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天--独特的简约风格作品选

中国设计师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梁志天先生梁志天建筑设计风格:设计风格于建筑设计方面,在衡量实际环境及楼宇用途的基本原则下,梁氏往往能在符合经济和美学原则中取得平衡,尽量发挥楼宇的独特个性。概念与

梁志天先生

梁志天建筑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于建筑设计方面,在衡量实际环境及楼宇用途的基本原则下,梁氏往往能在符合经济和美学原则中取得平衡,尽量发挥楼宇的独特个性。概念与构思方面,梁氏的设计亦不为传统观念所局限,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趋势,创新合时的风格使楼宇流露出脱俗的气质及潇洒的品位。在室内设计方面,梁氏则能运用其建筑师的专业角度,认真处理室内每个空间,致力彰显完美的空间运用和光线配合。其主理的室内设计一直以简约风格见称,善于融合亚洲文化及艺术于生活之中。并以“以人为本”为首要的设计理念,活显屋主的独特风格、个性、喜好及文化背景,为空间添上生命色彩之余,处处缔造舒适和谐,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梁志天先生建筑与室内设计设计思想:

   “主张把建筑与室内设计相融合,设计无方程式;对空间的运用及美感营造相当敏锐。”这是香港著名设计师梁志天设计风格的独特之处。曾连续三年获室内设计奥斯卡之称--“全球著名室内设计师”的梁志天,有人称他是规划师,他有城市规划硕士多个学位;说他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上所建树;说他是室内设计师,近几年他描准室内设计市场,并且成果显著……他的业绩如同他的外形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光彩熠熠,就在近期一次国际设计师聚会上,他的出现再一次攫取大多数人的注意力。 
   
   梁志天是以室内设计师的身份向业内同仁诠释对酒店设计的一些看法。他说:“酒店就好像一个社会的缩影,有房间、餐厅、公共空间,包含了各种类别的设计元素,设计之前应首先找准定位进行思考。我观察目前旅游假日酒店和商务酒店的品质有很大提高;小型酒店有流行趋势,设计越来越有个性,有特色;同一酒店在不同地域设计风格也不同,融入了当地文化、特色;很多不同行业参与酒店经营,如珠宝业、服装业等,他们将带来更具个性化的设计理念;现在‘一条龙设计’已不存在,由多级、多风格个性化的设计成为主流,年轻设计师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 
   
    梁志天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到一座城市每天换一家酒店,尽情地观赏、借鉴、分析,然后吸收。和建筑设计一样,他认为酒店设计无方程式。他说,如果你喜欢传统方法,可以把房间设计成一个家,大堂像起居室、客厅;甚至餐厅可以设计成饭馆。设计应灵活,无论家具、灯光摆设应符合人的习惯。我主张个性化的设计,有新鲜感而且更吸引人。现在室内设计流行简约,家具不应太多,会破坏空间美感,艺术品对空间设计很重要,这也是酒店设计与住宅设计不同的地方。家具不须多,比例很重要,目前市场上家具的仿制品太多,应从零开始设计,配合室内环境,别让客人进入酒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的室内设计无新鲜感,也很难留住人。 

    各种菜系用自己的品牌来彰显个性,室内设计也一样。如果每位客人去的酒店都一样,他们会很失望。一些酒店希望请国际大师来设计,但盲目追求个性化设计带来的后果是极端的。室内设计师的职责是创造个性化、实用性强、吸引人驻足的室内环境。



[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梁志天:室内设计七种心情]

    香港室内设计师梁志天的设计一直以“简约”风格见称,以其完美的空间运用、材料选择、颜色搭配、适当的比例和光线配合,来达到简洁自然的目的。在构思设计方向时,他认为设计应该能够体现使用者的个人性格、喜好及文化背景,切勿跟着潮流走,这与他坚信“以人为本”乃设计首要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简约自然”、“以人为本”正是梁志天秉承的设计理念。

