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26字,阅读约需5分钟
关键词:博雅云讲坛 艺术 哲学
编者按
家国天下事足不出户可闻鸿儒高谈,山川风物景咫尺天涯亦可携手相看。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严谨细致的科学实验,也可以放任感触在文字的世界中肆意挥洒,你可以探索人心最深处的秘密与动因,也可以重游湮灭已久的古代遗迹。经济民生,商海波澜,思古辩今,考量人心,每一场讲座都献上一席文化盛宴,每一门学科都带来一次思想巡游,带你畅行知识之海,直击学科前沿。识理学之博,品人文之雅,走进更多北大名师讲堂,感受不同学科思维模式的奇妙碰撞,让心中的热情与兴趣指引前行的方向。
文人画的崛起——从卑贱的画工到高雅的士人
哲学系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百余年来,学术大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朱光潜、任继愈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今天,北大哲学系拥有健全的学科体系与世界一流的教学水平,学科排名在国内外均位居前列,坚守着史论兼修、厚积薄发的学术品格,持续对中外哲学思考与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主讲人介绍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研究,出版有《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等著作二十余种。
刘墨,著名艺术史学者、画家,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美学》《生命的理想》《书法与其他艺术》《禅学与艺境》《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等。
讲座一览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讲座视频
什么是中国的绘画?我们如何读懂一幅中国画?什么是真正的美?艺术和人品有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对于擅长绘画、诗文、书法这些“高雅艺术”的人,都对他们的才能保有一定的尊重。而写诗作文的古代文人士大夫,为何到了汉代才开始作画?为什么像阎立本这样的名画家,也会为自己的画家身份愤懑不已?为什么这一切直到宋代才发生剧变?绘画是如何从末流地位一步一步被抬高到与诗书比肩的地位的?苏轼、黄庭坚这些士人,是怎样将文人的自我意识赋予绘画的?
北京大学朱良志老师的研究生皮佳佳曾在刘墨老师的建议下翻译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卜寿珊先生的著作《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这本书作于1968年,作为学者,卜寿珊当时在中国的图书馆内潜心研究文人画。直至八十年代之后,借由艺术谈论自由的美学思潮,文人画才重新进入国内学者讨论的视野。本书讨论了从苏轼到董其昌的文人画,涉及文人画的理论与发展问题,并且关注了西方学者研究艺术史比较缺失的方面:对中国艺术史、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
书中有绘画、书法、诗歌的大量材料,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选择哲学,选择美学,选择中国传统艺术研究,不仅是埋首故纸堆,还原一片常常是支离破碎的景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的碎片中深究内视,探寻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参与这场讲座,与专业名师一起,一窥北大哲学、艺术的风貌,这其中将有更多的魅力等待你来发现。
来源 | 北大博雅讲坛
编辑 | 王紫薇
审校 | 童祎璐
美编| 杨圆
讲座总览
博雅云讲坛 | 身处方寸,心行千里——即日起,宅家亦可感受学科魅力
博雅讲坛
博雅云讲坛 | 阅读文学经典,究竟有什么意义?
燕园风物
印象 | 燕园的路,你想pick哪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