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的反思(02)

工业设计理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三曲折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工业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如果失去实践的依托,它将不具备存在的价值。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京城就曾出现过意在从事产品设计实

三 曲折的实践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工业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如果失去实践的依托,它将不具备存在的价值。 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京城就曾出现过意在从事产品设计实践的设计机构,也做过一些可贵的探索。是因为当时国内整体经济环境以及京津地区所缺乏的市场化制造业基础,注定了这种早期的实践尝试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由工业设计的发展规律所决定,实践应当在最早对外开放和形成消费品制造基地的地区发生。因此,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成了工业设计师最早的实验场。尽管今后随着国内地区之间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个地区未必能够始终扮演在设计实践上“领头羊”的角色,但迄今为止,珠三角毕竟仍旧是国内聚集工业设计实体机构最多、职业设计师最多和实践机会最多的地区。

80年代末,自开放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度的中国经济在政府干预和消费观念剧变的影响下冷却下来。市场展露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端倪。因为预感今后白热化竞争局面将要出现,珠三角地区的部分企业家最先感悟“设计”的价值,尝试将其作为竞争手段引入自己的企业,拉开了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由理论融入实践的序幕。 虽然最初的实体创建是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始的,但是在尔后近十年进程中,完全由职业设计师创办和组成的合作经营、私营体制的设计公司则逐渐成为主角。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为经历过一段低潮后的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高潮再起注入新的生机。竞争的市场态势日趋明显,少数企业在危机面前开始认知工业设计的价值,表现出对创新的需求。同时,政府对私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政策的日益宽松,客观上也为职业设计师走上实践舞台提供了基本社会条件。


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开始出现了:当珠三角这些早期涉足实践的工业设计师们一旦从热闹的理论中走出来,面对那些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以及那些已经习惯于由上级下拨生产计划安排生产、无丝毫“市场竞争”观念的国企决策者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工业设计的认识是多么肤浅,以至不知如何下手。同时,翻遍当时的出版物,他们惊讶地发现: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原来都是设计之前的“观念”如何重要与设计之后的“作品”如何好,唯独没有设计之中的“过程”如何操作!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由剖析设计案例构成的实务理论的指导。


实践变成了摸索,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


实践告诉他们:工业设计师必须与企业建立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必须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企业长远利益着想,从有益于消费者、便于生产、降低成本、促进销售、提高利润各个角度综合考虑设计创新问题。只有企业得到发展,工业设计才能发展。


实践告诉他们:以“救世主”的姿态光临企业是不行的,工业设计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在产品创新中工业设计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却不是唯一的。离开了高水平的工程设计配合、到位的资金投入、精致的生产摸具制造、严格的质量管理、创造性的销售推广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自己将一事无成。工业设计师的工作绝非使用方式的空想和表面的产品造型美化,应是工业产品制造系统工程的一环。


实践告诉他们:产品设计是限制下的创新,现实中绝对没有不受任何约束的“开发设计”,不着边际的设计幻想只是感性的泡沫,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在技术条件、工艺水准、资金成本和适当价格规范下最大程度发挥设计师创造力的真实产品。


实践告诉他们: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不由设计师决定,而由市场来界定。“好的设计”不仅应在产品创造性上具备特点,更应该表现为良好的销售绩效,它必须为消费者和制造者都带来收益。


实践告诉他们:工业设计师只应在设计创意上保持个性,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的艺术,能够容纳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设计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必要的修正或妥协。 而这诸多的实践感受,虽非涉及产品设计的具体操作,却决定着一个工业设计师能否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最佳工作方式投入设计实务。


