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全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凝聚共识,明确任务,动员鼓劲,11月3日,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130余所高校的300余人在山东大学主会场参加会议。
山东省副省长、党组成员汲斌昌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主题报告,对“新文科”建设做出部署,提出要求。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并为“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山东大学樊丽明校长为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主持。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当下,“新文科”建设已成为热门话题,教育部高度重视,做出部署,各高校闻风而动,积极布局,“新文科”建设正在从隐性走向显性,由设想变为现实。
廖祥忠校长代表学校在会上作“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主题发言,深度阐释对“新文科”的认识理解,介绍学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实践,表达学校争做“新文科”建设排头兵的使命和决心。廖祥忠校长的发言广受好评,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发言全文如下:
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
“新文科”建设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何为“新文科”?我认为“新文科”之“新”,从战略层面来说,是党和国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教育部以敏锐的时代视野,恰逢其时地启动“新文科”建设,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强音,必将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从技术层面来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奔涌而来,在重塑全球生产与生活的同时,也全面嵌入人文社科领域。“新文科”是我们面对这些新领域、新问题提出的新专业和新内容,是新技术、新平台所带来的新思维与新方法,是新行业、新岗位对新人才的强烈召唤。
首先,“新文科”不仅是学科形式之新,更是思维理念之新,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将“新”理念落实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新文科”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科而言,其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技术对思维层面的冲击与改变,融合驱动与交叉创新是其本质性特征,专业边界正日益模糊,重大社会创新将会更多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借助互联网、智能媒体与大数据等技术,人们可以轻易获得海量、实时、连续的社会数据,人文社科研究将极大突破以往只能依赖抽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限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思维等跨界理念与方法正逐渐渗入文科专业成为新的思维范式,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思维将“跨”字和“新”字落到实处。
其次,“新文科”不是生硬的跨专业叠加,而是面向未来社会的认知重启与专业生态重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不断改变着当代人类的心智模式与认知结构,“新文科”的本质内涵是当代人面对新科技、新媒介所引发的社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的一次认知重启,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当下社会并把握人类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跨界思考与专业生态重构。
中国传媒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在“文工艺”小综合的专业建设背景下,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迸发出了强劲的专业力量与育人成效,从传媒大学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中国新生代动画人,《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强势崛起的动画大片纷至沓来,这些作品都和传媒大学紧密相关。今年国庆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以其精美的画面成为中国动画新学院派的代表作,引发了全国的关注。该片的核心主创人员均为中国传媒大学师生。新闻传播学专业融合数字技术,建设了数据新闻、大数据与智能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新兴专业方向,开设了“无人机拍摄”“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前沿课程,为我国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传媒人才。2019年9月,吴岩司长来我校调研后就表示,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文理工艺”间的交叉融合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式的效能提升,更会产生化学式的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三,“新文科”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科需高度关注网络虚拟社会与二次元文化等当代社会文化新阵地。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媒体的普及,虚拟网络空间与二次元文化业已成为孕育、承载、传播当代文化符号与新文化样态的核心场域,并在其中激荡起多种文化样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范式。用现实社会的理论已难以去认知和指导虚拟网络社会中的新生态与新规律。“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基于虚拟网络空间与二次元世界中的社会文化变迁与重构,努力在这个崭新的文化空间里建立起新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在66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把交叉学科及专业设置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优势和核心要素,形成了以“文、工、艺”为主体,“管、经、法、理”多专业融合发展的“小综合”育人特色,构建了多领域交叉互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期以来,面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教育部的殷切期望,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实践,不断拓展信息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抓手,构建信息科技与信息传播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动“新文科”建设走出新路;以“四个一批”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设置向智能传媒教育转型;依托通识教育中心,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办法;通过举办“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等活动,深入探讨“新文科”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外,我们正在尝试建立学院联动的“联合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计算传播学、计算广告学等交叉专业。
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大胆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争做“新文科”建设的排头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谢谢大家!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图片来源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 辑|申皓文
责 编 |尚新英
编 审 |王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