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学院
Television School
探索前言
来自电视人家的邀请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是国内历史最久
声誉最高的电视专业教育机构
始终引领着我国电视教育的发展
今天 请跟随小招
一起来领略
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的
电视学院吧!
01
学院介绍
作为新中国设立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是国内创建最早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创建了中国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人才培养和科研模式,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以及一批在传媒教育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学院所在的新闻传播学部拥有新闻学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9月,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7年底教育部学位中心授权公布的全国学科排名中,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获得A+评级(前2%或前2名)。
电视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学术方面的资深教授,又有活跃在电视界第一线的著名电视策划人,更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媒介精英。电视学院多年来一直强调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引进精英人才为发展,充分结合老教授“传帮带”优势和青年拔尖人才的进取,创新队伍建设。强调“团队发展”的思路,汇聚个体智慧,形成集体力量,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竞争力和组织效率。
在办学理念上,电视学院始终秉承传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致力培养能够适应传媒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电视学院重视国际化传媒人才的培养,积极加强中外教学与科研合作,聘请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教授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课。
多年来,电视学院立足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秉承一贯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优外语”的宗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期间, “五条线”,即“写作线”“外语线”“观摩线”“理论线”“创作线”贯穿始终,多层面、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视学院
2009年
2009年“21世纪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肯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2年
2012年,学校将首个新闻传播类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设立在电视学院,开展国际教授工作室、联合论坛、学术沙龙、教师访学项目、学生影像作品巡展活动、小学期国际交流与专业实践项目,建立国际双导师指导长效机制和国际实训基地。
2014年
2014年,“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2018年,“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院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面的举措获得广泛赞誉。
2019年10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师生参与的”‘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与传播”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全国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成员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汇报为视障人群制作的无障碍电影项目
02
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
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教育传统,广播电视学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学成果《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领域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侧重培养具备突出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各类主流传媒机构、文化传播单位、互联网音视频平台和其他机构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策划、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国际新闻与传播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前身为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本专业根据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侧重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适应国际传播及国家形象建设等多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国际传播和大国外交等理论基础、突出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同时具备采、写、编、评、译、制等国际新闻业务能力,能够担任国际新闻记者、编辑、翻译、评论员及其他涉外管理工作等。本专业教学成果《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
本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顺应新媒体发展与媒体融合的趋势,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视野的创新型全媒体传播人才,使其能充分掌握面向未来的新型信息与传播技术,综合性的广播电视学及编辑出版学专业素养,以及开放性的数字编辑、全媒体项目策划、智能媒体应用及管理等复合型专业知识与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数字出版、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领域从事策划、创作、编辑等工作。为培养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信息采制、多媒体编创能力,本专业为学生创造新媒体制作与编创等方面的实践机会,在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与特点。
网络与新媒体
基于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影响与变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前沿专业侧重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系统掌握网络新媒体传播相关理论,具备一定网页制作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了解互联网营销管理相关知识,拥有广阔网络传播国际视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毕业后可在各级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的媒体部门从事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以及营销管理等工作。
03
特色介绍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摇篮,电视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毕业生与校友有活跃在电视荧幕上的出镜记者、节目主持人;有坚守在电视创作各个环节的摄像、编导;有成长为中流砥柱的媒体管理者。电视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多年来,电视学院立足于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秉承一贯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优外语”的宗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英语实验班
学生入学后通过选拔,可进入“英语实验班”,系统学习英语专业类课程和新闻传播类双语课程,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新闻传播素养。该实验班为期两年,为学生打造一周五天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为今后学生能够达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单位的用人要求而奠定坚实基础;对学生进行传媒英语的学习与训练,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为今后学生进入主流媒体成为优秀的国际新闻记者而夯实根基。
电视学院学生获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大学组全国十强
出镜记者班
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学习后,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可进入出镜记者班学习。该班精心设置了后续课程,强化现场报道实训,聘请业界知名记者、主持人和专家学者指导学生,目标是为新闻传媒机构和节目制作单位培养能够胜任出镜报道工作的专业记者和主持人。
国际交流项目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国际交流项目,学生通过选拔可以亲身参与各类国际影像节、海外创作工作坊、有机会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发表。定期开设“国际教授工作室”,聘请国际知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专家,讲授国际传播理念,探讨业界前沿话题,并配合实践操作,锻炼专业技能,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国际传媒创新人才和传媒精英。
创作工作坊
学生通过选拔可进入“融合新闻工作坊”“海外创作工作坊”进行学习和实践。其中,“融合新闻工作坊” 采用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模式,开设融合计算机和理工科知识的新闻课程,目标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报道和制作训练,让学生在传统的“采、写、编、评”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新媒体环境下融合新闻生产的最前沿知识和技能。
电视学院学生学生专业实践成果在
第七届韬奋杯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
分获纸质类模拟书一等奖
电子类模拟书一等奖
实践创新机制
电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专业创作和社会实践。学院师生充分发挥视听传播专业优势,为视障人士制作无障碍电影,发起“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斩获金奖。
学生专业实践成果在第七届韬奋杯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分获纸质类模拟书一等奖、电子类模拟书一等奖;新媒体交互设计类作品“粉色关注——MOON”乳腺健康科普宣传交互式文创产品获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
《光明博物馆》跨媒体交互手册、花窗纹样系列文创产品获第九届首都大学生创意市集“创意之星”银奖、铜奖。学生已获专利10项。
“半夏的纪念”
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
该影像展是电视学院原创品牌学生活动,诞生于2003年“非典”时期,经过十七年的积累与发展,已经从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原创作品展映活动,成长为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视觉盛宴。
目前“半夏”每年收到参展大学生影像作品超过1800部,范围覆盖二十余个国家,国内34个省市区近600所高校投片参展;国内展映合作高校超百所,年高校落地展映超500场,优质影像作品的影响力由此深入大学生群体。
从“半夏”走出去的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德国波茨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等众多国内外重要影像赛事中斩露头角。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特设“中学生单元”,入围该单元影像作品的主创高中生,若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艺术类专业,即可满足优质生源“绿色通道”申请条件(具体以当年度招生简章要求为准)。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节
04
学生就业情况
电视学院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之后继续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今大约有60%的同学选择了升学,其中,22%左右的同学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38%左右的同学选择出国出境攻读硕士研究生。
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有80%的同学选择在传媒相关类单位就业,15%左右的同学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相关部门工作,还有少部分同学在系统外单位就业。
选择在传媒相关类单位就业工作的同学中,16%的同学的就职单位为中央及各省市级电视台电台,40%左右的毕业生前往网络和新媒体单位就职,44%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央及各省市级平面媒体单位、传媒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商业信息服务、图书音像出版、文化艺术及娱乐等其他媒体相关单位就职。
按照每年教育部与学校关于面试推研的工作要求与名额指标,电视学院有15%左右的学生能够获得推免资格。这些学生经过学院与学校的层层选拔,最终被保送读研。除直接攻读本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之外,每年都有学生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优秀表现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宝藏一般的电视学院
雄厚的师资力量
一流的理论教学
丰富的实践活动
是不是已经让你心动不已?
欢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
风里雨里 小招等你!
编辑 | 许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