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单晓微。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在此发言,我倍感荣幸和骄傲。首先向在座的各位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祝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我和北建大结缘在2018年夏天,那时的我还在加拿大因不知该去该留而彷徨,一方面是全球化带来了资本和人才的快速流通,另一方面是于个人而言不可或缺的文化认同和无法割舍的乡愁。庆幸自己在北建大遇到伯乐,在参加智能制造2025的年会时,我深深地被祖国蓬勃的发展和大家求真务实的干劲儿所激励,内心无比激动,于是,家当都还丢在加拿大,我就毅然加入了咱们这个大家庭。一年半后的全球新冠疫情下,中国的抗疫决心和战疫模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强大,也更加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今后我会在祖国的土地上,为了中国梦而努力。
理想很丰满,但要照进现实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面对新的环境,内心还是既紧张又兴奋的,特别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才使我很快的融入进来并不断学习进步。下面请允许我结合工作,对入职这两年谈几点个人体会。
首先,我们是青年学者、科学工作者、工程师,甚至还有更多的斜杠来赋予我们多样化的身份,但在高校中,我首先是一名教师。要践行教书育人四个字,接下来的几十年都要下苦工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太多了,学生可以看到国内外最知名大学的在线课程,也可以通过微信社群式学习进行互动。面对着多种信息的冲击,我必须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和实践,找到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相处模式,在前辈们的指导带动下,做好我辈的知识文化传承。在上个学期全程的在线授课过程中,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激励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在目前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建设中形成我校的特色。
第二在德育方面,我感受到来自自身和年轻学生越来越强的民族自豪感,我也将同样的文化自信传递给“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生,践行新工科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所以我很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为学生计长远,把教育作为一种分享,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把科学作为一种训练,我们可以在思想的绿茵场上驰骋;把工程作为一种创作,我们可以是匠人精神的艺术家。总之,如果能授予学生多样性与自由,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就。
第三在科研方面,工作以后,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科研上,而是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好教学、科研、公共事务的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在机器人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 Research上,以第一作者和北建大第一单位首次发表了论文。但是当曾经的天花板变成新的起点,需要努力去做的更多更多。就像爱因斯坦画的那个圆,“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不知道的就越多”,听起来充满哲思又绝望。对待科研,我更喜欢胡适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近一步的欢喜”。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对科学研究的初心,一步一步,厚积薄发,相信一定可以做出行业一流、世界一流的成果。
借此机会我想衷心感谢无私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无论是疫情期间领导们舍我其谁的挺身而出,还是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中同事们夜以继日的精益求精,以及无数新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孜孜不倦,都让我想起那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间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什么给了他们勇气,是谁给了我们勇气,是文化、是教育、是集体,归根结底,是人。我喜欢这群人,我们将成为这样的人,一笔一划书写着朴实无华却又卓尔不凡的“教师”二字。
最后,再次祝大家教师节快乐!谢谢!
※这是机电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单晓微2020年9月8日在北京建筑大学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
办学定位
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供稿:单晓微
编辑:梅雨
责编:汪洋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