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2020年第4期丨胡薇:“双一流”建设格局下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坚守与建设

中央戏剧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戏剧》2020年第4期丨胡薇:“双一流”建设格局下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坚守与建设

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识别下方二维码查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电子版

中央戏剧学院

“双一流”建设格局下专业戏剧教育中

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坚守与建设

胡薇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丨Abstract

本文认为在戏剧教育迅猛发展现状下,传统优势专业的坚守及其有序的发展和建设尤显必要,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在对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坚守中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需要持续在教师团队的打造、辅助课程的调整以及教学固定化的超越等方面发力,以维持专业教学体系的稳定并推动其深度研究,同时指出合理整合教育资源、谨慎制定有效的学科体系建设和成果评价标准的迫切。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atre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ick to traditionally superior major and its orderl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writing course in professional theatr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adhering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team, the adjustment of auxiliary courses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fixed teaching, so a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and promote its in-depth research. Meanwhile, it is urgent to integrate education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formulat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and make evaluation criteria to results carefully.

关键词丨Keywords

专业戏剧教育 写作课程教学体系 坚守自身特色 有序建设和发展 评价标准

professional theatre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writing course, stick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rderl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一.戏剧教育迅猛发展现状下

传统优势专业坚守自身特色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对戏剧教育重视程度的日渐加强,原本栖身艺术类专业院校象牙塔的戏剧教育课程,不仅逐渐在许多综合性大学的校园内扎根,还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成为陶冶学生心灵、在戏剧活动中磨练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社会教育公器。可以说,社会对于戏剧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无疑是在为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毕竟,若戏剧行业在整体上只拥有少数优势群体,其生存的持久性和创作质量恐怕难以为继,更何况,完善的戏剧教育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扩大戏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培育戏剧观众乃至提供新的工作机会给那些由于专业岗位已略嫌饱和而被迫离开戏剧专业领域的人才等,都可归入到这项功在后世的长期教育工程中。当越来越多歆享着戏剧教育成果的专业戏剧学习者和爱好者们投身戏剧活动,中国当下罕见的多元化的演艺奇观也日渐呈现,全民对于戏剧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在戏剧市场热闹繁荣的表象之下,一些演出者缺失必要的专业基础训练,作品的艺术性参差不齐,演出的随意性也较大,当下戏剧舞台上频现不够专业水准的演出乱象。

尤其是,伴随着戏剧市场的繁荣,在日益浮躁的社会氛围之中,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开始渐渐远离,各种形式的戏剧演出越来越多,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却凤毛麟角。事实证明,不在艺术素养和自身的积累上下足笨功夫,妄图用媚众或迎合市场的各种权宜之计,最终受到戕害的,还是中国艺术。随着舞台上对于戏剧内涵及本质精神的追求,让位于一些立竿见影的外在形式、手段;各种方式的营销和炒作制造出的短暂华彩,也在取代着真正的艺术创造;技术给大众感官所带来的眩目和满足感,更逐步腐蚀着艺术审美。当追溯和探究戏剧“门槛”不断降低的原因,艺术精神的衰微、作品内涵的孱弱等,长期困扰中国艺术的问题固然带来负面影响,但面对全国戏剧教育爆发式迅猛发展的态势,专业戏剧教育中专业优势的丧失及其与应用戏剧教育的日渐趋同,显然也是共酿恶果的重要源头之一,加之作为输送艺术人才源头的专业戏剧教育课程以及各级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的僵化、随意甚至盲目地从众,都让中国戏剧的未来前景令人忧虑。

毋庸置疑,在非艺术类的综合性院校开设戏剧教育课程,以戏剧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拓展学生的心灵,把戏剧的实用功能在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实践;或在原本开设传统戏剧教育课程的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应用戏剧教育课程,不仅培养实施戏剧教育应用的人才,同时也可为日后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甚至不同领域的戏剧教育需求等提供指导,这不论是对于提升全民整体的艺术素养还是对于戏剧教育来说,都算是利在千秋的好事,但随着应用戏剧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艺术类专业院校的专业戏剧教育课程未能保持其原有专业的特质和优势、甚至逐渐趋同于普及的倾向亦需引起关注。

