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北京考试报”即可订阅
划重点!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召开发布会并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教育部:
从六方面提出关键改革举措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意见》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
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着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国家依法施策,同时推动培养单位依法办学,用好自主权。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响应,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同时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
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教育部即将出台配套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
严格质量管理
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条件资源保障
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支持服务,引导行业产业等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
国家发改委:
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以解决“卡脖子”问题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时表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展了四项工作。
坚持内涵式发展,
改善办学育人条件
“十三五”期间,发展改革委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将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重点支持方向,设立中央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专项,基本覆盖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高校。2016年以来,主要针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学科以及关键领域等,安排中央投资530亿元支持高校建设。支持方向从“盖房子”向“强内涵”转变,重点加强科研平台、教学设施和创新能力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办学育人的保障水平,为补齐科研设施短板、厚植发展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招生规模结构
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未来发展动力的需要,科学调整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结构。一方面,稳步扩大规模,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高层次人才有效地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优化结构,招生增量主要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目前理工科博士占79%,硕士占57%,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针对研究生培养的薄弱环节,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主动响应产业需求,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相互牵引、环环紧扣。将需求和实践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不断提升行业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深化人才培养类型改革,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培养高层次人才
国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一流平台资源,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对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批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扩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疾病救治和人民健康。
财政部:
增量资金支持硕士研究生扩招
在发布会上,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介绍了中央财政支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近年来,财政部、教育部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优化基本支出体系,设立研究生生均定额拨款,保障研究生培养基本需求。重构项目支出体系,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引导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多元奖助体系,并不断提高标准,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条件。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加大投入,重点保障。2012—2019年,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万亿元,年均增幅达7.9%;科技经费也对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今年,在财政平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安排增量资金支持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
持续优化支出结构
强化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倾斜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紧缺研究生培养,鼓励高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持,设立“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并提高资金额度,支持高校通过学科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高校基本科研投入,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主开展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强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增加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支持力度,引导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加强资金管理
中央财政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改进资金分配和管理方式,不断加大中央高校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自主权。同时,指导地方改革完善预算拨款制度,扩大地方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绩效管理贯穿于财政教育资金投入、使用、监督的全过程,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点击以下文字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审核:邱乾谋
文字编辑:刘海燕
微信编辑:马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