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建筑设计作品: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建筑(Olympia Stadion Berlin)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建筑(Olympia Stadion Berlin)简介: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在2006世界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74,048个座位,能容纳74,228名观众。2006年7月9日,万众瞩目的世界杯决赛就要在这块场地上进行。全球数以亿记的观众将通过电视镜头目睹这一盛况。
1934年到1936年,为举办第十一届夏季奥运会,柏林市政府在当年帝国体育场的基础上修建了奥林匹克体育场,这便是今日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区的中心。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座由建筑大师维纳尔·马赫(Werne March)设计、并于1913年落成的开放式露天体育场能容纳10万人。体育场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涂覆了壳灰岩粉,其椭圆形看台在西侧马拉松大门处分开直通五月人民大会广场,建筑的独特之处由此可见一斑。为准备1936年奥运会, 131hm2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区又增建了游泳馆、赛马场、曲棍球场和一个今天已成为著名的“森林舞台”的露天舞台。与此同时,帝国体育场北部于1926年至1928年间建成的德国体操学院——“德国体育论坛”也进行了扩建。
1966年,体育场被定为文物保护建筑。2000年5月至2004年7月间,冯· 格康、玛格及合作者建筑师事务所(gmp )对体育场进行了整体的现代化改造,使它成为欧洲最大、最现代化的多功能设施之一,在规划设计及改建过程中仍保证了德甲足球联赛的正常进行。
改建过程为兼顾历史保护与现代化的多功能需求,要求我们在对其外形的改造应慎之又慎,应尊重原有建筑比例、材料和整体的外观从而保持原有的立面。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需要一个纯粹的足球场场地。
改建后的体育场被构思为一个整体的、与原有建筑空间理念密切相连的综合体,新的方案将强调原有建筑结构的品质。所有的增建设施被全部置于地下及体育场的外部,以避免对体育场优雅的外形产生任何干扰。
改建工程涉及以下范围:鉴定原有体育场建筑的损坏与保存程度,更新混凝土结构;修改建筑上层原坯,并完成下层重建;将体育场向下拓深2.65m;建造体育场顶棚;建造VIP休闲、休息区域;对所有技术性和运动区域实施现代化设计;建造外部以及地下区域,拥有支持技术功能以及循环机能,此循环由一个bi级水准的地下停车场(630个车位)、出入通道、主体技术维护设施、热身大厅、100m跑道和VIP入场区域构成。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涂覆壳灰岩粉是对建筑立面的革新性柱体覆层工程,建筑师在材料保护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建筑被改造之前,一项涵盖当前建筑的状况、布置甚至每一块石材信息的精确记录被保留下来,用以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原有低层部分的台架由于不能满足合理的经济要求,已经全部被改建为看台。随着低层部分的建造,运动场向下拓深大约2.6m从而得到适当的距离以安排多功能田径、竞技赛场以及行使单独功能的足球运动场。近1 600个观众席位是通过在足球场观众席附近设置2排额外的观演台得以产生。未来,体育场将容纳超过76 000个观众席位。
通过体育场的现代化改建,崭新、独立的可到达式VIP观众区域应运而生。地下通道与专用停车场可直接连通至VIP区域。VIP包厢被谨慎地安置于原有结构上,根据需要还可进行拆卸。
体育场屋顶的设计完全满足各种功能需要。基于美学和历史保护的条件,设计以同样高品质的屋面元素对现有的建筑特征进行强化。将一种控制性的元素引入到原有的结构中并不仅仅是一种尝试。
竞技场新的环形屋顶结构的开口正对马拉松门,其简洁的结构形式与表面材料的选择,强调了从奥林匹克体育场到达钟塔的城市轴线。
屋顶采用轻型悬臂钢结构,上、下两层均覆以半透明的膜。这个起到主要支撑功能的钢铁桁架的整体长度约为68m,并透过膜体映入人们眼帘。
大跨度所获得的轻盈外观,主要是由于这种上挑的屋顶檐口没有与其上部沉重的回廊相连接,并且提供了全方位视野,这样,屋顶结构不会喧宾夺主,场馆建筑的历史性立面仍会完整地保留。结构构件精美的铆固形式依稀可见,在室内,轻质的屋顶由20根直径25cm的倾斜钢柱支撑,以尽可能减少对观众视线的阻碍。纤长的钢柱在人的视线之上分叉,将荷载转移到上部环形梁的次级结构上。这些承受屋顶荷载的建筑结构或被完整地置于上部层叠结构中,或隐藏于自然石材表面下,使得椭圆形的体育场保持了完整的空间。
整修一新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拥有7.5万个带顶棚的观众席位,新的“赫塔蓝色”跑道成为新体育场的标志。屋顶上安装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扩音及灯光设备,使得灯光效果与球迷著名的“La Ola ”欢呼声相应和。新体育场屋顶自身能够发光,而马拉松大门上方没有顶棚,使得人们眺望钟楼的视线不会受到遮挡。
