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拥有108年历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和“博学中西、厚德世范”的院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学术基础、过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懈的创新精神、深刻的思辨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
全国最早设立的外语系科之一
全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外语系科之一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语言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QS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语言学位列世界前100名,居大陆高校第2;英语语言文学位列世界前200名,居大陆高校第8
外国语言文学为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类学科
英语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院系概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前身是1912年创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著名学者林语堂、梁实秋、于庚虞、焦菊隐、洪深、李庭芗、郑儒箴、郑敏、刘宁、钱瑗、金慕箴等曾在这里弘文励教;著名学者周谷城、熊式一、袁敦礼、杨人梗、吴富恒等曾在这里潜心研读。
学院设有英文系、俄文系、日文系和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1个教育部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中心、9个院级研究所(中心)。主办CSSCI期刊《俄罗斯文艺》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拥有1个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硕士点。
优势特色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84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6人,占专任教师的6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全体在职老师均有海外学习、进修或任教经历。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学院还聘请了2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如世界著名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kehan为我校名誉教授。此外,学院还长期聘请十几名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优秀外籍教师授课。
科学研究
学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单位。近三年,学院承担了近50项国家级(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知名教授亲自指导学生开展“国家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北京市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每年都有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此外,学院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推动拓展师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交流项目涵盖多层次学生、多国留学地。学生每年都有多种途径交换或参加暑期海外研修,有机会前往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外出交流人数每年达到150多人次。同时,学院还与国外一些大学建立了长期共建项目,如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拥有“2+2”本科双学位项目以及“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塔夫茨大学拥有暑期课程学分修读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拥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金泽大学拥有硕士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和韩国首尔教育大学拥有“亚洲校园”项目。
人才培养
学院一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外语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学院为每位新生配备导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基于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鼓励不同需求和爱好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修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接轨。此外,学院每年邀请大批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
奖助学金及助学工作
学院每年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京师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励耘奖学金等奖项,2019年评选各类奖学金30余项,发放金额超过120多万元。同时设有国家助学金、各类社会助学金以及奖励性助学金等,2019年资助各类助学金达30余项,资助金额超过80万元。学院每年有千余人次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另设“中和西琴”励学金、“91爱”奖学金、“钱瑗奖学金”、“佩格斯国际交流”奖学金。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学院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发挥语言特长,提升综合素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学院共有116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群众游行、音乐表演、群众联欢和志愿服务四项任务;在2019年国家举办的中非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等重大活动,学院共有84名学生参与其中,展现外文学子青春风采。
专业介绍
学院设有英语、日语、俄语3个本科专业。报考以上专业的学生,外语考试科目均为英语。
英语专业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的,75%以上的邮件是用英文书写的。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人文学科知识、熟悉主要英语国家文学文化传统、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语拔尖人才。同时,本专业还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家型卓越英语教师。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在文化、科研、教育、外交等部门从事学术研究、翻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服务于国家及地方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
主要课程:英美戏剧赏析与实践、英语教学法、英语短篇小说、普通语言学、经典译著赏析等。
日语专业
日本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邻邦,是数千年来与中国交往最为密切的国家之一。学好日语,是探索日本的钥匙。日语专业致力于培养语言功底扎实,熟悉日本文学、文化、社会,国际化程度高,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性高端人才。北师大的优秀日语人才,一直活跃在外事、教育、文化、科研、经济等各个领域,为促进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否还记得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那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随着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各行各业对日语人才的需要将不断扩大,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主要课程:中日关系史、同声传译、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文艺史等。
俄语专业
俄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俄语专业不仅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不同需求的高技能俄语人才,还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专业的平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就设在俄文系,这里汇聚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院系、从事俄罗斯政治、历史、教育、法律、文学、艺术等问题研究的精英学者;本专业国际化程度高,学生在校期间均有机会出国留学或参加境外交流活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学习俄语发展前景广阔;近年俄文系许多毕业生保送或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其他选择就业的进入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央视俄语频道、中国国际航空、中石油、华为等国家部委、国有企业或知名企业工作。
主要课程: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俄汉互译、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俄罗斯概况
毕业生去向
近年来,每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约39%左右学生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其中约18%左右到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知名大学深造;约30%左右毕业生进入各省市优秀基础教育单位;约31%左右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新闻机构、国企、央企、外企工作,如广东省对外联络中心、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玛氏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等。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
优秀学子
徐彤
2019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积极组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乡调查和志愿活动。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成绩优秀。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许岚清
2019届日语专业毕业生
本科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赴日本北海道大学交换留学一年;获国家奖学金、NOTORI国际奖学金等多项奖励;受表彰为北京市级优秀毕业生。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赵沐雨
2019届俄语专业毕业生
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专业奖学金,参加“奔向莫斯科”俄语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现于莫斯科师范大学免学费攻读硕士学位。
叶倩
201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各种志愿、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
罗紫樱
201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在校期间保持年级第一,曾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2016年起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就读“2+2”项目,以一等学位毕业。2018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及二语习得专业,目前已毕业,留英工作。
曲诗霖
201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在校期间表现突出,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竞赛奖学金等奖项。热衷实践所学,多次参与志愿活动,尝试教育、媒体、展览等不同行业实习。2018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第二语言教育研究专业,目前已毕业,留英工作。
马秦怡
201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曾多次获得京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奖项,并积极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2018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语言与读写素养专业,目前已毕业,回国工作。
杰出校友
忻顺康
1982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曾任外交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驻津巴布韦特命全权大使。2012年,为驻纳米比亚特命全权大使。
苏昊
1994届外语系毕业生
东石北美牧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执行董事;2017年10月份,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首批入库导师。
电话:010-58809371
网址:http://www.sfll.bnu.edu.cn
邮箱:wwxg1005@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