国内专业戏剧教育的自身专业性的衰退,不仅是由于许多院校争相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同时缺乏具有教学能力的师资、由于一些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以迎合社会需求而建设学科和设计教学内容,一些艺术院校大力发展应用戏剧教育之时忽略和轻视自身传统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进取性更是成为了催化剂。这些现象都是值得国人深思的问题—急功近利,既来自于就业等外在的压力,也来自于在“一刀切”的高校评价机制下,急于拿成绩出成果的迫切。作为应用戏剧教育的给养库,保持传统的专业戏剧教育的专业水准、自身的优势及特色,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戏剧教育的基础较弱,虽因近年国家对于戏剧教育的重视而吸引了大量院校参与其中,但实用主义的惯性导致了一些院校忙于构建新体系、开拓新专业,却对于开掘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内在能力重视不足,忽视塑造心灵、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心的艺术感觉。对于一些单位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见效和出成绩才是核心问题,甚至,本应作用于心灵的戏剧教育也时常被作为一种新产业来运作,对于个体生命内在艺术素养的熏陶与培育反而并不重视。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无法带来艺术水平的有效提升,戏剧教育的浮躁也必然导致戏剧从业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优秀的戏剧作品却并不能明显增多。可以说,中国艺术的现状仿若社会的缩影,折射着当下的世态人情。反观当下中国艺术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究其本质则是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带来的一次思想和文化上的危机,表现在艺术教育上更是后患无穷。因此,在“双一流”建设格局下,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坚守,以及对其进行合理有序地发展和建设,尤显必要和迫切。

对于戏剧剧本的创作而言,它不能仅仅作为文学文本供人在案头自娱自乐,而是需要在观演双方的配合下最终完成。戏剧,是创作者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塑造等方式最终完成的,创作者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一切思想情感或是精神探寻,最终若不能以具体形象的戏剧性场面、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诗意的呈现等方式传达,作品就无法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因此,戏剧是高强度、高难度的艺术工作。但一些戏剧的从业者却忙于追逐时代的潮流,虽然表面高举“后现代”“后剧场”的大旗,却并未真正拥有与之相应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思想底蕴,甚至一些人直接跳过“经典”乃至“现代”,在对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则所知甚少、还未能娴熟于结构的技巧之时就忙于“解构”,不仅对于主创自身所要讲述的核心内容有心无力或是表达得有悖初衷,而且令舞台创作呈现得愈发碎片化、拼贴化乃至泛戏剧化。因而,当越来越多的新创作品由于先天的缺失迅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时,那些遵循戏剧规律、坚持专业的戏剧创作方式,在创作中重视谋篇布局、珍视通过作品来与观众心灵共振的创作者,必然会赢得舞台丰厚的回馈。而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专业的写作课程教学团队,凝聚了几十年本专业发展的积累,秉持专业戏剧教育的精神,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创作专业的重点和核心课程—写作课,从而始终保持着专业戏剧教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不仅入选国家精品课程,还因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戏剧影视专业编剧人才而显示出坚守的效能。

二.以培养高水平创作人才为核心的写作课程体系

的教学与实践

在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是实践性极强、同时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课程体系,其阶段性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编剧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等多种艺术体裁的专业剧本创作;长远目标则是孕育真正具有艺术原创力的创作者。由于从事戏剧创作,不仅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的情感、耗费大量的精力,还要经历一个不断练习甚至失败的过程,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征程既需要创作者自身的不断提高、成长,更需要想象力、毅力与专注力的合一,对有志于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的勤学苦练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此,写作课程专业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坚持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编剧的理论与技巧,培养学生观察力、理解生活的能力,原创力乃至艺术人格的培育更是重中之重。

写作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教学的过程,课程架构不仅因其系统、完整而自成体系,同时还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戏剧文学系戏剧创作专业整个本科的教学之中。而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设定的教学重点和目的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个体,在不断深化和延展的训练中,历练学生们个人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创作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地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建设。简言之,在整个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顺序分为了四个阶段七个单元,由学生在各年级的写作课教师的指导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连续地来完成。

这一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训练体系,不仅需要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大量的训练和作业量的艰苦磨砺,也与戏文系创作专业写作课程教学团队几十年来的坚持和因地制宜地不断地微调、因材施教密不可分。整体而言,第一阶段的第一单元是因素训练,主要锻炼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的基本文字能力;第二单元开始进入散文写作,重在开掘感受力,初步建立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能力。第二阶段的第三单元是简单事件小品写作,主要重视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舞台创作的基本思维;第四单元的复杂事件小品写作,肩负着强化学生舞台思维能力的重任。第三阶段的第五单元兼有短剧、独幕剧的写作,着重培养学生用舞台创作的多种语汇来表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第六单元正式开始多幕剧的写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多幕剧从人物小传到戏剧场面、剧本结构等的系统性创作,经过反复地、高强度地练习,彻底完成学生从小型作品向大戏创作的深入与转化。第四阶段的第七单元,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毕业创作。