始于2000年5月的改造工程业已完成,期间仍有赛事在此举行。建筑的钢结构框架于2002年6月开始从北部沿东向环线进展,同时沿南部看台区域朝马拉松门延伸。
德国GMP事务所设计风格:
1、简洁
为了建筑具有内涵和坚固,我们设计的宗旨是尽可能简洁。我们坚守这项宗旨,所以形式的朴素和材料的统一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设计自然和易感知的建筑,并为丰富的人类生活创造出经济、持久的建筑空间。自我表现的形式多来自艺术家的奇思怪想,缺乏与建筑的自然特性、建造技巧及使用方式的有效关联。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尽量保持与时髦的建筑风格间的距离。
2、统一性和多样性
在传统观念上城市规划需要精心的保持整体上统一的平衡和每个个体间多样性的平衡。
过度的统一意味着千佛一面和令人厌烦的单调感。过度的变化又会导致混乱。如何掌握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平衡的分寸需要每一位建筑师的自我约束与相互间的默契,正是这种默契创造了大部分欧洲城市诸如巴塞罗那、都灵、里昂以及作为大都市的巴黎、伦敦和马德里的城市风貌。如果将城市结构比作一幅马赛克拼贴画的话,每一栋建筑即使它具有会议中心、火车站或庞大的综合性办公建筑的尺度也仍是拼贴画中的一小块马赛克。如果我们的城市不想堕落成为原始的战场,完全受控于为商业利益驱使的市场叫卖或炫耀特技的自我表现的话,需要一种通过建筑形式、高度以及材料约束而成的、体现协调统一的尺度。有约束带来的和谐比放荡不羁的个性化观念更加易于被人接受。这种认知需要从事设计的建筑师具有谦虚的态度并避免玩弄建筑特技,无论这种谦虚精神表现在建筑理论的论证上还是出于克服在公众面前自我表现的欲望。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建筑是一门社会现实性的艺术,是为人类环境服务的,而不是作为新闻界和摄影家猎逐的目标。这种传统主义不是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我们环境的意义与对之进行的设计进行类比的问题。因此一个按常规完成的设计总是比一个设计得尚可的特例更加让人容易接受。
3、持续性
由于不用直接与各种约束挂钩,其他门类的艺术可以自由发挥,而不得不面临许多各方面约束的建筑艺术则时常显现出于其内涵的因果关系,和与其建筑宗旨的关联。由于建筑设计遵循这项基本的法则,创新是我们建筑师在科学的或者艺术领域对社会所负的责任。
关于持续性我们自己的基本态度是建立在这样的坚定信念上:最简洁的解决方式通常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努力把设计任务中的每项问题缩减到很少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把重要的和非重要的区分对待。
4、创新和变化
在设计过程中最让人着迷的就是发现。用特殊的方法解决特殊的问题、对概念进行深化,使建筑除了牢固之外,还满足使用要求、基地条件、材料及结构特性,所有这些构成元素一同成为一幢完整的建筑体。尊重环境通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因此仅仅出于美学上的、雕塑感上的、或仅仅是针对建筑表面上的建筑创新并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对我们而言寻求理想的设计任务是很重要的,能在设计中改善设计任务书同样是很
重要的。引用一句福尔克温。玛格(Volkwin Marg)的话:“如果创新的目的像为马车发明轮子或者为船发明帆一样的话,那么创新拥有真正正确的存在理由。如果创新仅仅是为产生轰动效应,并借此满足发明者的表现欲的话,那么它只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沽名钓誉的工具。”
乌托邦是人类发展中理智的精髓。对于我们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研究那些大多数人认为不真实或不可能,但是今天通过努力被证实可行的事物。我们的观点是建筑师的任务蕴藏在建筑中:一定要实现那些可能实现的东西,同时不忘记对那些不可能东西的设想。并且我们认为创新不是赶时髦而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理想观点的结合。
5、公共关系
每种建筑的形式只是城市的一个片断,因而也是公众体验的一个片断。离开了生活它会是什么样呢?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我们都致力于如何设计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的原因——这并不是因为土地使用权的缘故,而是考虑到功能、使用、评价和城市一体化。
对于我们这种创造建筑的方式是与美学上的约束相联系的。每一幢建筑都在我们有限的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没有任何社会理论会认定滥用这一席之地和耗费金钱来糟踏这一席之地是正当的行为。每座建筑,或者说这些建筑的设计者、业主和使用者对社会负有责任,那就是让公众能享受到建筑及设计的责任。