    梁志天说:“一直以来,我倾向以简约手法表达个人对艺术和生命的追求,又尝试引入不同文化背景和特色作崭新演绎,为每一个室内设计项目带来深度和更丰富的视觉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致力在设计上反映屋主个性,为他开创更大的生活空间,贯彻‘以人为本’之道,让海峡两岸以至遥远他方的朋友,可以分享我的设计理念和作品。”

    梁志天在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被素有室内设计奥斯卡之称的AndrewMartinIntemationalAward评为全球著名室内设计师之一。后来,梁志天更以香港薄扶林道宝翠园#####夺得“2002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类别组冠军”;又以香港山顶加列山道的ChelseaCourt、深圳观澜豪园等多个住宅设计项目获得香港设计师协会设计02展优异奖。

    梁志天以独特的简约风格,已经为不同的居停空间赋予了全新的感觉,用他的作品演绎着七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以前瞻性的设计笔触,给予胆色和前瞻性的生活品位,在平淡和谐中凸显强烈的感触……设计师利用简洁的线条和强烈的色调对比,配合不落俗套的挂饰和家具,把酷气和帅气全面呈现,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把后现代科技的冷峻和客观引进家居设计,以硬朗的物料和明快的色调,迸发出赏心悦目、隽永怡神的效果。设计师以清新笔触勾划钢材和银白家具,赋予空间素净明亮的神采。

:引进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树木,把满腔闲情溶化于浓淡有致的碧青和原木中,让人在紧迫的城市生活节奏下享受那难得的一刻闲暇。

:一尘不染、素净澄明。设计师用平静的心灵看世界,利用淡淡的家具布局把原有的空间净化,把屋主的气质和品位含蓄地表现出来……

:是东方浪漫情怀与西方简约雍容的巧妙结合。设计师以深木色与米白色的家具组合缔造中国的古品书香,配合别具风雅的挂饰和小物摆设,让空气中弥漫一股颐乐之象。

:糅合巴洛克典雅风格与现代唯美主义,把宽敞舒适的空间修饰为富丽堂皇的尊贵府第,令人醉倒在满泻的浑黄灯光下……

:跳出框框,跃进广阔的视觉空间。设计师以简约笔触演绎现代豪宅的气派与和谐,为偌大的空间带来家的感觉,令人开怀。


[梁志天:从历史探讨现在城市的健康发展与规划]


主持人:我们将要请出的演讲嘉宾就是非常著名的香港建筑师、室内建筑师梁志天先生。
  

梁先生设计的作品在国际上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他今天带来的演讲题目是“从建筑与生活历史探讨现在城市的健康发展与规划”。有请梁先生。
  
梁志天:大家好!各位嘉宾我是梁志天。首先我要很高兴在这里跟你们沟通一下。今天我打算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我的题目是“从建筑跟生活的历史去探讨一下健康发展和规划。”特别是用香港的经验探讨一下。在今天我们的中国不断起飞,每个人都是关注每一个城市里面发展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往前看,往前冲。是不是我们忽略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个发展里面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城市真正的需要些什么呢?我今天用一个建筑师的身份来看这个事。我希望用一些我们香港实际的经验,透过我的思考跟你们的探讨去提供一些可能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地方。
  
