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高教研究》| 陆薇:在跨文化语境中建立中国文化自信 ——“美术英语”课程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北语高教研究》| 陆薇:在跨文化语境中建立中国文化自信 ——“美术英语”课程思政课建设的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简介:陆薇,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英语教学等。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专著、译著、教材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北京市科研与教学教改项目多项。曾获得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美术英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应用外语学院“专门用途英语”(ESP)模块中的一门课程。本文以该课程的双重教学目标和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为中心,探讨如何在此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如何将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相结合,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重读中国美术史中的伟大的艺术家、艺术思想与作品,并试图对其进行跨文化的现代阐释。课程通过对中外美术发展史的比较,以及对它们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和发展的讲解,探讨如何在专业英语课上培养学生深层文化自信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英语”;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案例分析

北京语言大学

“美术英语”是近三年来应用外语学院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模块着力建设的课程之一,是为我校中国绘画和书法专业的学生量体裁衣设计的专业英语课程。策划之初,课程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和我校艺术学院多位专家专业方面的指导,在2017、2018和2019三个年级的本科生中开设了三年。自编教材《美术英语》也已于2019年10月正式出版。该教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以中国美术为特色的专门用途专业英语教材。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两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专业教育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并力求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专业教育目标”是通过用英文教授中国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本专业英语文献,使用该专业的语言知识与国际同行进行有效的专业交流,既培养专业阅读、写作能力,又培养口头表达和翻译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从事美术专业的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用世界通用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思想。自2019年10月起,“美术英语”这门课被学校列为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我们基于课程的特色和课程思政的要求,将“思政教育目标”设定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两个教育目标确定之后,课程组先是仔细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的阐述,阅读的文献包括《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和《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2019年)。在习总书记所讲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关系到我们理解中国人到底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一些根本问题,具有“教化”和“化人”的功能。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上的文化自信。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等思想,为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提供了思路和启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化自信的最大优势是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渗透性、生成性和极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美术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漫长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思想表征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着深层的影响。

在“美术英语”课程中,我们以编年史为顺序,从中国的史前彩陶到民国书画,用英文带领学生追溯中国美术的发展史,内容涉及绘画、书法、青铜器、雕塑(如兵马俑)、漆器、瓷器等方面,并在此过程中梳理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很多时候在文化上领先世界,追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在课程中也会对比中、西两大文明发源地在同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兼顾其他文明同时代的发展情况。我们带领学生学习秦、汉、唐等盛世的艺术发展,也回顾宋、元、明、清等朝代外族入侵给中国文化艺术带来的影响。课程特别聚焦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同化与发展,从各个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至今的内在逻辑,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目前为止,我们挖掘了每单元课文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政教育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外语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美术英语”的课程学习,既能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的专业知识,又能发现蕴藏在中国美术中的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思想,继而从更深层次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深邃与博大,从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之中做到知此知彼,对自身文化的特色更为了解,从而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理性地增强文化自信,而不是满足于盲目、粗浅的“喊口号”式文化自信。

以下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用过的一个具有思政内容的教学案例。

在本学期所讲的中国山水画中,多幅历代著名画作中都有渔舟和渔父的意象。基于这个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意象中蕴含的中国美学与哲学思想进行了课下的资料搜集和课上讨论。讨论题目如下:

In mos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e see the grand view of the mountain and the river (or lake), but tiny little boats, and even smaller figures of fisherme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the fishermen in Chinese paintings? How are they related with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经过课下的资料搜集和小组讨论,学生在课上以分组的形式汇报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一、从绘画技术层面来讲,渔舟和渔父是绘画构图的需要(所谓点景人物)。

二、渔舟和渔父也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意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三、在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近、和谐的。

四、这个意象表现了画家隐居山林、行走江湖的遁世态度。

在学生分组发言之后,教师做了以下总结归纳:

1.Word Explanation (英文的“说文解字”)

1)渔(fishing,which is different from farming):在中国古代农耕是谋生手段,而垂钓则更多是闲暇活动,在山水画中它更是文人士大夫归隐的一种生活态度。Fishing is related to leisurely life; it is more about a secluded intellectual's pursuit than a way of making a living.

