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胡智锋: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建设新文科,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更是解决人类发展面临新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在“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上发表了关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分析。胡智锋校长着眼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认为新全球化、融合发展、国家需求是新文科建设产生和发展的三重背景,新文科建设实际上是全球化格局的一个变化,而技术融合、媒介融合、中外文化融合使得新文科建设成为必然态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迫切需求使得新文科建设呼之欲出。下面将分享胡智锋校长的发言整理稿。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分析

胡智锋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在我看来,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新全球化,第二是融合发展,第三是国家需求。新文科建设主要是在这三重背景下展开的。

那么,为什么新全球化造就了新文科的迫切需求?因为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主要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格局,整个世界的资本、资源、人才等重要元素的流向和配置基本上是都是以美国为首主导的,其利用当时自身强大的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迅速成为引领全球化动向最主要的驱动力,以领导者身份造就了全球化的格局。针对这个格局,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是以世界警察的角色在统协着世界政治、军事、科技力量、人才的配置,也当然包括教育的配置。这些是美国式的全球化走向。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美元、石油,航空母舰,科技力量等硬实力的支撑成为美国控制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而实际上在经济,外交,科技,教育各个方面的体现便是美国优先,美国至上的原则。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说可能是造就了一个相对的平衡,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了新的不公平的出现。全世界在这个局面下,出现了新的一些不平衡的元素,迫切地需要去做一个调整。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力量正在崛起,新全球化的态势已经形成雏形。二零一二年起,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此之后中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引领着世界经济和整个世界的新潮流。无论是“金砖五国”还是“一带一路”,无论是国际的格局还是中国主导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都显现出新全球化勃勃的生机。这一次我们看到美国对中国开始了公开的打压,最后升级为中美贸易战,从最近的休斯敦总领馆被关闭等事情上可以看出中美的博弈实际上就是谁来主导人类的全球化的博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退出其原来设置的全球化的规则,因为他感觉他在这样的规则下已经失控。中国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全球化资源的重新配置,而这个也符合世界若干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所以说今天我们谈到的新文科建设实际上是全球化格局的一个变化。那么这个格局在教育和人文领域,包括我们文科的内涵和这个建设一定会有直接的显现,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刚才廖校长在演讲当中多次展示了中国传媒大学在几十年发展中不断地出现这个小综合的一个探索的趋势,也反复讲交叉融合。这是中国传媒大学非常深刻的一个办学的历史经验,也是应验了世界大发展形势的重要显现。我们看到融合不仅是传媒大学的一个实践的成功显现,也是体现了世界的一个潮流。具体来说,有三种融合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是技术融合,第二是媒介融合,第三是中外文化的融合。

首先是技术融合。今天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等多种技术不断地出现融合状态。如美术绘画专业因为技术的进步与融合,当前的美术创作已在原有的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传统专业技法之上,融入了数位画图板等电子工具运用于电脑绘画创作。由于新技术比如3D,AR,VR这些虚拟技术的出现使我们传统的现时概念融入了刚才廖祥忠校长所说的虚拟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概念。那我们面对的所谓的客观性、真实性,因技术的融合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所以刚才廖校长说的理论体系,理论根基都因之发生颠覆。这是技术融合必然的改变。

其次是媒介融合。纸质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电影媒介和互联网新兴媒介在今天由于移动互联的深入,由于4G、5G技术不断地拓展,实际上我们所呈现的这个世界,它已经是一种打破了传统介质而不断地获取新的终端的一种介质状态。这种介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媒对应报社、广播对应电台、电视对应电视台,而是正如廖校长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很难说它是什么样一种介质。我们的终端可能在未来的新技术条件下,我们所有的介质都是相互融合的。

第三是中外文化融合。那么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空间的突破,技术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界限,那么人们的这种语言,就像刚才刘利校长所说的语言本身的介入使得中外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一种现实。传统意义上的特定空间的文化如区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今天可能被一种新的公共文化形态所取代,正如刘利校长所说的开放包容这样一个态势。实际上是因为空间被技术打破之后,文化也就必然成为一个融合的状态。这样三种融合发展: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和中外文化的融合必然使得我们的文科传统意义上理念要改变、颠覆、更新为新的理念。这是新文科建设的第二个重要背景,即我们的世界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态势。

第三个背景是强烈而迫切的国家需求。因为新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中国处于一个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发展的特定的环境中。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政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舆论格局等都因此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今天中国的发展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她的文化软实力之“软”,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国际传播能力之弱,我们在舆论格局上依然是承受着“西强我弱”的状态。中国无论对世界作出怎样的贡献,由于“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我们始终得不到公正的舆论对待。中国对世界作了这么大的贡献,但是在世界舆论格局中依然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角色。在意识形态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理念不能完全地与西方相融,这种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对峙也将可能是一种长期博弈的状态。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更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互认。中国在所秉持的几千年文化传统当中形成的深厚的价值体系能否被世界所广泛地认同和接受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刚才刘利校长所提到的传统文化怎样得到有效的传承、创新和传播,这的确是个大问题。这些也都构成了迫切而必要的国家需求。我们需要改变现在不对等的“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我们需要改变意识形态对峙中西方意识形态强势的对峙格局,我们需要去解决我们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很难在世界上得到认同的被动格局。这是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强烈而迫切的国家需求。而在这种强烈和迫切的国家需求中,新文科建设呼之欲出。我们需要在这样一个态势下去改变过去教科书以及过去的学科专业划分当中也许过分西方化的设计和设置,我们需要将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更自然和更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文科教育当中。我们需要把意识形态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融入到我们的新文科建设中,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新文科建设中彰显对中国的舆论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文化环境更加有利的内涵。这种内涵,它不仅是为了中国单一的国家需求和满足当下的需要,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上讲,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体系,这种中国经验和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伟大的创造,也应该成为今天人类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难题、无解的国际关系难题,解决人类生存发展当中若干重大的基础性的命题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文化来源。

所以,新文科建设正如刘利校长所说是一个非常重大国家战略性举措,也正如廖校长所说,新文科建设是我们今天和面向未来必须要扛起的一个使命。所以在这样纷乱的世界环境中,我们做教育的人,特别是从事文科教育的人应当有这样一种情怀和远见去配合国家。结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将新文科的内涵融入到我们的专业学科建设中,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来去因应新全球化的发展,因应融合发展,因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并做出我们自己的历史性的选择。这就是我对新文科发展建设背景的个人解读,不一定准确和到位,敬请各位批评指教。再次感谢,我的老朋友张晶教授的热情邀约,感谢廖校长、刘利校长两位老领导的热情邀约,谢谢各位好朋友和好同事,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电影学院-胡智锋: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