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2020年第4期 · 美术史研究专题
本期《美术研究》有4篇与美术史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云”发布。
道德与信仰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画像石棺
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贺西林
内容提要: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藏北魏画像石棺,20世纪早期发现,传出河南洛阳,现存头挡、足挡、两侧板,不见棺盖和底板。该棺画像丰富,雕刻精湛,备受学界关注。1939年,日本学者奥村伊九良最早发表《关于镀金孝子传石棺刻画》一文,就其时代及画像风格、内容作了考察。1948年,Richard S. Davis在《明尼阿波里斯美术馆通报》上刊发《一具北魏石棺》一文,简要介绍了该棺的状况。1995年,巫鸿在其专著《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中的纪念碑性》第五章《透明的石头: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就该棺画像视觉模式和空间性进行了透析。1999年,汪悦进发表了《棺与儒教——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收藏的北魏画像石棺》的专题论文,从图像渊源、思想性、空间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2007年,黑田彰在其专著《孝子传图研究》中《再论镀金孝子传石棺——关于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館藏北魏石棺》一节,综合讨论了该石棺。除上述专题研究外,长广敏雄、加藤直子、林圣智、罗丰、郑岩、贺西林、邹清泉、徐津等学者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亦涉及之。近年来考古新材料和研究新成果不断推出,引发出一些新的问题。笔者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思考心得,就该石棺的年代及属主、画像功能及思想性、视觉表征及文化资源议题再做探讨。
贺西林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画像石棺,北魏,6世纪早期,侧板长约223.5cm,高约61cm,河南洛阳出土,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石棺头挡画像(拓片)
双凤首尖拱龛楣,北魏,6世纪早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莲花洞
净土变造像碑碑阴,南朝梁,6世纪早期,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石棺足挡画像(拓片)
冯邕妻元氏墓志画像,北魏正光三年(522),河南洛阳出土,美国波士美术馆藏
萨埵太子本生(局部),北魏,6世纪早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画像石棺单侧板,北魏,6世纪早期,长224cm,高68cm,河南洛阳上窑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仙人戏虎图砖画(拓片),南朝齐永泰元年(498),长240cm,高94cm,江苏丹阳建山金家村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石门楣画像(线摹图),南朝梁普通七年(526),江苏南京狮子冲昭明太子萧统母丁贵嫔宁陵。左骏绘图
石碑画像(碑额之阴拓片、碑侧),南朝梁普通七年(526),江苏南京临川靖惠王萧宏墓
元谧墓志盖画像,北魏正光五年(524),河南洛阳出土,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拯救郑思肖
——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人生活
黄小峰
内容提要:对郑思肖《墨兰图》进行全面考察,将有助于把他的艺术从政治性的遗民话语中解放出来,重新置入一个与个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新的语境。把郑思肖的墨兰解读为无根兰,视为一种政治象征主义,来自于元末明初苏州士人圈的阐释。《墨兰图》独特的画风,首先应该从宋元以来绘画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它是折枝花卉发展变迁的结果,又与禅宗语境中的水墨画有密切的关联。郑思肖在画面中使用了新颖的隶书词语印、雕版木印等形式,展现出他与佛教寺院的关系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他在画中的题诗则展现出他的儒家知识体系和“易”学思想。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郑思肖 《墨兰图》卷 1306年 纸本水墨 25.7×42.4cm 大阪市 立美术馆
赵孟坚 《墨兰图》卷 纸本水墨 34.5×90.2cm 故宫博物院
(传)玉涧 《墨兰图》卷 纸本水墨 32.5×57.5cm 藤田美术馆
南宋吉州窑褐彩开光折枝花卉纹梅瓶 高16.5cm,口径3.5cm,底径5.5cm 马鞍山 市博物馆
陆信忠 《十六罗汉图》轴(局部) 绢本 设色 96.4×50.9cm(全幅) 京都相国寺
“所南翁”朱文印
“求则不得”十六字白文印
《墨兰图》中的木印
《墨兰图》中的郑思肖题诗
郑思肖 《跋叶鼎隶书钞本金刚经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
胡慥 《郑忆翁画兰图》扇面(局部)设色金笺 16×52cm 私人藏
蒋之奇《北客帖》考辨
张卫忠
内容提要:对郑思肖《墨兰图》进行全面考察,将有助于把他的艺术从政治性的遗民话语中解放出来,重新置入一个与个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新的语境。把郑思肖的墨兰解读为无根兰,视为一种政治象征主义,来自于元末明初苏州士人圈的阐释。《墨兰图》独特的画风,首先应该从宋元以来绘画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它是折枝花卉发展变迁的结果,又与禅宗语境中的水墨画有密切的关联。郑思肖在画面中使用了新颖的隶书词语印、雕版木印等形式,展现出他与佛教寺院的关系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他在画中的题诗则展现出他的儒家知识体系和“易”学思想。
张卫忠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蒋之奇 《北客帖》 纸本 25.5×38.2cm 故宫博物院藏
蒋之奇跋怀素《自叙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浪漫传统中的弗里德里希
与“神性自然”
周宪
内容提要: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开创了忧郁感伤的北方风景画传统。“神性自然”是弗里德里希最核心的美学观念,蕴含了“素朴的高贵与壮丽”。彰显这一自然最恰当的方式就是“远观”,并借助人物背影这样的象征符号来揭示具有北方气质的艺术“观看之道”。
周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弗里德里希 《雪中石冢》 1807年 61×80cm
弗里德里希 《橡树林中的大修道院》 1809- 1810年 110×171.5 cm
弗里德里希 《巨人山的清晨》 1811年 108×170cm
弗里德里希 《有教堂的冬景》 1811年 32.5×45 cm
弗里德里希 《云上漫游者》 1817-1818年 94.8×74.8 cm
弗里德里希 《迎着日出的女子》 1818-1820 年 22×30cm
弗里德里希《帆船上》1819年 71×56cm
弗里德里希 《海边月升》 1822年 55×71 cm
弗里德里希 《窗前的女子》 1822年 73×44cm
弗里德里希 《静观月亮的男女》 1824年 34×44cm
弗里德里希 《冰海》 1824年
弗里德里希 《月光下的沉船海岸》 1825-1830年 77×97cm
弗里德里希 《两个男子的晚景》 1830年 25.1×31.1 cm
学报编辑部 戴陆/整理
本期编辑/赵晶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