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290字,阅读约需9分钟
关键词:云课堂 宅家体验
编者按
在前几期“云盘点”中,同学们选取网课“生涯”中的点滴小事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宅家网课图。无论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与欢笑,抑或是尴尬与无奈,它们都将是我们记忆中最难忘的片段。
开学月余, “云课堂”的第六周仍在进行时。而此时的PKUer们,早已深谙网课之道,基本适应了在家学习的生活,开始了渐入“家”境的“云课堂”。本期继续带领大家一探同学们在网课中的经历与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云盘点”,看一看这些经历你是否也“似曾相识”呢?
No.1
“沉默的呐喊”
在“云学习”的前几周里,作为一名大二学生的我再一次经历了如同刚入校时的忙乱感和新鲜感。对于“云课堂”本身,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云课程平台。每门课都有相对独立的授课方式,有的时候由于平台功能的限制,一门课需要多个平台联合教学。在重复了“下载-注册-登录-了解功能-使用”这个循环很多遍之后,最终还是保住了北大学子及其使用的笔记本电脑的颜面。
“捉襟见肘”的电脑空间
当然,在直播课过程中,偶尔也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局面。比如被老师提问回答问题的时候,麦克风怎么也打不开;或者在刚登录进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手机摄像头和麦克风是开着的;还有一不小心误触举手按钮等等。
对于老师们来说,掌握功能复杂的直播平台同样也是不小的挑战。偶尔对一两个功能的操作失误也能给一整堂课带来无限欢乐。方老师的围棋课上,由于老师误将禁言按钮当成发言按钮,结果每当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场下被迫变得“鸦雀无声”。尽管“台上”“台下”同学们想方设法提醒老师,但由于麦克风全程关闭,一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台上的同学发出了“沉默的呐喊”,才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方天丰老师围棋课上的欢乐场景
除了时不时的欢乐时光,云课堂带给我和在校学习一样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即使隔着屏幕,也依然能够感受到老师们饱含激情的讲解,或是温柔细腻的教诲。
即使戴着口罩也热情洋溢的刘川老师
最后愿疫情早日结束,同学们早日回到可爱的校园,早日当面见到敬爱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
——物理学院18本 张崇钊
No.2
打油诗人与“武汉加油”
不知不觉中燕园“云开学”已经过去几周了,比起开学前慵懒闲散的状态,线上开学让我的状态进行了一次“**”:提前几天调整生物钟,晚上早早上床睡觉。虽然在家里学习并不耽误课程进度,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渴望去学校的。毕竟在家通过网络听课和靠自觉学习存在着诸多的“诱惑”,如书桌后面就是床,经常上着课妈妈就端来了水果。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是比较反感录播课的,以为会是冷冰冰地翻页+念PPT,但看了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录播课我才意识到这种想法过于古板了。比如病理学的录屏课几乎与在校上课效果无异,甚至因为一些黑科技的加持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实习课上老师直接展示标本的电子切片库,比在学校看PPT更清楚直观,理论课上我们则可以反复聆听难于理解的部分,简单的知识点还能开二倍速快速学习(划掉)。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微生物老师鲁凤民教授,因为之前一直在他的实验室学习,真切感受到他在科研工作方面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次上微生物课之前还有些紧张,但没想到的是鲁教授授课风格风趣幽默,与同学们互动也是接连不断,经常在课程结束时提醒和呼吁同学们上课归上课,趁着此次疫情能在家多陪陪父母,要帮他们做家务、锻炼厨艺,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多做体育锻炼(摘自鲁老师直播语录),课后的微信群答疑甚至还有点可爱。
鲁老师委屈
总之,线上开学是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现在我也逐渐习惯于在不同的软件和直播间切换进行网络学习。虽然初期因为硬件等客观原因网络教学也出了不少问题,比如:
学习通系统崩溃,学生只好错峰学习
课堂小测提交失败,学生被逼成打油诗人
但也有许多感人的瞬间,阶段小测老师设置的问卷提交密码是“武汉加油”,微信群里接连发出的“武汉加油”让同学们有了泪目的冲动。
