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卷首语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回望历史,一代代中戏人继承延安鲁艺红色基因,不断开拓进取,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影视艺术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世纪以来,中戏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努力拓宽办学思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开展戏剧教育世界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在砥砺奋进中努力书写着戏剧影视教育的崭新篇章。
本期内容,我们继续推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单位介绍”系列主题内容。
戏剧文学系
一、
树大根深,源远流长
戏剧文学系从1953年9月第一届学生入学以来,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戏剧文学系成立之初,就已拥有一批享誉戏剧界的资深专家,如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专家孙家琇教授、欧美戏剧研究专家廖可兑教授、中国戏曲史研究专家周贻白教授,此后的著名学者祝肇年教授、谭霈生教授、晏学教授、丁扬忠教授、曹国楷教授、王爱民教授、仇学渊教授、高芮森教授、孔瑾教授、丁涛教授、麻国钧教授、路海波教授、张先教授、黄维若教授、杨健教授、郭涤教授、郭富民教授、沈林教授、卢敏教授也都是建树卓越的专家。
孙家琇教授给学生们讲课
一代一代的学者以他们对艺术精神的执着坚持以及踏实勤勉的学风,铸造成戏剧文学系的优秀教学传统,那就是:从对生活的体验出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培养扎实的学术基础。这个传统保证了戏剧文学系在数十年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国培养戏剧影视创作、戏剧理论评论人才的摇篮。
戏剧文学系获学院2009年先进集体合影
目前戏剧文学系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授有:张先教授、彭涛教授、麻文琦教授、张殷教授、蔡美云教授、陈小玲教授、陈敏教授、周泉教授、李亦男教授、胡薇教授、王亚娜教授、赵志勇教授等。戏剧文学系现有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理研究员1人。本科教学现设戏剧创作、电视剧创作和戏剧史论与批评、戏剧策划与应用、艺术学理论五个教研室。
麻国钧教授与彭涛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除本科教学外,戏剧文学系还设有戏剧学、编剧理论与实践、外国戏剧史论、中国话剧史论、中国戏曲史论等研究方向的硕、博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
二、
人才辈出,影响深远
数十年的建系历史,使戏剧文学系的毕业生成为中国戏剧影视文学的中坚力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戏剧文学系曾培养出众多著名小说家,如肖复兴、乔雪竹、朱晓平、陆星儿等。一批剧作家的优秀作品,占据了中国戏剧的半壁江山,如:《桑树坪纪事》(陈子度、杨健、朱晓平)、《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地质师》(杨利民)、《父亲》(李保群)、《黄土谣》(孟冰)、《秀才与刽子手》(黄维若)、《恋爱的犀牛》(廖一梅)等已构成中国戏剧史的重要篇章;近年来,活跃在戏剧影视界的优秀编剧有:王宛平、束焕、李樯、史航、汪海林、兰晓龙、申捷、郭俊立、宋方金、刘琛、张挺、秦雯、游晓颖等。此外,戏剧文学系还培养出成浩、范元、刁亦男、蔡尚君、张一白、田羽生等享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导演。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戏剧文学系教师王宛平凭借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风雨情》等作品屡屡获奖;戏剧文学系毕业生刁亦男编剧、导演影片《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蔡尚君导演影片《人山人海》获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游晓颖编剧的电影《相爱相亲》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秦雯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我的前半生》获得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等。
2010年,戏剧文学系张先教授(左一)、
黄维若教授(右一)荣获话剧金狮奖
三、
复合型人才培养
戏剧文学系的学生质量已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成为一个极具专业化色彩的品牌。在戏剧影视创作领域、戏剧理论评论界,戏剧文学系所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及西方现代戏剧前沿研究相融合的学术立场正在发挥着其长久的影响力。
戏剧文学系师生在2019年运动会上合影
戏剧文学系毕业生的优势是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强。其特点可以用“广”和“专”两个字来形容。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范围广。他们的就业范围与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比,具有独特优势。无论是戏剧创作、戏剧史论与批评、电视剧创作还是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都能够进入和胜任不同层面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并承担相关的工作。例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戏剧戏曲院团、国家公务员、各种报纸、刊物、出版社、各种文化、传媒、网络和影视公司,承担编剧、导演、场记、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营销等工作并做出成绩。当然,他们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专职的小说家、剧作家,或者是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读完本科以后,继续在本院或其他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在一些高等院校担当专业教师工作。
