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八地京城寻美 | 清华美院染服系2016级的"游学小学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八天八地京城寻美 | 清华美院染服系2016级的"游学小学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7年8月29日—9月15日,清华美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杨静、张红娟老师带领美61、62班染织、服装专业的准大二学生及部分研究生进行了夏季小学期社会实践课程的行走、观察与实践。针对染织服装的专业特点,此次社会实践课主要是在北京市内参观与艺术、设计及染织、服装相关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走访纺织面料企业,考察传统工艺、非遗技艺并动手体验实践;进行专业资料收集整理及汇报交流展示等。

每年都担任社会实践课程的两位老师十分注重该课的实践内容、课程效果与学生感受,希望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丰富课程内容,接触专业实践。因此今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

“走出去”:韩美林艺术馆—2017第二十届北京艺术博览会—侨福芳草地与《相遇亚欧》当代艺术展—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与北京市珐琅厂—北京剧装厂—北京麻世纪流行面料研发有限公司。

“请进来”: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来美术学院实验室进行北京绒鸟绒花技艺“讲&做”,先讲座、讲解,再体验、制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展览参观篇

不同风格之美的碰撞

01

8月29日/韩美林艺术馆

参观韩美林艺术馆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灵气”。看完韩老师的作品,再想想之前看过的各种流派、海内外画派、各类大师的作品,我发现,韩美林画作中的“灵”,囊括的东西太多了:生命的灵气、造型的灵动、大小变化的灵活、运动的灵动......

总之,他的水墨画,超脱了传统水墨画的“照片感和时刻感”。他记录的大多不是某一个时刻的一个静止画面,而是给人一种冲出画面、向远处奔去的灵动感。就好像我看的不是“jpg”格式的画,而是“gif”的动图,或是“png”的单独个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他一个人涉猎了油画、中国画、书法、版画、陶瓷、雕塑、玻璃、金属、漆艺、标志设计等十多个艺术门类,可谓是艺术家中接近全才的大家了。正如他对自己的形容,他似老黄牛一般,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一生而不知疲倦,确实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吕金泽 服装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五牛图(局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韩美林作品涉猎极广

02

9月1日/北京艺术博览会

我们参观了“砥砺廿载,不变初心 2017第二十届北京艺术博览会” 。在我看来,艺术一直都是人类不断追寻的东西,也是人类文化中不可割舍的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日益普及,文化也趋于多元化,这直接导致了艺术的日渐复杂和艺术家进行自身定位的艰难。究竟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似乎成了我们每一个学习艺术的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因而在这不断的追求中,想要做到“不变”似乎就更难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7北京艺术博览会

各类各样的艺术形式、思想、文化不断的碰撞与冲击,导致很多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来迎合别人的口味、别人的审美。在中国,也出现了很多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艺术、设计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中国的传统艺术业似乎也在这样的审美和时代中渐渐地被中国人遗忘、抛弃。

但这次参观完以后,我似乎明白了所谓“不变初心”是何意。在这次的展览中,能够看到很多和中国、东方艺术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作品,从中可见作者的用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传统中带有创新的国画作品

其实我觉得,是喜欢中国传统艺术也好,喜欢西方的艺术也好,对于艺术和设计,现在人们似乎想的太复杂了,越在这种复杂中纠结,就越容易深陷其中。做艺术,不如在简简单单的热爱中不断前行、一路直行。(方华楠 服装专业)

02

03

9月8日/侨福芳草地当代美术馆“相遇亚欧”当代艺术展

“相遇亚欧”当代艺术展让我感受到展出的三位画家各自极强烈的个人风格:奥地利画家莫斯巴赫如同迷宫般混乱的树枝搭建的世界、树枝与树枝间邻近色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种朦胧而奇特的秩序;贾尼德西浓黑的油彩,沉重的色调,渲染出一种绝望、深邃的情绪;而王鲁炎用他精准如外科解剖刀一般的笔触,描绘出一个解构之后的世界,这种近乎冷酷的真实中,又夹杂着对既有结构新的探索和认识,中和了画面的冰冷和死板,流露出一种调侃性的风趣。

这些作品表达出对我们存在的现实世界强烈的焦虑和对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令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王子琪 染织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莫斯巴赫作品《九棵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贾尼德西作品《对话片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鲁炎作品(布面丙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侨福芳草地

04

9月12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之行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在多样性之下,各民族的服饰之间似乎有一种精神上的纽带。无论是从整体风格还是工艺细节中,我们都能感觉到那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整体风格。它与西方追求的浑圆、曲线、光泽、华美、甚至富丽堂皇到油腻的审美完全不同:这种中国的风格更加偏向于自然,朴拙,和合,显出了一种天然的、不加矫饰的美。

其实不论是哪个少数民族,都浸透在广博的汉文化圈的影响之下,从外表的形式上看也许多种多样,但是其内核却是共通的——它来源于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和依循,来自祖国大地的文化传达与文明延续,代表着自古以来的中庸、平衡的文化内核。(方小为 服装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民族分布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展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工艺与非遗技艺篇