其中,在不同学年的写作课教学中,一年级的写作课重在基础,以训练体系的第一阶段作为学生们立身立业的起点,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上,以期在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的同时使他们的能力稳步提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散文写作和简单事件小品写作,尤以散文训练为主。散文写作是写作课程中一项最为基础的训练,其目的在于突破应试教育所带给学生的理念束缚,以新的角度发现富有意义的生活细节,启发学生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主观记忆和想象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所以,强调遵循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原则,要求学生捕捉自己内心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记录下生活中切切实实打动自己心灵的瞬间,这是打破学生们缺乏个人视角和独到观察、思想僵化和模式化,重新获得内心情感解放的有效方法。而在训练散文与小品写作的同时,以放松练习、苏醒练习、感觉练习(触觉、听觉等)、追忆与拓展练习、音乐联想练习以及观察生活、人物写生等多种练习的因素训练并行,互为补充。[1](PP31-45)这样,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逐步建立起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以及戏剧创作的思维和意识。

二年级的写作课,则是训练体系的第二阶段,侧重鼓励学生在创作中不断自我成长,除了侧重训练将小说、社会新闻、戏剧剧本等改编为复杂事件小品之外,还需开始熟悉和掌握创作短剧、独幕剧的基本技巧。比如在此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改编练习,作为一种侧重技巧的训练,因其将小品写作训练在内容方面的复杂程度予以简化,令学生可以把精力专注于改编本身和技巧的使用上,不必再重新设计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构思故事框架等。因此改编其实是在一个适当的阶段,能更好地训练和检验出学生们对戏剧性的控制、对场面的处理等能力的提高编剧技巧的训练方式。其中,以小说改编为主,分为中国古代小说改编、当代小说改编、外国小说改编等几个步骤。[1](PP167-181)在训练中,小说改编的意义并不在于只是将原小说舞台化,这不过是改编的最低要求。对于称职的改编者来说,去除小说表面的情节性、去发现作者对生活的本质认识进而开掘作者的思想,才是改编的意义。因而,在创作的时候主要侧重从小说到戏剧体裁的转换,训练的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训练要求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戏剧性,绝不能将之等同于“抖包袱”或是一个秘密的被发现。实践证明,好的改编是对经典进行现代性的重组、尝试或是对原作进行新的有创意的演绎和阐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改编,也必然是改编者一次全新的创作,因此改编同样需要创作者强大的原创力和功力。其间,改编者处理和表达自身对于生活的体验自由度很大,但若想不止步于展示原作本身,不仅必须具备深化原作立意的能力,而且只有投入精力、努力开掘原作的精神内涵,剥开原作外在的情节性来突显作者对于生活的本质认识,进而在原作中注入自身独特的想象并表达出改编者个人的感悟,才能将原作的精神再推进一步,这也是改编的意义所在。

三、四年级开始进入训练体系的第三阶段,这是戏文系本科创作专业在大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质变时期。作为重要的转折期,学生们需要完成从短剧到大戏创作的跨跃。为此,本阶段第一单元写作课的主要内容仍以复杂事件小品和短剧写作为主,但与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是深化训练,引导学生为大戏的写作进行必要的准备。在此阶段,不仅需要学生们不断地在重复中拓展自己的创作内容,而且也需要写作课教师不厌其烦地一对一细谈每轮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把一个独立的甚至复杂的戏剧事件梳理、呈现出来,其教学的难点,不仅需要学生在创作时必须采取一种复线结构,而且每轮作业的长度与创作的难度也在逐步递增,教师需要在创作练习的不断深化和延展中,磨砺出学生们个人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创作能力。本阶段第二单元开始的大戏写作,也是整个写作教学的关键时期。写作大戏,首先面临的将是戏剧结构问题,同时,大戏中人物的心理层次、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人物行动的跨度等,都远超戏剧小品中的相似内容。因此,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细化并逐步深入的课堂讨论、讲解等,使学生们对于大戏有感性的认识,并初步掌握大戏从场面到整体结构的基本技巧等技术能力。为此,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大戏的构思、人物小传、提纲等;其次是确定分场提纲,用舞台思维的方式将构思用戏剧场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确定和完善剧本的结构段落,避免走弯路;第三步,则是教师根据分场提纲,帮助学生将戏剧人物、人物关系、事件、动作等综合到整出大戏之中,完成整体的戏剧推进过程;第四步,在剧本创作的各关键阶段,指导学生解决节奏、场面的变化、色彩、风格体裁等的融接铺排,并根据他们具体的创作情况,多次指导修改直至完成全稿。