首先大家都同意香港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但是我们的城市的魅力是从哪里来呢?我的想法就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是因为有一群人在陪伴它成长,还有在这群人成长的背后有一些见证他们的生活、经历、挣扎和繁荣的场景,还有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建筑物。这跟俞教授说的土地和人的关系不谋而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些建筑物是记载了人类历史的精神。如果我们要从香港的历史来看, 我们就可以看到香港的一个建筑历史我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香港人居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第二是香港其他建筑的历史和特色。我们就先谈香港人居建筑发展的历史,香港本来是一个渔村,以前的建筑都是以围村为主。他们建筑的目的是防御、共同生活。这是另外一个曾宅,就是姓曾的人住在一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开始活跃,就变成现在的样子,同时对土地使用的一种要求就越来越多。就跟刚才俞教授说的一样,土地就变成一个因为不同用途去争夺的一种商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的人口及其膨胀,人多,地小的情况非常严重。居住的环境一般都是很不满意,到现在他不但只是提供一个居住的环境,把他所有的居住,购物,学校,娱乐都集中在一个社区的模式。后来同样是因为土地解决短缺的问题,其实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同感,香港的经验跟我们现在中国发展的情况是相似的。以前香港经过的一个过程可能现在在北京,在上海同样的发生,当然在每一个地方发展的过程也不一样,但是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然后到70年代,我们政府进一步的去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居民区,同时香港的经济起飞,地产在政府的鼓吹下发展得很蓬勃。所以变成了现在的楼宇,还有楼宇的炒卖,都变成一个经济的主道。这个情况7、80年代跟现在中国的情况很相似。当时我们建了很多大型的私人屋村,或者是一些半山的豪华住宅。这些发展项目跟我们现在在北京看到的发展项目基本上差不多,道理也差不多,都是给人居住的一个环境,但是这个商业的活动和炒卖的活动还是很活跃。
  
所以我们说想一想,在一片鼓吹发展地产,带动经济的过程上,以楼市为社会经济主道的情况下,我们不顾一切的开山辟石,失去了什么也在所不惜……今天我希望大家想一想。首先我们看一看香港建筑的特色,除了人居以外的建筑特色。这是我们的中环警署,他是带有很浓厚欧洲西方色彩的建筑物,我们还有其他的天主教的教堂,还有以前的一些车站,现在是我们的上环,现在带有香港历史的建筑物,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有一些代表很传统中国色彩的建筑物,包括庙宇“天后庙”或者是一个石堂,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带中国建筑风格的建筑,但是他的用途肯定是西方的宗教用途,这是一个中西合并的教堂。除了建筑物以外,我们还有地道的香港民族市场,包括我们的霓红灯、招牌,这些我们很容易从香港一些明信片里边看到,他们都可以代表香港的特色。香港的繁荣就是反应在这些建筑上面。包括是购物。当然少不了我们热闹繁华,充满美食、购物的这种情况。
  
所以我觉得香港的那种魅力,不单只是从它的经济发展带来,更重要的是来自它特别的文化气质,特别是在东方传统跟西方文化的一个荟萃,新旧事物的交织共融,细致深刻,造就出此地独一五二的都会风情。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够不够呢?我们要一个城市去健康的发展跟规划,我们的路应该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以前走的路是不是完全对的呢?如果我们有机会从头来过的话,我们会不会走同一条路呢?所有的经验都可以给我们探讨一下,或者是给中国有一个经验,能把香港成功的地方发挥得更好。香港做得不好的地方,作为我们一个例子,我们希望在中国做得更好。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香港以前的一条路。它见证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以前没有房子,现在建了很多的房子,包括一些很高的商业大厦,两张照片比较,很明显的就看到一条还没有改变的电车的轨道,电车的轨道就是唯一把我们以前的历史跟现在的这种情况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两张照片联系起来,要是没有这个轨道的话,大家可以想象到他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当社会不断在进步,新的事物肯定会不断的出现,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些新意虽然能提高我们生活的水平,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去遗忘那些旧的景象和事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香港来说从围村的民居,每一处都是有香港历史的印记,就是说一个城市的一种共同的记忆,一种民族精神的代表。如果真的没有的话,会不会很可惜呢?
  