2)父(同“甫”,father, man):an elderly man. It is more about the wisdom an elderly man has got after experiencing many ups and downs in life. This mentality is the same with that of the seclude. 渔父抱有的是饱经沧桑之后明于得失、归心淡泊的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与古代文人士大夫隐士的心态非常吻合。

3)水(water):《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The highest level of ethics is like water,which is beneficial for all things, without striving for fame and gain. 这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中国文人士大夫为人的底色。

4)舟(small boat):舟与水、与岸都有紧密的联系。儒家意义上的入世和道家意义上的出世于舟而言皆有可能,因此它极具象征意义。而在中国山水画中,那些小舟都是“一叶扁舟”,在山水之间极不显眼,这又体现了大自然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和谐关系。Only a small boat can flow with water and be one with nature.

5)钓(fishing):symbolizing waiting and patience. What the fisherman wants to get is the opportunity to be a free individual and serving for the state.

古代有两大著名的独钓者,一是姜太公,他钓的是周文王,是自己大展鸿图的机会;二是严子陵,他钓的是名,千秋万代的高士之名,正所谓“沽名钓誉”。文人士大夫钓的不是鱼,他们渴望的是仕途上的发展,是实现博取功名、报效国家的心愿。

2. Key Concepts(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

1)隐逸 (Living in seclusion):这在儒家、道家文化背景中都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风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进退之间他们早已在心理上做好了各种准备,以达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因此,隐逸是中国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式。In success, one should act to benefit others; in poverty, one can cultivate his own moral uplift. Living in seclusion is a philosophical attitude, and a way of life for intellectuals in ancient China.

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This is the unification of man and nature: Nature is not the enemy, but the friend of the fisherman. Man does not have to fight against nature; they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This is the ideal of the intellectuals when they fail to serve for the state.

3)“渔父”重义轻利、崇尚自然的思想:Fishing expresses the idea of worshiping nature, emphasizing justice and value instead of material gains. Fishing is no longer a profession, nor a pastime, but an aspiration for intellectuals to escape from the madding crowd of the world, and live in seclusion to cultivate their moral.

它倚儒道,法自然,重节义,轻利益,使人悠然于天地之间,看秋月春风、花开花落,在淡然之间玩味人生意趣,体验生命的从容,独享一份自得。

In one word, the fisherman, an ic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part of the philosophy and life for the Chinese. That is part of the reason why Chinese culture has survived and thrived for such a long time in history.

师生讨论的结论是:渔舟与渔父的意象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在美学上它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点景人物”的作用;在哲学上它是融合了儒教与道教等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文化意象。它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生存之道,这也是中国历经五千年历史而生生不息的生存发展之道,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底色。

思政话题的讨论结束之后,我们推荐学生课后去读一些表现同样题材和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庄子、屈原等人对渔父的刻画,以及历代文人,包括王维、李白、韩愈、柳宗元、苏轼、杜牧、陆游等诗人笔下的渔父形象;我们也推荐学生去听一些中国古曲,如《渔樵问答》、《渔歌》、《渔舟唱晚》等曲目,进一步感受渔父这个形象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美学、哲学精神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理解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内在文化逻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由于这是学生通过自己讨论、研究、思考得出的结论,他们很容易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构中去。

目前“美术英语”作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已建设了两个学期。我们在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都深层融入了适当的思政育人教育内容,贯穿在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和课后写作练习及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中,成功地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此类话题的讨论成为了他们每周课上期盼的教学内容。在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该环节教学的满意度达90%以上。目前,该教材的“课程思政版”也正在修订过程中。相信经过更长时间的重点建设,“美术英语”将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在培养具有北语特色、政治思想过硬、外语能力上乘、专业知识深厚的国际化艺术类人才方面做出我们的一些贡献。

(选自《北语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

北京语言大学

内容来源 | 《北语高教研究》

出品单位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 | 邵宗艺

欢迎来稿| gaojiao@blcu.edu.cn

北京语言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语言大学-《北语高教研究》| 陆薇:在跨文化语境中建立中国文化自信 ——“美术英语”课程思政课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