之后,就进入了整合成熟期,也是四个阶段教学成果的总体检验时期。学生自主确定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后,在写作课教师指导下通过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完成毕业大戏和毕业论文。

在本专业的各个学年中,四个阶段七个单元的教学训练在不断递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着互补;虽是同一门课,却会因不同的学生而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因此,更需要教师对学生个性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发掘,并根据其个性、潜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不用某个固定的模式来硬套所有的学生,这种灵活有利于创作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是写作教学超越教学固定化的一个特殊之处。

不仅如此,戏剧创作的专业教学还以多门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写作课程为核心,配合辅以表导演基础课、阅读与鉴赏课、戏剧工作室、基础史论课程以及作家作品分析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同时渗入。围绕着专业课程主体的写作课程辅以多项相关课程和训练,也是由于在创作和训练中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信息,往往与自身的储备有着直接的关系,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文学修养,是获得创作能力的前提。为此,从大一就开始要求学生完成的经典解析、剧作浏览等,作为写作课教学的一项要求而持续存在,并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提出更为细致和专业化的要求,以辅助课程的进展解析、感悟和揣摩经典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这种教学体系的设置,以“感受、发现、思考、创造、体现”作为教学切入点,从创作训练入手,辅以元素训练、肢体训练、基础知识教授等,互相辅助、齐头并进,形成了各专业的多名教师对学生同时进行融会教育的局面,令学生们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又得以不断感悟、领会和加强写作课所教授的内容。

长期的实践证明,作为各年级写作课程的重要补充,这些课程与训练的教学辅助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回顾戏剧史,各种流派、各种主义即使是未能充分施展自我潜能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充满灵感、予人启发的体裁、形式以及风格模式等,在戏剧的时间空间内,为后人指示出了继续潜行的小径。追随经典和前人的足迹,将学生引入戏剧的秘密花园,引导他们青出于蓝,提炼出前辈遗香的精华并与自我诗性的灵魂相融合,最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质的作品,也正是专业戏剧教育中创作专业写作课程体系的终极目标。而作为艺术教育机构,艺术类高等院校更需要对中国艺术的未来负责,也更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不为外在的诱惑所动,保持自己的教学传统,保持自己高质、专精的专业艺术院校特色,提高对文学、对艺术的本质认知,遵循艺术与教学规律,避免在艺术教育乃至艺术创作上的低层次重复,让艺术之光薪火相传。

此外,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戏剧创作专业的教学团队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经受过写作课程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专业练习的学生们,也能较快适应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方式并取得成就。

三.在原有教学体系基础上的有序建设和发展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以往不曾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即使是已经坚守了几十年并保持了优势的写作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面的艺术教育需求,无疑也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改进。面对社会的变化,以及诸多综合类院校纷纷推出的艺术专业培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握新世纪的艺术教育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时代赋予的一次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优秀艺术人才,而面对多年来的教学成就及社会影响力,任何优势专业若想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地建设和发展,必然是教学体系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实际上,在保持原有优势和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坚守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但也绝不能盲动、为创新而创新。因此,要想在保持原有写作课程教学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发展,显然还需要在坚守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建设,并与突出和保持优势同步协调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比例与平衡,才能完成有效的成长和突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艺术教育而言更是如此。专业教师的首要条件不仅是专业过关,而且还需要对教学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以教师对艺术精神的执着、坚持以及踏实勤勉的学风铸就的教学传统,对于建立学生们从事戏剧艺术创作的艺术人格,从自身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出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等,不仅重要,更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对于坚持以“培养专业编剧人才”为教学目的的写作课程教学体系来说,根据创作专业的特点,要对内勤修内功,努力整合资源、理顺内部核心训练课程。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重新深入思考和探索。因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持续打造出优秀的教师队伍,以便相对持久地维持和稳定专业教学体系。而且,写作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与许多院校最大的不同,也正是在于突出强调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责任感以及艺术人格传承的重要性。这不仅承继了中国古代的书院传统教育模式,提倡“道”大于“术”,注重调整学生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情感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陶冶和净化,培养学生们自贵其心、不倚他力的独立创作精神;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以“一对一”的方式,针对具体个人,培养学生们选取生活素材、开掘人物情感的能力,教师以“活的”教案来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变化调整。然而,这种个性化教学的代价,就是需要师生双方都同样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教学体系内在的威力。尤其是当下,在与具有较强实用性且容易彰显效果和影响的应用戏剧教育相比,专业戏剧教育的教学要求高、训练强度大却显效周期长,这其实也意味着从事专业戏剧教育的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的经验,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保证本专业高质量教学水平的持久,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戏剧影视人才。