现在在经济发展跟保存文化资产的取舍中,香港怎么对待他独有的文化资产和环境呢?我们有很多不同处理文化资产的方式。有些例子是做得很不错的,有些例子的出发点可以,但是出来的效果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方法是保存文化资产就是去清拆,然后重建。这是一个祠堂,这是一个以前学校的一个围子,虽然它不是什么古建筑,但是它有历史的背景,这是我们香港的九龙城寨,这全是密不通风的,很多人住在这里,九龙城寨是香港人口居住密度最高的,他的建筑都是每天在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里做铁笼,通风的地方没有。当然在城市发展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其实九龙城寨最初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它有一段的历史,它有历史的背景,主要是因为它在地权的使用里边有很特别的情况。在香港三不管的地方,就是香港政府不能管,英国政府不能管,还有中国政府也不能管。所以发展成了这个模式,他存在的问题是肯定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九龙城寨就代表了香港历史的一个部分,就是代表了香港人很特别的一份,很顽强的生命力。现在它变成一个公园,保留了一个祠堂,保留了其中一个学校的围子,但是这个公园,包括祠堂和学校,是不是已经代表了九龙城寨的历史呢?是不是把这个一道墙,一个房子留下来就能够把这个九龙城寨这么特别的一个历史完全的保存下来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虽然政府要做掉不需要的东西,他起码没有在九龙城寨这个地方再盖房子,做了一个公园,但是这个公园我觉得它没有把九龙城寨的历史保存下来。所以这个课题还是可以研究的。
  
第二个我要看一下旺角,这是香港人口密度很高一个地方,他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店在里面,是一个集中地,他吸引很多香港人去那边买东西,也吸引了很多从外地来的游客。他是一个饮食荟萃的地方。在路上有很多的小吃店,我们称为大排档,是香港的一个特色。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街道,有一条街主要是卖运动鞋的,我们叫波鞋街,还有专卖女人的服装和装饰物的,那就叫女人街。这些都不是政府计划来建的,是人们经过无数年生活经验建起来的。现在把其中的四个街变成一个项目,这是本来街道的模型,现在变成一个很现代,很有效率的高楼大厦,包括商业大厦,购物的商场和写字楼、酒店等等。
  
但是旧区重建,当然旧区本身有很多环境的因素要重建,这个是不能否认的,这个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必然走的路线,但是在旧区重建里边,我们是不是主要从商业考虑来出发呢?在旺角这个地区来看,他的特色是街道上的活动,他们不需要建得很漂亮,很舒服的购物的商场,还有居民的风格,他的性格,他们喜不喜欢在一个商场里边去买东西呢?或者是以前我们很多从国外来的游客,他们都喜欢去旺角买东西,他们是喜欢去以前的街道买东西还是去现在的商场里边买东西呢?这个发展对整个区域来说是一个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再去想一想。
  
第二种处理文化资产的方法就是把它清拆,然后到其他地方重建。这是在香港一个卖鸟的街道,在香港很多人喜欢玩鸟,我想在北京也有,但是因为旧区重建的关系,小鸟街就拆掉了,除了卖小鸟以外,还卖一些古董,现在已经拆掉,搬到另外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离他本来的地方不远,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把它搬到很远的一个地方,那就错了。他是搬到附近的一个地方,这个设计是重新设计,但是他保留了很多以前传统的中国的特色。而且加入很多绿化的元素。他的密度跟以前的密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后他是从一个户外的环境,搬到另外一个户外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觉得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呢?不是把原来建筑的风格保留下来,新的建筑无论你怎么去模仿,怎么去考虑,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你不能说新的跟旧的一模一样,如果真的是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他最成功的就是他的管理,一般在香港来说,一般的店他们不允许把他们的货品放在大街上卖,而且对外观的要求也很严格,而在这里他们允许把货品放在街上,用他自己的方法去吸引顾客,用他自己的招牌,所以这个就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无论是建筑,土地或者是环境,或者是整个经济的发展。我们还是要留意这些人存在的价值。没有人的参与所有的建筑都是死的。要看我们的活动背景是什么,人对活动的反应是什么样,有人的参与,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能把这个建筑,把这个城市变得有活力。这是我觉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就是花布街,这个跟小鸟街差不多,他本来是卖布的。同样也是因为旧区重建的关系,这条街搬走了,搬到了西港城的一个商场里边,当然它是很漂亮。也带空调,下雨没问题,夏天的时候不会太热,但是他的实际情况是,他的商业发展不起来。为什么呢?很简单,花布街本来是在九龙的,他现在搬到上环去,就像九龙搬到上环去,这个距离太远了,第二个他把户外的环境变成一个室内的环境,而且很现代,当然建筑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他带有中国的特色,但还是不行。这个例子就是反应出旧区重建如果没有把人的因素考虑的话,那就是失败的。如果没有历史跟人们的记忆考虑在里面,忽略了建筑跟时间空间的关系,就造成一个错配,这个错配是不能回头的,我们失去的东西就失去了,不能再重头来过。
  
