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继之路
八十年时光流转岁月峥嵘
兵工风骨
八秩征程英才辈出盛世如约
为抒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爱校荣校兴校情怀,传承弘扬以"明德笃行、自强日新”校训为内核的大学文化和“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学校向全体师生、海内外校友开展以“士继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许多以不同见证者、亲历者的身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回忆、讲述着自己与重理工有关的故事。现分期推送,与君共享。
士继故事
第二期
我们与重庆理工大学同岁
李大金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也是我们学校二十六位老同志年满80岁的一年。真是双喜临门!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寇已侵占了我大片国土。祖国山河破碎,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中国共产党为解救中华民族,号召全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对外,全民抗战。
兴工办校,增强实力,同仇敌忾,救我中华。1940年9月18日,一所为培养和凝聚抗战力量的学校第11技工学校(又称“士继公学”)在战火中诞生了。“士继公学”就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前身。
建校之初,校领导号召青年学生恪尽职守,尽忠报国,上工等于上战场。由革命家郭沫若作词和音乐家贺绿汀作曲的校歌响彻校园的上空。
歌中唱到:“工以建国,技以利工,我们奋斗是为自力更生。工业救国的使命,大家应努力完成……”同学们行动起来了,他们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同学中,像余祖胜这样的革命志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抗日救国和革命斗争的洪流中。他们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惊雷,他们的拼搏掀起了民族自救的巨浪。那时还有不少同学陆续加入到共产党人的行列中,他们要用铁锤砸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共产党员余祖胜、高震明、万亨元、张前荣等,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既学技术,又做工,还要学习马列、在同学中传播革命思想。不仅抗日救国,他们还决心用热血和鲜花去装扮一个崭新的中国。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学校投入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进入了为祖国培养兵工战士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崭新历程。
从此,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这些年满80岁的人,成为学校不同时期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有的在学校求学、有的在学校做工、有的在学校任教。今年,我们同学校一起迎来八十华诞,是多么地荣幸啊!
八十年啊!难以忘怀!从五里店到杨家坪,从荷花池旁到花溪河畔,从清水池旁到蝴蝶山下,从绿瓦楼到明德楼,从大学生科艺苑到丸美活动中心,从巴南区到两江新区……我们见证了一座座崭新的楼宇拔地而起,听到了静心桥下、中央水体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曾为她的建设发展出过力、流过汗,曾为学校建教学大楼打基础劳动运土添砖,我们打过防空洞,绿化过校园,我们在五尺讲台前诲人不倦,在实习工厂里铣刨磨车钳,在卫生所里护卫过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我们在这所学校里挥洒过青春,作出过贡献。
我们一代代重理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学校发展的蓝图!用心血铸就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
在杨家坪校区这快热土上,留下了我们炙热的情感和烙印。我们挥洒激情,铸就辉煌。在这桃李园中呕心沥血辛勤地耕耘过。难以忘怀绿瓦楼、综合楼,那里留下了我们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己任,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为搞好教学工作,我们潜心钻研。
那时,因条件限制,教师的办公桌是破旧的,坐的藤条椅不少是有洞的。教学中没有电脑编写文字教材和备课的手段,很多教师就一笔笔、一字字伏案思索、写教案、编写短缺的教材,绘制挂图,亲手增添实物教具。
那时,没开展CAI教学的条件,教师备课所花的精力也就更多一些。写教案、计划教学过程,板书安排,如何强调重点,解析难点,如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师生如何互动等等,都是要仔细考虑的。
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抓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坚持以教学为主,实行教学、科研、工厂生产实践三结合。
我们遵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把“献身、求实、勤奋、创新”当作了座右铭。教职员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和心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我们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诚。在党的领导下,80年来,学校变了,由旧变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真使人高兴啊!
八十余载风雨,八十余载辉煌。经过历代“重理工人”续力拼搏,学校植根于兵工,也在继续从兵工吸取营养、向兵工输送人才。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被誉为“重庆近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瞩目的高校之一”。现在,学校环境优美,风光旖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放眼未来,玉汝于成。我们始终记得,学校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
岁月如歌的八十年啊!重庆理工大学办学征程路漫漫,如烟如梦,如火如荼。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母校使人振奋,让人欣慰,我们能为母校发展尽微薄之力而自豪和骄傲!
作为同学校同岁的老年人,我们将把“知校情、爱学校、作贡献、促发展”作为我们今后的行动指南,继续贡献余热,推动学校发展壮大,为学校早日成为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共同奋斗!
作者简介:李大金,1965年到校任教,直至退休。
注:学校以下教职工今年满80岁(26人)
丁福熙(1940.01.01)
邓履秀(1940.01.02)
窦腊英(1940.02.06)
郑章耕(1940.02.15)
罗利建(1940.03.01)
糜绍其(1940.03.11)
蒋益民(1940.04.12)
王久容(1940.04.25)
邢 萱(1940.06.28)
李大金(1940.07.13)
杨作礼(1940.07.15)
熊 斌(1940.07.25)
王子其(1940.08.15)
李翠霞(1940.08.19)陈天祺(1940.08.25)
张伯荣(1940.08.28)
白雅雪(1940.09.01)
周代顺(1940.09.01)
林秉正(1940.09.17)尚显蓉(1940.09.24)
张兴碧(1940.10.04)
鄢传书(1940.10.10)
彭德忠(1940.11.21)
高素华(1940.12.09)
郑知鹏(1940.12.27)崔凤琴(1940.10 )
欢迎师生校友继续分享你们的故事
以激励每一位重理工学子
创造新的“士继故事”
投稿邮箱:news@vip.cqut.edu.cn
截稿时间:9月10日
编辑排版:王加政
校对:郭龄烛
审核:徐富霜
校党委宣传部士继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