一些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和初期的波折、如今已走上平稳发展道路的工业设计师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最初触及实践课题的时候,企业对你持怀疑态度:不知你能否把一个在艺术家们看来是“俗”的产品按市场与生产的要求顺利地设计出来,因此往往可能会提供一个明确的设计构想,只希望借助于你的专业技能将其完善。如果这时你是不屑一顾、或者固执地坚持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构想,你将永远得不到实践机会。相反,如果你能够虚心接受企业的建议,将对方的意图与自己的理解作恰当的融合,使设计结果比对方的预期还好,无形中就建立了企业对你的信任,对方会把第二、第三项产品设计课题交给你。如果你仍能尽心尽力地取得每一项设计的成功,这种信任度将大增,以致企业不再在提出新课题时附加自己的意见,让你完全放手做设计。如此一步步推进,最后你会成长为在设计实践能力上为企业所信赖的优秀设计师,企业会奉你为能够带来市场成功的“财神”。至此时,工业设计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最需要的,是反应机敏、富于灵活性、能够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设计创造力做完美的融合并将其发挥至极限的设计师。


最近五年来,珠三角地区部分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在创新开发工作中开始有工业设计师参与,其电视机、空调器、洗衣机、电风扇、燃气热水器、抽油烟机、消毒碗柜、电饭锅、组合音响、VCD机等目前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已基本摆脱了以往对海外产品的模仿,而且赛设计、竞开发的风气开始初步形成。在少数已组建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内部和几位已有一定影响的职业设计师周围,也聚集起大小不等的设计队伍。由他们手上,已产生了少则数十件、多则上百件已批量生产定入市场的新产品设计。有人自豪的说:我们可以在一个商场内找到十几件自己的设计作品在不同的售货区销售。


然而,从设计行业各领域发展的横向比较来看,工业设计师们仍旧在走一条最艰辛的路:它起步不晚,发展却最缓慢。在广东地区,广告设计、C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市场实践起点几乎是同步的,都在80年代中后期。但是经十年左右的变革,如今已大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以广告、CI策划为主的专业广告公司和平面设计公司已有七干余家,而大大小小的环境艺术设计、装修设计工程公司则逾万家,但职业化的工业设计机构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几家。如此悬殊的差距,既表明制造业在产品创新方面需求的严重不足,又说明工业设计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


由历史和文化的深层原因,使国内企业在衡量各设计专业的价值观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追求都市的奢华气派,使投巨资于建筑的装饰观念为社会普遍认同,为环境艺术设计短时间内爆炸性膨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这个设计领域创造出天文数字的经济效益。低技术为主的产业特点,使绝大多数企业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文化和艺术营造出的浮华企业形象,在食品、制药、酒类、化妆品、房地产广告轰炸各种媒体的同时,大众在消费这类产品所讨出的货币价值中,含有大量付给广告业的费用。


但是,长久以来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科学技术价值低下”的惯性观念,使企业普遍不能用同样的价值观去衡量与环艺设计、广告设计一样由创意和图纸、模型构成的产品设计。企业可以付出上百万元拍摄一条3O秒的广告,花数十万元设计一套 CI,却很难愿意投十万元给工业设计师设计一件有可能带来很大市场效益的新产品。而工业设计师所投入的智力劳动和时间与广告、CI可能是相同的。从价值取向上看,目前国内的工业设计业基本是一个无利可图的行业,多年以来各地大专院校兴办工业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面积“改行”、以及多数工业设计的教师“干”其他类别的设计实践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于扭转。


社会潮流是无可厚非的,那些十余载执著于工业设计实践的设计师们,在旁观者看来就颇有些“殉道者”的味道。

四 瞩望转折点

虽然,中国工业设计经20年历程所取得的进步很不如人意。但在不少执著于此事业的人们心目中始终怀着希望。大家经常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冲突时这样开解自己: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经济一定要发展,工业设计的“黄金时代”迟早会来。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存着某种希冀:盼望借助某种社会变革作为转折点,使这一天早日到来。 而这个转折点已经一步步迫近了。它就是“入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都会用“关税”的手段,通过向进口商品征收一定比率的进口税金,以提高其销售价格,使本国商品保持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价格低廉的优势。然而,这种“关税保护”是利弊并存的——虽在本国市场上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但本国商品出口到别国时则会受到别国的关税限制。而且,从长远观点看问题,“关税”所保护的往往是“技不如人”的、缺乏竞争力的落后商品。