第三种保留文化资产的方法就是部分的清拆,部分的保存。在香港有一个旧区重建的一个计划,在湾仔,建筑师把一些旧的民居保留下来,不但跟楼盘有关系,对整个区,或者是区外的居民,他也有机会能从真正的建筑物里边去想到以前湾仔区是怎么样的,我们以后的人不需要从照片中去感受以前的生活滋味,我们可以从商场里边去感受。我觉得这个是成功的,起码我们有努力过。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以前有一个精神病院,他是香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他代表香港历史发展的一种记号。但是重建以后,后面有一个大厦,是一个社区的大楼,他把医院的一个部分保留下来,然后变成他群楼的一个部分。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要说这个建筑是不是做得好,或者是做得坏,我觉得他的出发点,是我们欣赏的,而且他是把旧的建筑给他另外的一种功能,把新的和旧的配合起来,这点我们是应该学习的。
  
最后就是去完全的保存一些旧的建筑物,比如说香港大学的一个大楼,他在香港是比较旧的一个建筑,他是代表香港在大学教育里边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很有文艺复兴的那种建筑的风格,是一种技术的突破。而且我们香港的那种历史的一种代表。他现在还是好好的保存下来,现在还是大学的本部的大楼。还有就是我们前高等法院,现在变成香港的立法会大楼,你们在新闻里边看到很多人在里边示威,游行都是在这里。因为这是代表我们香港法制的一种文化。现在在后面建了中银大厦,现在有很多人立法委的委员在里面开会,把香港所有的事务都在里边讨论,所以这个也是蛮成功的。除了建筑物以外,其实我们刚才说了很多都是很有特色的,包括女人街,现在香港还在保留,但是用另外一个管理的办法管理。香港很多经济和卫生的问题我们还是要考虑的,但是我们如果保留这个女人街的话,这个女人街还是很多香港人喜欢去的地方,还有很多外国的游客肯定要去的地方。他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些街头的活动,包括算命,或者是卖小摆设。
  
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是时候去反思一下,想想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才是城市的文化,历史的资产呢?我们对于用合适的方法把这些资产跟城市的发展加以融合跟共存,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态度呢?
  