四、
一流师资,引领学术前沿
戏剧文学系教师队伍的特点是:业务水平高,汇集了戏剧影视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其中,谭霈生教授的《谭霈生文集》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张先教授是我国知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沈林教授是我国著名英国戏剧专家、莎士比亚研究的一流学者;郭富民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国话剧史”学者;彭涛教授是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麻文琦教授是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李亦男教授是著名学者,其翻译的《后戏剧剧场》以及相关著作在国内戏剧界引起广泛反响;胡薇教授是著名戏剧评论家、学者;陈小玲教授、曲士飞副教授是知名编剧。近年来,戏剧文学系更是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者,他们是戏剧文学系发展的强劲学术后备人才。
谭霈生教授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在戏剧理论教材建设方面,谭霈生教授的《论戏剧性》、《戏剧本体论》在戏剧理论届影响深远。《西欧戏剧史》(廖可兑)、《外国戏剧经典解读》(谭霈生、张先)、《话剧艺术概论》(谭霈生、路海波)、《艺术学概论》(孙玉华)、《剧本创作初级教程》(杨健、张先)、《戏剧艺术》(麻文琦、周泉、赵志勇、武亚军)、《剧本创作论要》(张先)、《插图中国话剧史》(郭富民)、《中国现代话剧教程》(郭富民)、《戏剧鉴赏》(谭霈生、周泉)、《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郭涤)、《二十世纪中国话剧精品赏析》(卢敏)、《拉片子――影视编剧》(杨健)、《西方当代剧场艺术》(李亦男)等一批研究专著与教材在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第一届IATC中国分会“国际戏剧评论奖”
当代中国演出学术论坛活动合影
大半个世纪形成的传统是戏剧文学系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戏剧文学系一向重视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戏剧文学系的课程设置一直以三史(外国戏剧史、中国话剧史、中国戏曲史)及两论(艺术概论、戏剧概论)为主要的内容,同时辅助的作家作品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戏剧理论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无不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这种思路在几十年中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戏剧文学系的教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从以往的以剧本经典研究为中心,转移到了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剧场艺术研究为中心,以引领学术前沿为目标。这使得戏剧文学系的教学在新形势下持续保持发展的强劲势头。
五、
国际交流与学术活动
戏剧文学系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目前有长期聘任外籍教师两名。
成立于2007年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办公地落户于戏剧文学系,戏剧文学系张先教授任首任IATC中国分会理事长,IATC执委会委员,现任理事长为彭涛教授。在2018年IATC全体大会上,彭涛教授代表中国分会再次连任,这是中国分会第五次连任执委会成员。
IATC全体大会
成立至今,IATC中国分会举办过三届亚洲论坛活动。IATC中国分会与“乌镇戏剧节”合作,举办了两届IATC青年戏剧评论家工作坊活动。2014年10月,举行了第27届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全体大会。2019年9月,IATC中国分会与第三届“老舍戏剧节”联合举办“第一届IATC中国分会国际戏剧评论奖”,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剧场东厅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展活动。通过以上活动,戏剧文学系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从而更好的推动戏剧文学系的发展。
戏剧文学系师生参加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和天津大剧院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展望未来,戏剧文学系将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继承戏剧文学深厚的学术传统,加大国际学术交流力度,力争将戏剧文学系打造成为集教学、科研、创作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团队,为推进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供稿、图片:戏剧文学系
编辑、排版:陈予婧
审校:张东宾、谢峰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