经济改革20年来,中国的大门是逐步向世界打开的,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也在一步步降低,目的是渐进式的引进竞争,使民族工业慢慢适应国际市场的环境,最终将关税税率降至世界通行的标准,使中国企业和市场融入互通有无的国际大家庭。


近年来的迹象表明: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把民族工业“逼”上国际市场了。去年四月份,我国已开始单方面减让进口工业品的关税,宣示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心。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在关税保护羽翼下,永远不会产生世界级名牌企业。唯有在优胜劣汰的公平、残酷竞争中,中国民族工业才真正能够强盛起来。 但是,客观地看,在国内数十万制造性企业中。迄今为止在企业心理和人才配备上做好了迎接“入关”挑战准备的企业还在少数。 从最近一两年来由国内企业推向市场的新产品面貌来看,富有独创性的产品非常少。市场上很多国货“新”产品与旁边所销售的“洋货”一模一样。这种国货在设计创新上“乏力”的现象在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上表现的最为突出。而且,不管这些企业是否承认,内心里它们是希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越晚越好。因为,这是它们与“洋货”争夺市场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中国获世贸组织接纳加入,进口产品将会获得“国民待遇”——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与中国企业同样的政策,那么这些“洋货”就会与“国货”一样便宜。这也就意味着“国货”可能会在款式设计、内在品质、销售价格等主要因素上均优于自己的“洋货”咄咄逼人的竞争面前全方位溃败。这的确是每一个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同时意味着,国内企业模仿的道路走到了尽头。因为随着大批“洋货”涌入中国市场,海外制造商必然要在中国注册自己的技术与设计专利,杜绝被抄袭模仿的可能,而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也必然逐步加大打击模仿侵权的力度。


可以预见的景况是:当绝大多数设计水准较高的国外产品以减免关税后的较低售价进人中国市场之时,*产品设计、先进技术、优良品质竞争的新时期也就到来了。价格仅反映产品的档次差异,不再是衡量“洋货”与“国货”的主要标准以及影响消费者决定购买何种商品的首要因素。而能否具备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则成了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第一条件。国内企业在面临“不进则退、背水一战”的局面下,被“逼迫”而下决心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各级政府主管工业发展的部门也就不再是皮毛地简单发号召,而会真正脚踏实地的抓工业设计工作。因为不这样做,不仅自己国内的市场要丢掉,中国产品也进入不了别人的市场。全世界消费者的购物标准都是一样的:他们只买自己认为好的商品。 从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向来看,伴随企业体制的变革,工业设计取得“突破”式进步的希望,不在于企业创办的专业设计部门,而在于职业工业设计师队伍的成长,在于作为一种智力服务的商品形式,工业产品设计市场的产生与成熟。


在国际设计界,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观察一个国家设计创新水平的高低,应视其“职业设计师”力量的强弱。90年代以来,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工业设计舞台上重振当年的雄风,就是因为出现了一支非常强大的职业设计师队伍,已经能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职业设计师,在西方又被称为“自由设计师”,是与从属于制造性企业的“驻厂设计师”相对应的一类工业设计师,其“自由”的属性,是指他们是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创立职业性的工业设计公司、事务所或工作室,通过向生产性企业提供创造性的设计服务而立足于社会。职业设计师队伍的出现和存在,说明按传统观念看来本属于企业内部带“保密”性质的设计创新活动社会化了。 因为目前国内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保守与观念陈旧,使一些已经建立工业设计机构的企业在如何管理创造性劳动人才、Ji发创新活力、奖励设计成果等方面暴露出诸多缺陷与不足,其结果是难于留住人才,使大量优秀设计师流向社会,逐渐聚集成职业工业设计师队伍,使工业设计实践日益面向市场、日益商业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预测:如果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界能够有人走向世界的话,必然是职业设计师。


今天,我们已站在新世纪的门口,置身于发展工业设计的理想与严重滞后的社会现实所交织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面对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未来,唯有扎实的设计实践,才是缩短差距、平衡反差的出路。


再给20年的时间与空间,我们一定会看到这块土地上工业设计的繁荣兴旺。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设计-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理论-中国工业设计的反思(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