我们再看看70年代的中环。左边是汇丰银行,还有我们的邮政局,其他的商业大厦,这个是上海的外滩,他们其实在外观上很相似,上海当然它有很特别的一个历史,当然上海滩也是上海的一个重要的资产,这个老建筑的融合也是代表现代都市在上海一个真实的写照,上海政府很重视。再回头看看香港,这个是40年代,这个是今天的香港。我们感到香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现在都变成高楼大厦了,基本上所有以前的建筑物都没有一个留下来。当然这个经济发展代表了香港的一种很特有的特色,如果我们问问香港人,给我们时光倒流,回到70年代,或者50年代,如果我们重新再来一次的话,我们会不会选择这条路呢?我觉得这是可以思考的。我们不是说为了保持这个文化资产,要牺牲我们的经济发展,但是从这个照片来看,是不是只有这个方法呢?会不会有一些是拿到一个平衡的关系呢?香港的经验是过去了,时间不会倒流,但是中国呢?现在还不是太晚。中国的发展现在是处于最Ji烈的时候,我们要面对经济发展很大的一个吸引力,但是在这个吸引力的同时,我们需要不需要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方向是不是对,对于我们文化资产的保留,有没有做好。香港的经验有些是成功的,但是我们现在去看,有些是失败的。有的地方,香港真得做得不太好。但是这个经历在香港来说,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今天的香港面对一个经济的转型,从以往从地产发展为经济的支柱,转向发展其他新的工业,包括现在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发展旅游业,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很正常的模式,这是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的。香港花了很多钱,很多精力去做很多大型的活动,包括大型的花车游行,巨星会,演唱会,或者是嘉年华会、舞狮,舞龙等等。但是我们说香港的魅力是不是这些呢?是不是这些就能代表香港的魅力呢?我想如果我们是一个外国人,我们中国人去香港他们想见的是什么呢?当然有一些节目去看当然很高兴,但是节目以外,我们靠什么保持香港的魅力,香港的风采呢?我觉得靠这些节目是永远不够的,只有他带有他的历史背景的一个很浓郁的特色,才能够避免昙花一现,才有长久不衰的吸引力。另外就是建筑跟城市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教育,他教育我们跟下一代的价值观,教育我们怎么去爱护跟认识我们的城市,基本上是一种思想的教育。香港人疯狂的过了几十年,活在楼价高起的生活状况里面,每个人都是在追求买一个什么房子,住在什么地区,这种观念就是由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但是这个是不是代表香港人的需要呢?是不是我们下一代的追求呢?除了文化资源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资源,包括天然的资源,其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我们在去年经历过SARS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香港,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SARS的事情里面我们看到什么呢?SARS以后,香港人对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我觉得已经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很大的一个改变。觉得我住在最贵的楼里面,最好的地区里面,不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他们跟家人在一起,跟朋友在一起,还有就是健康的问题。所以香港去选居住的环境,他不但只从经济的角度去看,还是从人的本质,本来的需要来考虑。所以这个SARS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教训,也启发了香港人对居住环境的另外一种看法,同样我们的文化资产,要不要我们再来一个文化的SARS,我们才能清醒呢?这个文化的资产就好象人一样,死掉的话就不能活。如果我们真的不幸有一个文化的SARS,我们所有不见了的东西就是不见了,再重建的话都是没有这个效果的。
  
香港以往犯了很大的一个错误,把一个山都开平了。我觉得我跟俞教授不认识,我也不知道他今天讲的是什么课题,但是我听了他讲我的感受是特别的深刻,土地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土地不是五年,十年,或者是一百年能够形成的,香港也是经过很大年的发展,但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损失了很多,这些损失和牺牲是不能弥补的,这个山怎么能够回到以前那种翠绿的感到呢?是不是有点可惜呢?当然香港最美丽的就是我们的维多利亚海湾,政府在半年前提出一个填海的计划,但是香港人都站出来反对,搞得很大。但是这个反应香港人对他的环境,文化资产的保护,他开始清醒过来了,他觉得如果再继续下去的话,我们经济发展的利益,牺牲了很多我们人的一些文化资产,这些态度在中国是不是应该也是同样呢?在中国他的文化资产,他的天然资产比我们香港好了不知多少倍,所以我觉得香港的经验,虽然是很少,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我的总结是,香港是一个世界大都会,很有他的魅力,真的是一个很漂亮的城市。但是在这个城市的背后,他的成功肯定是有一个很独特的历史。这个历史有没有反应在我们的城市的建设和都市的规划里面呢?我们的秘密在哪里呢?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要经过千百年不断的积累下来,我们肯定不能把以前留住,我们还是往前看,但是我们要找一个切合点,去平衡经济发展和保存文化资产的平衡,当然不容易。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房地产发展商,所有的建筑师,设计师,包括所有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花一点时间去考虑保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资产。每一个城市都有他的特色,他的特色都是独有的。我们不能把香港的经验完全搬到北京来,北京也不能搬去上海。但是我希望,如果这个是香港的中环,如果这个照片没有中银大厦,没有立法会大楼,这又代表什么呢?这还能代表香港吗?这是另外一个东京,另外一个纽约吗?所以香港历史的,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香港的路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比中国先走了好几年,现在中国是一个精力充沛旺盛的一个年轻人,正处在发展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很重要的事遗忘了,所以这个发展过程里面,我真的希望中国能很成功,但是成功的同时,我们以后不要带来一些后悔,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梁先生。
  
提问:刚才听了梁先生介绍了香港城市建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我想请问一下对北京天安门附近建设中国大剧院是对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促进和协调,还是对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破坏呢?
  