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出教学体系内在的教学优势,显然还需要加强教师自身对于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但亦需注意的是,专业教师首先要保证的是在专业教学上的投入和思考,而其精力消耗的强度实际上并不亚于写作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文章—能充分开掘出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并加以精到的归纳和总结,实际上也是一种科研。因此,不论是成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还是进行有质量的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简单地因为拔苗助长、或是被“逼一下”就能获得成功。任何片面地要求论文数量以及单一的达标要求,反而可能会催生论文质量不高、或是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致无法专注于教学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等诸多不良现象。所以,有关部门理应正视艺术院校自身的特点、坚持专业特色,努力寻找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契合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兼顾艺术学科的科研特点,针对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给予教师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以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专注本专业新的理念和训练方式的继承、精修及发展建设,避免陷入炮制缺少新意、质量不高的论文或专著的泥沼。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应重视学术与教学的同步提升和有益的互补,培养并保持长期积累、深入研究的习惯。需要认识到,教师加强自身的教学思考与自身创作的探索实践并不意味着屏蔽学术研究,反而可视为是在为学术研究做好相应的准备。实际上,没有一些艺术实践经验就来做艺术学科的理论研究或是对理论置之不理,都是大问题。艺术理论和分析研究往往跟在创作实践之后,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归纳和总结,虽不能直接作用于创作实践,但却能影响未来的创作和教学。因此,“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科研的理想境界,是能够让理论研究、专业教学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创作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智控制,只有收放自如,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同理,学术研究需要理性,但也需要有激情和想象力,才能避免空洞、僵化。因此,二者都需要保持一个研究和学习的态势,保持一种思考和自省。学术研究需要标准和规范,创作则侧重打破和创造,若能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则必入佳境。而且,在这种互动中,专业教学正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提炼内容、整饬表述,把创作实践的经验和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好地融会到专业教学中来。

其次,艺术家成功的关键,归根结底得益于艺术修养而不仅仅靠技巧的高超。尤其是培养原创能力,不仅需要系统的高强度的专业技巧训练,更需要学生不断提升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在原已完整有序的训练体系中,将写作课程与相关的阅读鉴赏课程如何更好地结合,熔铸坚实的创作基本功的同时,强化专业学习中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底蕴,培育创作者强大的专业能力和审美品格也十分重要。以经典作品来为学生们确定精神和艺术上的坐标、以经典名作为标准所展开的学习和模仿,不仅是承继传统、传承人类优秀的精神遗产,也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原本围绕写作课程体系予以辅助的多项相关课程愈发必要。而目前不仅已经逐步加大影视类课程的比例,增设了影视写作、影视作品分析、DV实践等专业特色课程,而且增加了相关的影视类基础理论研究课程。此后,则需要更加兼顾多种艺术体裁的创作和基础理论的教学,立足长远的角度来助力学生的成长;并不断强化课程结合的紧密度,以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各种外异而内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令学生得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听讲、自身感受、强化实践等方式,以内容、方向一致却以不同的课程和呈现方式反复强化和刺激,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团队教学的力量更好地渗透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增强艺术教育的针对性、长期性和实效性。

第三,艺术教学的最大敌人是僵化。因此,尤其需要在严格训练的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上,“头脑风暴”是学生们展示自我思考的常态,而负责专业主课的教师在总体把握课程方向的同时,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中,需要根据情况重新“创造”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便与学生达到更好的沟通。因此,同一门课,却会因不同的教学对象,而有着不同的教学局面;同一部教材,也由于不同的侧重而得以“因材施教”。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教师只有对学生个性进行充分的重视与开掘,并据其个性、潜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让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超越教学固定化而又不会脱轨失控。实际上,专业教学有时候更多地应成为对学习状态的营造,越早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就会被越早开掘出艺术潜能。只有当学生开始习惯于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学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魔力。因而,确保整个训练体系成功的基础,在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赖,教师把学习的选择权放回到学生自己手里,让他们在自己控制的艺术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自己的责任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只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责任感以及艺术人格传承的重要性,才能让整体的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并富于实效和针对性。同时,通过涵盖各专业、各教学环节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作实践能力,突显专业教学与应用教育的差异,并真正成为后者所要遵从和仰望的标准和旗帜。