不过困难只是一时的,它终将被战胜,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PKUer就会重返校园,在园子里再相聚,彼时应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医学部17本 吴芷婧
No.3
“我想燕园了”
在家云上课这一段时间,感觉有利有弊吧。
首先,我们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不会受到食堂开放时间和熄灯时间的制约,而且不会在赶路和找教室上花费时间,即使3456节都有课也有时间进行宝贵的午休。
其次,上课更加自由。由于大部分在线上课方式都有回放功能,部分上课方式还可以调整播放速度。这样对于掌握比较好的课程,我可以在两倍速下,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整周的内容,从而节约出不少时间来学习还不太熟练的课。
此外,旁听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学网上的很多课程都开放旁听,可以在教学网上下载上课使用的课件以及老师的讲课视频。这使得我可以旁听到感兴趣但是在平时由于时间冲突无法听到的课程,比如本院后续专业课和其他院系的课程。
当然,云上课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对自控力的要求大大增加。毕竟身边是床,面前全是电子产品,要想达到在学校的学习状态要困难很多。而且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学术讨论的频率大大减少。我认为,网络平台的效果很难与真正的课堂相比。比如高数课改为全校统一授课,让熟悉了物院高数不拘一格的风格的我难以适应。
我想再去未名湖畔散步,我想再眺望高耸的博雅塔尖,我想再感受图书馆的肃穆、燕南的飘香,我想再倾听这园子诉说无言的历史,抚摸它有力的脉搏,我想……我想燕园了。
——物理学院19本 李宸旭
No.4
“不自量力”的研讨课
对于这次因为疫情引起的“云开学”,我作为北京的学生倒是并不陌生(雾霾中的叹息)。作为一个理科生,随着各种专业课使用五花八门的软件正式开始云上课,我一方面感受到了这种方式带来的诸多舒适,另一方面也遇到了相当的挑战。
舒适是很容易理解的。对于一些录播课,如数学物理方法,我可以在听课的过程中通过暂停大法来解决自己时常智力掉线的问题;记笔记也更加方便:对于十分头疼的计算式,只需要暂停录像并使用OCR小程序,就能把老师潇洒的字迹变成漂亮的印刷体复制到OneNote上,从而省去了头部反复上下运动的疲劳。
挑战则来源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比如说量子力学。有成语曰:“不自量力”,意即劝诫人们不要自学量子力学(划掉)。而老师则不“随波逐流”,为这门课选择了自学+研讨+课堂小测的教学方法。第一次上课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的厉害,非常听话地等到上课才开始自学课本,随着课堂小测一分一秒地逼近,我的脑子陷入越来越多的算符和记号中无法自拔,看到课程群里大家的讨论越发地不明觉厉。最终我还是赶在最后一秒点击了发送邮件,惊险地通过了小测。虽然这对我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不过随着我意识到这种上课方式中预习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次课和小测我也越发地从容,渐渐觉得学习效果也不错。
应用数学导论是我为数不多的直播课,但是却由于老师家里没存手写板而只能用灵巧的鼠标来绘制那些奇诡的式子……
另一门直播课是生科院的免疫学。经过云上课,我很敬佩蔡老师。不仅因为她课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不辞辛苦的敬业态度。一节近100页PPT的生物课(就是那种一旦开始讲老师就不会喘气的),她竟然在几天内前后一共讲了三遍:开始用PPT旁白录了一遍,有同学反应放不了,她又在Classin里录了一遍,然后上课当天她现场竟然又讲了一遍……
老师们辛苦了!
——元培学院整合科学方向18本 邹永基
从二月中旬到三月底,“云课堂”已经陪伴PKUer们走过了六周的时光。比起当初的插曲频发与意外不断,如今的课堂少了一分慌乱,而多了一分从容。从大家的感悟中可以看出,宅家“云课堂”,严格自律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今虽然我们分散在各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渴望知识的心依然紧紧聚在一起。我们一定会坚持勤学不辍,等待着向燕园展示全新的自我。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期望着能够在云开月明之时,在燕园与大家相见!
文字| 张崇钊 吴芷婧 李宸旭 邹永基
编辑 | 张谦
审校 | 王炳寒
美编| 杨圆
博雅讲坛
博雅云讲坛 | 吹过西方的“中国风”:“打捞”沉积于西方历史的中国文化、艺术与时尚
学子经验
北大学子谈经验 | 高考在即,如何在家高效学习?听听北大的学长学姐怎么说!
作品征集
征集 | 画笔下的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