也许我们对以上观点的态度有点像设计宣言,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参与公共建筑的设计——机场、车站、展示性建筑、音乐厅、商业街以及停车场。我们接受这些任,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不仅仅是大型公共建筑在理论上与公共的关系。
6、对话
对话的隐喻被用来解释我们的立场。我把我们的设计方式与对话进行类比是想澄清问题和答案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每一项特别的设计任务会引发解决问题的线索。对这些线索的认识必然会给设计任务书带来修改,从而改变原来的价值观和许多相关的任务要求。
从字面上说,尤其是转变了的字面上说,建筑设计是我们的一种对话任务。因此我们把自己看作是环境的合作者,以艰苦的设计过程来回答环境设计提出的问题。我们的回答并不是排除了其他方面后空洞的纯美学姿态。我们只是努力使我们的“回答”更深的反应“问题”。这就是我们进行设计、开拓设计之路,从问题的特殊条件中获得设计概念的方式。
我们不想保持一种单一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由一个设计公式推导出来,产生出一成不变、不断重复的建筑,成了建筑师永远不会出错的标签。我们不希望自己是那种顺水推舟,能不假思索地迅速解决每个“问题”的设计师。
7、结构
单纯的结构和单纯的技术是不存在的。两者都依赖形式而存在。这种形式必须通过不断的寻找和精心的设计才能得到。
每个建筑的结构都是一个聚合体。它将合理地负担建筑菏载的原则及抵抗各种压力的支撑或耐力原则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客观的物质形式。这种形式为达到其结构目的可能会很臃肿并且耗费大量的建筑材料,人们因此对结构加以包裹和掩盖。然而人们也可以发明能够经济地使用材料、展现美的魅力的精巧结构形式。这些形式为结构而诞生。因此结构的恰当性、经济性及生态效应与美学效果一起构成了永无止境的设计的全过程,这 绝不是孤立的建筑风格的设计,而是整个设计过程的逻辑性。对我们来说,结构决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设计因素。
关键是要将结构看作一种控制平衡的仪器,就像是音乐旋律中的节拍或者语言中的语法一样。
8、个性
建筑处在现代科技文明的领域中人类最后的一项发明,除了预制房屋外,建筑并不是大规模重复的机器大生产结果。人们可能对现代建筑工业中的工业化尚未完全实现的事实感到懊悔。建筑工业与其他工业相比花费相对昂贵,并且会越来越昂贵。
对此我们并不懊悔,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进步。建筑艺术成了能让个性得到发挥的最后一块领地。这些特殊个性的灵感来自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来自基地、气候、功能、环境以及构造和经济条件间的创造性的对话。同时我们将创造具有个性的场所、空间和建筑体量作为自己的责任。
我们认为每一幢建筑都需要一张映射和表达自我特性的脸。这种特性来自建筑与其自身所具有限制条件间的对话。
我们设计的建筑的个性必须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既要反应我们自己的设计原则又应独具个性。我们的设计致力于寻求社会责任和个性化表现之间的平衡,过去是这样,将来依旧会这样。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建筑(Olympia Stadion Berlin)建筑概况 :
建筑名称: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业主:柏林市
建设时间: 2000 年 ~2004 年
设计竞赛: 1998 年一等奖
观众席位: 74 228 个
主设计师:福尔克温·玛格,胡贝特·尼恩霍夫
设计小组成员:Annette Menting, Nicolas Pomränke, Andreas Wosnik
项目规划合伙人:Kemal Akay, Uwe Grahl
项目总体主管:Jochen Köhn, Annette Menting ( 直到 2000 年 6 月 )
顶棚项目主管:Martin Glass, Ivanka Perkovic
顶棚项目小组:Katja Bernert, Dagmar Weber, Ralf Sieber
室内装置及改建项目主管:Alexander Buchhofer
室内装置及改建项目小组:Silvia Schneider, Anja Hassler, Elke Hoffmeister, Sven Schmedes, Igor Markov, Radoslaw Pilarski, Beate Kling, Holger Betz, Elisabeth Menne, Birgit Ricke, Stephanie Hübsch
结构工程师:Krebs und Kiefer, Darmstadt/Berlin; Schlaich Bergermann und Partner, Stuttgart
技术性建造装置:Schmidt Reuter Partner, Hamburg; IGH, Berlin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建筑(Olympia Stadion Berlin)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