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故事 | 她,最近时离病毒不到10厘米……

首都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附院故事 | 她,最近时离病毒不到10厘米……

附院故事

我校拥有21所临床医学院(含19所附属医院),各医院实力雄厚、特色鲜明。“附院故事”专栏带大家走近首医附院,讲述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

吱,一面厚重的白色铁门被推开,百米长的走廊幽深寂静,地面的黄色箭头格外醒目……

此刻,她的世界被分为“黄色”和“绿色”。向前,是黄色的“污染区”,身后,是绿色的“洁净区”。

首都医科大学

正在穿戴防护服的吕虹

麻利地扎起头发,洗手消毒,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戴内层手套。接着,穿外层隔离服,戴外层手套,戴护目镜,穿防水靴套,穿外层鞋套……

被包裹在厚重防护服里的她,即将进入“污染区”核心地带,拿起“武器”,“缉捕”病毒。

她叫吕虹,1977年出生,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如今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核酸检测员。

她曾参加“非典”核酸检测,现在承担起“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担任北京天坛医院核酸检测小组负责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核酸检测员”这个原本“小众”的职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今年5月,人社部将“核酸检测员”列入新增职业,核酸检测员正式成为一种职业。

首都医科大学

核酸检测员吕虹

形象地说,核酸检测员就是最终把病毒“揪”出来的人,凭借一双“火眼金睛”,让病毒无处遁形,就像是在实验室里的“警察”。

距离病毒最近不到10厘米,与病毒共处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封闭空间,高峰时期日均检测量超过1万人份……

首都医科大学

近日,记者跟随吕虹进入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见证接收样本到报告发出的全过程。

“来接标本了!”走廊的另一头,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吕虹和同事一起接过刚刚采集的检测标本,送进PCR实验室。

全副武装进入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PCR实验室,即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通过DNA基因追踪系统,迅速掌握体内病毒含量。

实验室被分为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基因扩增区等不同房间,而每一个房间又被分隔为缓冲区和实验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

“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不好做,不能有一丁点污染。”吕虹说,要有非常强的生物安全意识,各个房间的物品绝对不能共用,包括仪器、衣物,甚至是拖把、抹布,都只能在一个房间内使用,否则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

调整移液器刻度

试剂准备中

首都医科大学

最危险的环节,就是提取样本的时候。“我们要打开样本,距离最近的时候不到10厘米。”

“要有淡定从容的心态,要重视它,但千万不要被它吓倒。”吕虹总结,这是从事核酸检测基本的心理素质。

此外,要有极其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比如在给标本加样时,最少的时候只有1微升,大概是1滴的1/50那么多。每轮检测,要完成500多次加样操作,按压移液器超过1500次,容不得半点差池。”

今年6月北京新发地发生疫情,吕虹工作的北京天坛医院,距离新发地步行距离仅3.8公里。

平时日均500多人份检测量,瞬间上升到日均1万多人份……

“同事们说我是病毒的‘捕快’。”吕虹说,疫情高峰时期,每天要检测1万多份标本,有时会遇到阳性结果。

第一次遇到阳性样本时,吕虹有点“担心”,想要自己一个人进入实验室检测,“同事家孩子很小,不想让同事一起冒险。”

后来,当核酸检测结果出现阳性时,她和同事反而觉得“安心”。“这样,患者就可以及时接受治疗,也避免了病毒更大范围的传播”。

首都医科大学

提取核酸样本

吕虹坦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承担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任务,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可怕,又不可怕。”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是吕虹和同事们的真实感受。

可怕,在于对病毒的未知带来的恐惧;不可怕,源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日趋理性的认识。

“只要你充分做好防护,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被感染的风险很小。”吕虹解释道。

过去,由于核酸检测的需求量比较稳定,且考取核酸检测相应资质证书的成本较高,专门从事核酸检测的人员比例并不高。

吕虹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们60余人的团队里,具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只有几个人,占比不到1/6。经过疫情,现在有40多人具备了核酸检测资质,占比超过2/3。”

吕虹认为,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普及,核酸检测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核酸检测员将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储备。

图文来源:新华视点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图文编辑:韩宇星(学生记者)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

点赞

首都医科大学

在看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首都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首都医科大学-附院故事 | 她,最近时离病毒不到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