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0的高考生们注定是不一样的烟火,那2020年的艺考生们,指定是蔡国强的烟火。
高考结束,当高中同学们开始步入人生最自由的日子,每天宅家追剧、玩手机。艺考生们才刚刚开始踏上乘风破浪的小船,开启“花式被虐”的艺考赛程。
当艺考赛程进入尾声,回看这个7月,中央美术学院不负众望,再次靠实力再次刷新了“考题难度系数”。7月13日,首日试题一公布,央美硬生生将热点话题从本来的“线上艺考”“诚信大考”拉动到考题题目本身:面向关系?谱系思维?观念之争?这什么意思?这该怎么画?看过题目,只能默默的为1.8万考生送去真诚的祝福。
本来还在议论线上大考的“诚信”问题,题目一出,网友都放心了,因为在发达的网络世界里根本找不出这些考题的答案啊。还有网友说本届考题印证了那句话:“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是连成句子我就一脸懵。”
央美艺考之变
其实,央美艺考考题之变从2015年就开始了,至今每年都能获得高关注度与话题热点。那一年,改变首先从艺术设计专业开始,要求考生将所发的棒棒糖吃掉,并根据自己吃后的味觉感受,按照原品牌展开后的糖纸中的基本元素进行再设计。据报道,央美在那次考试中仅为了北京考点的约2000名考生就准备了80斤的棒棒糖。
如今,2015年吃“棒棒糖”的那届设计学院的考生都工作或者考研了,他们应该很庆幸早生了5年,因为5年之后的学弟学妹们不仅没有糖吃,都只能在自家的摄像头面前思考哲学问题。
本年度的艺术设计专业考试题目“面向关系”,考题内容与要求如下: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谈及本年度的题目时说:“今年,我们回归最朴素的人对身边事、对关系的理解。现在,全人类都面对着同一个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影响,我们的试卷反而没有提‘疫情’,而是直接从‘疫情’跳跃到更具哲学意义的‘关系’层面。这也是通过考题向考生、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不能再局限于个人情怀,要考虑作为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与人、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要学会从哲学层面深入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回看6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的考题,的确能够勾勒出某些变化和改变的轨迹。
2015年“棒棒糖”的考核强调的是考生对“个人体验”的感知;2016年“转基因鱼”的考题则开始扩展到社会焦点话题;2017年通过鲍勃·迪伦的一首歌词节选来绘制一幅意境画面,强调的是鲍勃迪伦对一代人的影响,考验考生的感受能力;2018年的“幸福指数”题目则继续扩展至逻辑和想象力,关注的是考生对社会热点的感知和洞察能力。2019年,则是让每一位考生参加了一次威尼斯双年展,把自己当成是国际知名艺术家为双年展创作作品,无疑再次证明了对考生的社会热点感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核。
再来看实验艺术学院,2016年的考题“通过四字成语造型”“制造10个惊喜送给父母”,这对于大部分艺考生来说还是容易理解的考题;2017年开始放飞想象,一方面让考生默写《仙鹤》,一方面让考生“坐在椅子上,把自己连椅子一块搬起来”。接下来的两年里,当科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实验艺术专业的考题又开拓一了个新的领域“科幻”,2018年让考生通过一句话的科幻小说合理推理与想象,2019年让考生通过创作来想象未来的月球生活。
《流浪地球》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考生和考前培训开始普及科幻等科普领域的知识时,2020年的实验艺术专业考试又画风一转,从宇宙和未来世界里抽离回来,回到家里来了。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告诉雅昌艺术网:“由于近些年来,科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前几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考题设置与科幻相关,例如2018年的‘设想科幻小说场景’,2019年‘我的月球生活’等,使得很多考前学生一窝蜂读科幻,猜考题的现象。今年的考题设置上,我们强调的是从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中去提炼有价值的思考的能力,所以题目叫作:‘发生在家里的一场观念之争’。”
这样的考题战术真是让很多考前培训班都接不住,同样,造型艺术、中国画、书法学等专业的考题都在每年持续改革中。关乎当下和日常的深度思考,这成为本年度考题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认为,本年度央美考题的设置普遍具有动态化,看上去难度更大的,但同时考生可发挥的余地也更大。
这些打破传统艺考套路的考题设置已经不再仅仅考核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而是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能力、逻辑能力、艺术感受力,那这样的艺考考题策略目的如何?要考核学生的什么能力?为未来的考生和中学艺术教育、考前培训机构等角色带来哪些提醒呢?我们邀请了几位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来跟我们详细解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
雅昌艺术网:请问邱老师,本年度央美实验艺术学院考题设置的思考?