坚守、传承

05

9月4日/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与北京市珐琅厂

这次参观下来,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匠人。匠人精神这个词在他们身上完美体现,无论周围环境多嘈杂他们都能聚精会神地专注手中的活,有的匠人进行高难度掐丝的工序,仅仅是剪丝就要数日,在花费数日将长短不同的几千根金属丝分类,再花费数月将金属丝弯折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花纹。可以说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精力,他们不仅仅是重复做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文盛凯 染织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处于掐丝过程中的半成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正在上色的师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及设计大师李静老师为我们介绍工艺特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观珐琅厂车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新鲜出炉的景泰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景泰蓝艺术博物馆

06

9月13日/北京剧装厂

在北京剧装厂,我们了解了久负盛名的“燕京八绝”,京剧剧装所使用的京绣和之前了解过的景泰蓝都被囊括其中。它们都是材料和人工成本都极为昂贵的北京传统工艺,因而富丽堂皇的京绣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传统刺绣中最名贵的一种,京绣中最为特色的便是“平金打籽”的刺绣手法,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更有将珍珠以打籽绣的手法大面积地缀于刺绣之中,这一手法也正是京绣之奢华的体现。

京绣兴盛自宫廷,京剧又是在天子脚下的帝京兴盛起来,因此在图案的使用上更为讲究,分类明确,不同的颜色、图案的使用明确地标识着身份,且由于京剧剧装这一明确的功能属性,这些特性在身份区分的功能之上又有了标识性格的功能。除此之外,剧装比起常服往往会有更多更繁复的饰带,再加上缀有绒球的头饰,整体的装扮往往华丽而富有特点。(欧阳冉迪 染织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精美的京绣平金打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繁复奢华的点翠头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京绣非遗传承人孙颖大师为我们讲解

公司参观篇

面料开发与企业运营

07

9月6日/北京麻世纪流行面料研发有限公司

麻世纪是目前在中国麻类面料领域首屈一指的公司,它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从材料上看,既有纯麻织物,也有与棉、丝、竹纤维等混纺的面料;从触感上看,既有手感舒适、十分柔软、便于穿着的面料,也有硬挺、粗糙、便于立体造型的面料。在技术方面,他们则用到了捻花、压花、印花等等的技术。

我注意到其中一款面料的原材料中有牛奶,拿起布料也真的能闻到奶香味,若将其做成服装的话想必又是全新的体验。同样一种颜色的面料,不同的原料配比和织造方法,怎样导致它们的手感、肌理、特性不同,包括怎样在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使成本降到最低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触摸、感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珂怡 服装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琳琅满目的麻面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季总经理为我们讲解麻面料知识和生产工艺,分享研发创新经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同学们仔细观察感触不同种类的麻面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麻世纪公司门前合影

实验室“讲&做”体验实践篇

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之思考

08

8月31日/北京绒鸟绒花技艺讲座与体验

8月31日这一天,社会实践课请来了北京绒鸟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人蔡志伟先生和他的徒弟,在织绣工艺实验室带领我们体验实践了不一样的课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蔡老师绒鸟绒花讲座

在蔡老师的讲座和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绒鸟绒花技艺已经与设计师的高级定制服装和电影的人物形象设计进行合作,但我认为,只是偶然的一两件还是不够的。绒鸟绒花技艺中制造绒条(栓拍子)和组装成形的技艺已经十分成熟,但是,我个人认为,绒花的花样样式过于传统,颜色只有几种颜色,制造不出高级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非遗技艺传承人蔡志伟的北京绒花作品

在我看来,当代设计师应当在学习观摩绒鸟绒花技艺后,尝试把这个技艺的流程打散,取其中一部分,比如栓拍子的工艺,变换绒条的常规大小、颜色、质感,甚至进行其它材料的尝试,把它与现在的主流市场(考虑到纯手工技艺的昂贵,我认为我们的关注点应当是奢侈品市场)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价值,让绒鸟绒花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并置,实现synergy。例如,在颜色上想办法降低纯度,重新配置色彩,而不是单一的高纯度长调色彩。在造型上打破单一具象,制造抽象符号式的装饰物,镶嵌在包具或时装上。再比如尝试采用其它的材料,用更加柔软或更坚韧的材料进行实验,看看是否会呈现其它有趣的质感肌理等等。

以上是我对这种古老手工艺的一点个人看法,我热爱我们的传统,热爱传统文化的气质,同时我也坚持认为,适度的创新,可以挽救如今式微的传统技艺,使之不彻底沦为遗产,同时为设计师带来新的创新灵感,使之有别于众,这无论对非遗传承人还是设计师来说,都是一条双赢之路。(王子琪 染织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同学们体验与制作北京绒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同学制作的绒花

01

收获与感悟

通过了解社会,了解民族服饰,了解传统工艺与现代纺织企业,了解时尚市场,为今后染织服装设计的专业学习铺垫积累,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传统工艺如何与时尚设计相结合,为秋季学期二年级开学正式进入专业学习起到“预热”与“激发”作用。同学们感觉这三周历经了一次艺术与审美的洗礼,一次探索与实践的对接,是一次纷繁多彩的社会考察“游学”。

在看尽这么多风格各异的展览、作品之后,令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未断绝的国家,我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浩如烟海。身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我们绝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命脉;如何运用这些中国元素进入设计,如何让设计深深扎根在自己的市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是我们这些将来的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重大命题。

最后,我们衷心地感谢带队的杨静老师、张红娟老师和各位助教,让我们经历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小学期。(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八天八地京城寻美 | 清华美院染服系2016级的"游学小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