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27字,阅读约需5分钟
关键词:博雅云讲坛 博物科学
编者按
家国天下事足不出户可闻鸿儒高谈,山川风物景咫尺天涯亦可携手相看。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严谨细致的科学实验,也可以放任感触在文字的世界中肆意挥洒,你可以探索人心最深处的秘密与动因,也可以重游湮灭已久的古代遗迹。经济民生,商海波澜,思古辩今,考量人心,每一场讲座都献上一席文化盛宴,每一门学科都带来一次思想巡游,带你畅行知识之海,直击学科前沿。识理学之博,品人文之雅,在这段宅家时光中走进更多北大名师讲堂,感受不同学科思维模式的奇妙碰撞,让心中的热情与兴趣指引前行的方向。
丛中人与丛中鸟
刘天天刘华杰 杨雪泥 刘兵
简介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整合全校相关学术资源、构建北大文理交叉学术平台。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计算机、医学、历史、外语等学科的教授资源,现设立有“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两个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同时与元培学院合作推出国内首个科学史本科专业,推动文理交叉学科的发展。
刘天天,《丛中鸟》译者,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编辑,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杨雪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博物学文化和博物学史方向。中国观鸟会“城市绿岛行”领队。
刘兵,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
讲座一览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讲座视频
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存在极差,对科学的人文研究并不重视,这种态度亟需转变。相比起传统意义上的“硬科学”,观鸟学作为一种近年来日趋时尚的“软科学”,公众参与更为广泛,因此观鸟学也成为引导公众转变对待科学史态度的切入点。现代意义上的观鸟,是休闲,也是科普。科学观鸟,走进自然,学习鸟类学生态学的知识,了解世界观鸟的现状。
主讲人从在书店与《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的奇妙遇见讲起,谈到观鸟的休闲性质、环保特点、市场因素、文化影响、与政府相关的思考。观鸟是一种体验自然的科学活动,也是一种增进人文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可从观鸟变迁中窥见一二。
在“丛中人与丛中鸟”讲座中,主讲人将带我们走近《从中鸟:观鸟的社会史》,一起探讨一些“文理交叉”的问题: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对待鸟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是什么让痴迷的“鸟人”们手持望远镜或超长焦镜头摄像机,不惜跋山涉水、翻山越洋去追随鸟儿们的倩影?而不是像两三个世纪以前的人们,拿猎枪对准鸟儿,拔鸟毛来装饰衣帽,烹鸟肉以为食?也不像两千年前的罗马人,视鸟儿为神灵的谕示,占卜邦国大事?
近两百年来,观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才由一种不被人接受的“怪异”癖好而成为全球时尚?望远镜的革新、BP机的发明对观鸟活动带来了怎样的冲击?“鸟人”们在全球追鸟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趣事,为何还有欢笑与泪水?
斯蒂芬·莫斯所著的这部独特的历史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听鸟,通过听觉辨识鸟,是一种享受。观鸟,仿佛遇到亲切的老朋友,是一种快乐。透过观鸟活动表面,研究鸟类学的历史,到底有用无用?这些都值得我去思考。
在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对比区域、纵横古今,既有人文科学的深度与宽度,又有自然科学的精度与广度,以飞跃时代的观点看待世界,你也可以成为一名探索者。
来源 |北大博雅讲坛
编辑 |袁晓秋
审校 | 张家宁
美编| 赖雯燕
讲座总览
博雅云讲坛 | 身处方寸,心行千里——即日起,宅家亦可感受学科魅力
学子经验
北大学子谈经验 | 高考在即,如何在家高效学习?听听北大的学长学姐怎么说!
作品征集
征集 | 画笔下的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