邱志杰:由于近些年来,科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前几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考题设置与科幻相关,例如2018年的“设想科幻小说场景”,2019年“我的月球生活”等,使得很多考前学生一窝蜂读科幻,猜考题的现象。今年的考题设置上,我们强调的是从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中去提炼有价值的思考的能力,所以题目叫作:“发生在家里的一场观念之争”。
这首先的定义的场景是家里,也就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有可能是平时的言谈、家里的饭桌上、厨房里、花园里……其中也包含了戏剧性,或许是一场争辩、争论或是讨论……同时要求这是一场观念之争,这就意味着这不是简单的鸡毛蒜皮、吃肉吃素的问题,其背后会追求道一些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差异。
考生需要在三个小时内完成编故事,设计人物造型,画出有逻辑的九幅画面,整个过程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题目设置要考核学生的哪些能力?阅卷之后,您觉得题目的设置能达到考核学生的目的吗?
邱志杰:题目首先要求考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需要对生活有一种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然后要求考生的叙事能力和逻辑能力,也就是把他的观察组织成一种叙事文本,需要符合叙事逻辑;并且考生要用九格连环画的方式将整个故事画出来,九幅画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要求考生要有比较熟练的绘画组织能力。
从现场的阅卷情况来看,这个题目能够从造型能力到逻辑思考能力、叙事能力再到考生思想的深度都迅速地分出档次。比如比较差的学生可能是九幅画没画完,或是没有构成故事,或是整个故事比较幼稚;好一些的学生能够把故事描绘的很流畅,讲的故事有深度也有意义;表现最好的同学首先叙事是完整的,话题角度非常深刻,画面呈现又相当成熟和完美。
央美2020艺考监考现场
央美2020阅卷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当下的讨论中,“谱系思维”的三个题目设置同样难度很高,能否帮我们解读一下?
邱志杰:“美术鉴赏与思维能力”这道考题在设置时具有比较大的困难。第一,此前关于美术史知识点的选择题和逻辑题都没有办法操作,因为网络考试中即使有摄像头监控,但我们依然要避免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能搜索到答案的考题。第二,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看完考题并记录下来,开始作答,所以题目本身不能太长。
所以在“谱系思维”之下的三个题目都设置成了没有现成能搜到答案的考题,例如“艺术家族”考验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对艺术史的理解,并且这个“家族”的10个成员之间也包含了继承与创新,以及艺术的推进等。
比如这个过程中,当你列举的艺术家都是海派的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作答,但是有的学生能够写出白双全、杨嘉辉等相对冷门的当代艺术家,就比较厉害了。比如社会介入领域的艺术家,如果学生能从博伊斯谈到苏菲·卡尔,说明这个考生的逻辑是很强很紧密的。
威尼斯双年展
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的题目传递出一些信息,告诉大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也提示考生,押题是没用的。在考前及中学艺术教育时期,考生应该要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你每天在考前班猜考题不如去看展览,你低头辛苦画画的同时也要关心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了什么,我们需要的学生是真正喜欢艺术的同学。我们也在提示考前培训机构我们对人才的需求,考前应该是对考生在艺术方向上的引导,而不是形成套路,例如有的培训班是把我们大一的课程给学生上一遍,这就把整个教学节奏打乱,甚至是给学生传递出某种特定风格的创作,所以但凡是套路化的培训我们都是比较反对的。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庆和:
雅昌艺术网:刘老师能否首先对“距离”这个考题简单解读一下?这样的考题是要考核学生的哪些能力?