结语

目前,中国高校正处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时期,尤为需要优秀的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对于教学的深度研究予以推动和支撑。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于作为专业戏剧教育并有着优良教学传统的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来说,就更要坚守专业精神,以敬畏之心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谨慎地向前推进。尤其是,在当下艺术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已然造成中国艺术源头上的失控和恶性循环的情况下,如果面对艺术教育专业的分类、分级等问题,再不能有效地强化专业性的艺术教育、或是不加区分地让专业性的艺术教育与通识性的艺术教育归并共生,久之难免就会导致二者的趋同发展。此外,随着政府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推进,在青少年的艺术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收效的同时,却也不免令人忧虑其是否将会逐步演变成一种新型的“考级”。

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规范,艺术教育绝不能一哄而上,其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在于对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的坚守。与之相应,针对主要培养戏剧专业人才的传统专业戏剧教育,教学以艺术审美为旨归,专业性强;新兴的应用戏剧教育,则服务于社会,针对的是日后的应用、实用的空间,教学突出实用性,力图通过一种戏剧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戏剧的方式、利用戏剧的元素所展开的教育活动。比起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所需的漫漫成长期和坚持的艰辛,应用戏剧教育显然更为亲民,既可为各行各业服务,也不似专业戏剧教育那样高不可攀。但是,不论侧重于专业性还是着力于应用性的戏剧教育,都应以激发、释放学习者沉睡的潜能为己任,努力培育艺术素养,并互为补充和促进、共同成长和发展。

因此,当下戏剧教育资源需要合理整合,面对新兴的应用戏剧教育及戏剧教育应用的大潮,专业戏剧教育更需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成效。虽然,坚持正规的专业教学方式费时费力,即使付出巨大,短期内也未必就能见到丰硕成果,但这种坚持却是值得和必要的。毕竟,专业戏剧教育的成败不仅将直接反映在中国戏剧的舞台之上,而且影响着应用戏剧教育的水准,并最终决定着戏剧教育应用的未来。而学科建设,则更是需要在找准方向后保持教学的延续性,不应被外界干扰、更不能朝令夕改,因为缺少整体性和贯通性必然干扰师生的心态、扰乱教学秩序。

随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各学科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是近年来各种学术文章和著作数量暴增的重要原因。然而,学术成果数量的增加却并不一定就能带来质量的飞跃,当大量缺乏识见、创意、深度或是弄虚作假的论著以数量的优势湮没了高质量成果的时候,反而会导致学科自身的损伤以及学术声誉的下降。因此,在浮躁和喧嚣中,只有保持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质量,才可能保有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真正的学术标准,才可能孕育出真正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和学术成果,出现学人渴求的兴盛和繁荣。因此,若想学科健康发展,就绝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短期和表面的繁荣或是风光,必须把营造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生态和学术风气放在首位,而不再以“唯论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制定,更是迫在眉睫。

因此,新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制定,应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艺术教育,标准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以便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同时,兼顾不同类别的院校所属的艺术种类自身的特点,找到平衡点。尤其是,术业有专攻,一切的前提都应是遵循艺术规律和艺术法则,为保证专业水准和品位而进行仔细研讨、考量,让任何改变都遵循和突出专业的特点,并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情况下谨慎施行。所以,也冀望有关部门在完成顶层设计之后,能把具体问题放手交给相关专业人士去做,以便在遵循艺术学科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细分评价标准。

总之,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乃至艺术本身,都可谓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对于戏剧来说,更是不仅面临外界先进技术及影视的挑战,还需直面舞台技术大于思想、剧场性与艺术性的比重失衡等诸多内在痼疾。因此,各专业院校的专业戏剧教育,只有在保持自身的专业、独立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地建设和发展,才能尽量避免趋同化。“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更应是一次资源的合理整合,并在重视和保持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有序建设和发展,绝不能为了迅速获得一些短暂的成效而降低要求,牺牲专业性、艺术性乃至独特性。因而,评价标准的制定亦需审慎,应经多次深入研探、以多种方式结合,以便让每一步的推进都能化为一次新的开始,成为向前稳步迈进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健,张先.剧本写作初级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联系方式:010-64056580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20年第4期丨胡薇:“双一流”建设格局下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坚守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