追求公平正义研究怎样进行权利和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医学院是保护健康。这三个——财富、公平、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公民都想拥有的。现在我们缺医学院,我们的健康暂时由医务室来保障。同学们有反映说医务室在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人手不够等等,学校也正在设法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院要想办好,我们也有很大的压力,希望经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共同努力。
其实要我个人思考,一个顶尖的中国大学还应有一个优秀的文学院,追求心灵之美;有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解决我们的信仰和方向问题。当然不管怎样,经院在社科大始终是特殊的。这主要也不是因为我刚才讲的人数多,而更是因为经济学部在社科院的一个特殊地位。社科院建立四十二年,但经济所有九十年的历史,经济所又不断地分裂孕育出许多研究所,这就足以说明经济所的特殊地位。依托这样一个拥有伟大的、悠久的学术传统的经济学部,在各个研究所的支持之下,社科大经院没有理由办不好。
在此,我要借题发挥一下,我看到现场同学们都穿着经院的圆领衫,背后印了萨松的这样一句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还不太了解何辉教授为什么要选择这句话,我想可能是因为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话:“审视我的内心吧,亲爱的朋友,你应该感到战栗,因为那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们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你们内心里面应该有一头猛虎,它应是特别勇猛激情的,向着学术,充满了对未来的好奇和向往。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经院的同学们:“我从来不去思考那些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到来的命运,我每天都在思考的是,假如我无所事事,那么到来的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希望我们经院的同学每天也要思考,若是无所事事,忘记了奋斗,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