刘庆和:关于“距离”这个主题,我们在思考的是,艺术应该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毫无疑问,近期和我们生活最相关的就是疫情,但是我们又不想过于强调叙事性的表现,希望考生们对自己的生活感触能够有一种体验和升华。
而“距离”或许是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比较强烈的感受。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不得不要保持距离,这给人带来了个人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距离,这种距离看上去是可见的、物理上的距离,其实还有一种就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全新的思考,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节奏。
我们是想强调人性和人的感受,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正感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不再是此前考试的情景再现。这同时考验了考生的生活观察能力、画面构图能力、基础造型能力、笔墨把握能力等。
雅昌艺术网:央美近期已经完成了封闭阅卷,在阅卷过程中,您认为优秀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能比较好的展示出来吗?
刘庆和:在我们阅卷的过程中老师们的看法也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有才华的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能够明显的显现出来,因为不再是对着模特写生,所有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都没有依据,他们必须要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而这恰恰是本科同学们在入学之后,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的“艺术创造力”,这也让考生们意识到,“艺术表达”和“艺术再现”是不同的。
当然,考生自身的基础能力依然是重要标准,同时我们也考察的是考生的创造性。比如我们的素描创作和专业创作是同一个题目,素描是用素描纸,专业创作是用宣纸,两份考卷可以构图相同,也可以构图不同,其实等于同一个题目两份卷子。
在阅卷过程中,当我们看到两份试卷的构图和描绘完全不同的话,我们给的分数会相应高一些,因为在三个小时内完成两件作品的创作,尤其跟往年考试中,模特摆一个动作考生画个侧面的考试来讲,考生的负荷量是增加不少的。
2020央美中国画线上毕业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通过这次考题的设置,您对中国画教学是否有新的感受?
刘庆和:近几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教学中也有深度的探讨,也在讨论“描摹、照搬古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确反映出来年轻人对于生活感受力的缺乏,甚至会出现抄袭的情况。而今年的考题也在提示学生们,创造力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专业招生考试方式的改变是必然的,疫情之下逼着我们做这样的改变,也是对改变的提前实施了。
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中国画的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具备了造型能力就算跨入创作的门槛了,有的学生认为临摹复制一幅古代山水画就可以了解了古人的情怀了,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缺失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敏悟。近些年来中国画学院越来越强调中国画的学习要在热爱传统的基础上强调对传统的消化能力而不是复制传统,要有对生活的把握,这一点尤其要在中国画教学中引起重视。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版画系主任王华祥: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您好,请您简单谈一下“疫情之后”这个主题?
王华祥:“疫情之后”这样一个主题之下,这是一个动态的、考生可发挥空间和余地很大的题目。疫情之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但是“疫情之后”,每个人的体会和想象都是不同的。
往年的造型艺术都是考三门,而今年将素描、速写、色彩都压缩到这一个考题中,对于考生来说的确是一种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当然,除了考验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综合绘画能力之外,同样对于学生的逻辑能力、应变能力、眼界、思想空间等都是一种考核。
雅昌艺术网:阅卷现场看了学生的创作,您有何感受?
王华祥:在这一考题下,有才华的学生会表现的很不一样。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同学,画的就是一个老头坐在一扇门的门口,门打开了一点点,门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要往外走。这位考生把那一瞬间的动态感描绘出来了。当然这一幕并不会出现在正在考试的学生的眼前,其实这是他平时对于生活的经历和观察,他能够准确的捕捉这样的记忆提炼出来,并能够将复杂的场景充分的体现在画面上,能够看出来这样的学生的确在艺术上有才华。
其实,我们多年来俗称“老三样”的艺考方式其实是偏重技术的,甚至有的考前班连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训练都取消了,直接画照片,并且形成一套流行的方法,很多考生都掌握了高考的规律。导致了招生进来的学生和我们想要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套路式的学习已经形成僵化的模式,而这却是和艺术教学最相悖的。
所以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逐渐在改变,思考如何能够通过艺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让考生知道,他们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造型能力,还包括对当下时代相匹配的思想与艺术感受,人文历史知识,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