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简介:
杉浦康平先生早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设计科,曾任德国著名的乌尔姆(ULM)造型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他酷爱东方哲学,对中国文化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像很多艺术大师一样,杉浦先生也走过了先立足于本土文化,而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最后又回归于本土文化的漫长道路。在学习了欧洲现代主义艺术之后,他又回到东方文化中,探究亚洲文化的神秘渊源,并将西欧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方式中,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和对东方文化的情有独钟。
也许是酷爱书籍的缘由,杉浦先生的设计领域主要是书籍装帧手捧着杉浦先生著的《造型的诞生》,人们除了赞叹书籍本身的精美和杉浦先生丰富的平面设计语汇外,也深深被这本书所揭示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内涵所折服。杉浦先生设计的《全宇宙志》神奇地利用了书的切口,当往左翻阅时,切口呈现出宇宙星云图;往右翻阅时,无垠的银河系展现在眼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脑自然也迈进了艺术的殿堂。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杉浦先生在设计中也运用了电脑。他很多作品的后期制作全由电脑来完成,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也使设计超越了自身能力的极限。但是在设计中杉浦先生并不主张过分依赖电脑,他把电脑比作一顶戴在头上的帽子,如果帽子过大,遮住了脸和五官,会很不好看。他认为,电脑是20世纪出现的新型工具,作为设计家不应只注重现在,而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及传统文化所给予我们的影响。如今电脑的出现使许多人不再书写文字,而靠电脑打字的人们如何能理解以前的人们用笔在白纸上挥毫洒墨的魅力之所在呢?古老文明是根、是活水的源头;当代文明是花,是分割的片断。杉浦先生正是感于此,奋力接续古老文明,构筑有生命光彩的当代文明。
杉浦先生曾尝试将电脑中的二进制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于设计中,来体现一种明晰、简洁的表达方式。然而,对东方思维形态的领悟,启示他从另一种角度来思考:仅凭0与1来判断是否正确呢?他认为电脑中的0与1恰似东方的阴与阳。西方人0与1的思维是非此即彼,截然分开的思维模式。而东方人并不是把阴、阳单纯地看成相互对立的独立事物。正如太极图所标示的,阳在不知不觉中被阴吸收,阴也被阳吞掉,双方相互吸纳,产生永无止境的流动漩涡。更奇妙的是,在阳最发达的位置存在阴的核,同样阴中也存在阳的核,将对极的力量纳入各自的中心,互为需要,生机盎然地生成流转,循环往复。阴与阳正是东方人用混沌思想去包容一切的思维。
杉浦康平书籍设计作品:
封面设计,让书刊的“表情”更丰富
《疾风迅雷》是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平生第一部个人作品集和首次作品展,它精选了杉浦全部作品中480幅精美的图版。《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则汇集了杉浦康平与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的平面设计师津野海太郎、安尚秀、郑丙圭、吕敬人、黄永松、R.K.乔希、柯蒂·特里维迪等就“何谓亚洲文化”和“怎样弘扬亚洲传统文化”的对谈。
装帧设计是风格经济
杉浦在半个世纪中共设计杂志40种,逾2000册,他在设计中融入了各个学科的特点和风格。比如,《都市住宅》杂志的封面运用了建筑结构透视图,那是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用鸭嘴笔一点点画出来的;《游》等杂志的封面也都各具特色。
杉浦于1966年从建筑设计转到平面设计,他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天然的共通性,他常用手指做比:从食指开始一路数来,分别是美术,音乐,戏剧和文学。“它们当然可以从各自角度独自发展。但人的手会攥拳,艺术也是一样,一个艺术只表现一方面智慧,但是它们合拢后,可以做所有的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认为,杉浦的设计之所以出类拔萃,与他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对建筑学、音乐的理解和在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造诣,都给予了杉浦设计灵感。吕敬人强调平面设计师要通五感,即视、听、触、味、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国出版界曾有的“装帧局限性”现在应该被打破。