梁志天:我觉得这个题目已经讨论了很多,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我还是赞成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没有把一些真正古老的很有价值的建筑物拆掉,而去建这个戏院,这是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在我们中国经济发展过程里面我们要有这个平衡,就是说我们不能像一些欧洲的国家,它们在一起地方里面是不允许重建的计划,在21世纪里,我们中国的发展,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在世界舞台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文化里面我们还要把中国的实力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把这个建起来是我们国力的一个代表,所以我很高兴中国的政府能接受一些国外的建筑师的想法,你想想,我们是从一个国际观是去看这个事,如果我们要求一个香港的建筑师或者是国外的建筑师,给他一个方案,你肯定要把这个戏院建成中国古建筑的模式或者是带有中国的特色,我觉得这个观念太窄了。中国在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好的地位,而且文化这个东西,也不是守在自己的家里面,我们要推向世界,把世界的东西带到中国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建筑在北京产生,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好像是在巴黎的卢孚宫,这是华人的一个建筑师,他当时建筑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应,最后他也是说服了当地的人们把这个建筑建起来。这个体现了中国在文化、经济发展里面一个里程碑,这是代表21世纪我们中国在国际的上地位,建筑也很漂亮,所以我还是很赞成的。
  
提问:梁先生你好,你刚才说每个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有很多国内的城市都是给人一种前层一面的印象我想问一下你在国内也有一些参与的项目你是怎么把设计的个性和当地的城市文化结合起来?谢谢!
  
梁志天:对我来说,我本身是一个建筑师,同时也做很多室内设计的项目。在不同城市里面,我们还是有这个目标,要把地方的文化、人生活的模式,尽量的保留下来。但是,在不同的项目里面去实现要有要有很大的难度,我在国内的建筑项目上不是很多,我在室内设计里面接触很多不同地方的人们的需求,我们的的项目现在在南方,包括广州、杭州、上海、成都、重庆都有。我每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城市人们的生活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北京生活的模式和上海不一样、跟广州不一样。比如说在上海,一般来说他们居住的环境从面积来说,也不是太大,上海人比较喜欢往外跑,到处去逛街,他们对家的要求都是比较简单,但是北京人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关系,我们要考虑到他们在夏天里面或者是冬天很冷的天气的时候,他们在家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他们很喜欢把家弄的舒服,而且空间特别大。而且北京人都是喜欢围下来说话,或者是聊天。这是我对北京生活的一些了解,他们对客厅的要求有一种家的感觉,跟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感觉。而且在处理其他的事情,包括北京的天气,我们对建筑的风格也要考虑这个,用的材料以及设计都是从这个方向去想的。所以说,从每一个角度去看,从很大的一个课题到很小的一个细部我们应该从人的生活习惯去考虑。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生活的模式,我们尽量去往这个方向去想,谢谢!

主要成果
近年曾获奖项:1999,2000及2001年连续三年获素有室内设计奥斯卡之称的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 Awards全球著名室内设计师之一

2002年以香港薄扶林道宝翠园获得“2002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类别组冠军,同时以深圳观澜豪园获得住宅类别组优异奖

2002年以香港山顶加列山道的赛诗阁(Chelsea Court)、深圳观澜豪园等多个住宅设计项目获得“HKDA Design02 Show-Excellence Award”

 

 

[ 作品展示]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设计-平面设计-中国设计师-梁志天--独特的简约风格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