同时,杉浦康平强调“书是立体的建筑”,十分重视对书脊的设计创新。创刊于1970年的《银花》季刊,几乎所有的书脊都由编辑部掌握,但杉浦设计时偏偏涉足“禁区”,让书脊反映每期的两个专辑,并嵌入“世界上最小”的四色彩图。《游》的第9、10两期书脊,则采用了“秘符化”设计,顺着竖排杂志作者的人名,而将所有字母的第一个音连起来,一首诗跃然纸上。
设计师陆智昌也认为首先要吃透所设计的图书的内容,封面是书的表情。他在设计《杜拉斯作品系列》封面时,每一本封面的颜色都是按照小说的内容来挑选的。针对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的盲目跟风,陆智昌表示有所创新的借鉴是被欢迎的,但机械的模仿是不对的,设计师设计时必须要明确设计的关键所在。
北京一石文化主编董秀玉认为这就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在设计上投入一,则会产生出几倍于此的效果,这也就是风格经济。
“我在中国看到了梦”
在“疾风迅雷”展览的同时,“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家邀请展”也在今日美术馆举行。杉浦康平称自己在中国设计家的作品中看到了未来平面设计的走向,在中国看到了梦。
杉浦康平特别重视汉字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汉字、假名合一的文字为他70年代从德国乌尔姆大学任教结束回到日本之后的设计带来重大的转机,并成为他设计的重要语法。他说:“对中国书籍文化和亚洲传统的探求才是我的创作思维之母”。汉字、象形字、书法等都给了杉浦灵感,“文字与图像,是悠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类”。杉浦康平在1001期《游》封面上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游”字,其实这是错字白字大集合的封面构成,其着眼点在于汉字表记上挥之不去的错位与混乱。
吕敬人曾在日本师从杉浦康平学习平面设计,对于杉浦先生对自己在运用汉语进行平面设计方面的启发之大尤为感慨。吕敬人认为东方的设计风格倾向于凸显整体的生命的喧腾,因此我们的设计“充满了设计”。东方文化的根源在中国,汉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很值得研究和应用的,更何况书籍和杂志都是文字的载体。但是目前人们对汉字的淡漠,以至于让人们看不到文字的灵性,而杉浦对于汉字的研究,反而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大的启示。
邀请展上展出了今年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设计奖的《曹雪芹风筝艺术》,和2004年获该奖唯一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谈及“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奖标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委员吕敬人介绍道,其标准正是“代表中国”,第一内容要反映民俗文化;第二设计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多运用传统设计,例如线装书、筒子页;第三要有工艺性,印刷质量要好;第四书内文字、线条、整体构成具有创造性。总之,一本书的整体感觉要亲切又不浮华,中国化但又融入现代的时尚因素,才符合“最美的书”评选标准。
平面设计理当创新
在中国平面设计家邀请展上,有参观者对书籍装帧设计过于奢华的现象感到不解,对此,吕敬人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用于收藏的书、甚至国家礼宾书确实需要精致,这样才便于保存,也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物有所值。读者平常阅读的书越便宜越好。”
吕敬人同时认为,不论奢华与否,我国平面设计整体上缺乏创新、缺乏想像力和概念,要鼓励设计师进行试验,试验性的书不能定义为奢华。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吴勇曾用水槽设计出《水立方》的书,它不会出现在书店里,但是这是对平面设计的一种探索。现在我们的平面设计缺乏张力。“杉浦康平正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先行者,这次‘疾风迅雷’展览上他的好多平面设计也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来展示的,这些对于我国设计师有很大的启示,普通读者也应该由此突破传统想法的误区。”
杉浦康平本人也认为设计师以有效的行为、方法论告诉人们信息的诞生,是设计的主要作用;设计作品的发光是它第一次在社会上出现的瞬间,珍视这一接触的瞬间,并倾注自己的全部力量,是设计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