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招贴画里的中国元素

艺考培训
+关注

   “2008北京奥运会招贴画”采用概念——“分布”,这个概念上世纪已经在欧洲出现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公共场合要让所有公民都可以看得到。
       中国传统的环形发髻,在设计者的笔下成为鲜艳夺目的五彩奥运环;端庄静穆的旗袍背影,和红色团形耳坠相映成趣,显露出浓浓的中国风情——这幅名为《新时尚》的别出心裁的招贴画,正是此次到上海同济大学展出的“2008北京奥运会招贴画评选”中的金奖作品。与此同时展出的,还有数十幅获奖招贴画作品,包括以汉字书法作为设计创意的作品《新北京、新奥运》和《更快、更高、更强》等等。

    

中国元素

1896雅典(希腊)夏季奥运会招贴

       冈特·兰堡:招贴画“分布”的概念
       《第一财经日报》:在此次“2008北京奥运会招贴画评选”中,你给予《新时尚》以很高的评价。作为评委之一,你评判优秀招贴画和优秀会徽的标准是什么呢?
       冈特·兰堡:在此次评选过程中,我发现的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大部分参选作品缺乏创意、主题重复;也就是说,曾经出现在其他招贴画设计比赛或者在其他国家已经出现过的招贴画中的创意,又出现在了这次的参选作品中——它们只是一些被改头换面的东西。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在评选出这张《新时尚》之前,我在德国收到很多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意实践的稿子。我花了很多时间详细观看和审查这些稿子,最后,我选出了最棒的两张,其中一张就是《新时尚》,另外那张是字和图片合成的作品《更快、更高、更强》;巧的是,我的评委同事们的看法与我非常一致,我们都认为,这两张作品可以算是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最优秀的招贴画。
       对于会徽的评选,我个人认为,《新时尚》集中体现了这样的元素:第一点,2008年奥运会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二点,在这个奥林匹克总的主题下面,我们还可以画一系列的体育运动项目招贴画——定义明确、一目了然,再加上留有系列招贴画的空间,《新时尚》在概念上是极富创作智慧的。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中国的招贴画设计与国外相比,实力如何?
       冈特·兰堡:这次评出的20件作品,是从征集来的3000多张招贴画中脱颖而出的,这个比例已经很大了,它反映出了这次参赛选手总体水平的上升;其次,我个人认为这20张招贴画的水平,即使与美国、德国、日本的相比也毫不逊色,这是非常可喜的。
       《第一财经日报》:你觉得中国招贴画设计作品中,最缺乏、也是最需要体现的是什么元素?
       冈特·兰堡:一个概念。我会在此次研讨会上为大家介绍这个概念——“分布”,这个概念上世纪已经在欧洲出现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公共场合要让所有公民都可以看得到。我之所以觉得有必要将这个概念带到中国来,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为公共服务的设计师,在进行任何一项设计时,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只有在公众接受了你的创意理念后,社会文化才可以转变成经济的因素。
       西奥多·玛莎里斯:古陶土娃娃也可以很时尚
       《第一财经日报》:你觉得雅典奥运会的视觉设计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西奥多·玛莎里斯:希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虽有不同,但也有某些共通之处,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人们的思考和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很相似。
       希腊和中国都为世界贡献了很多哲学、艺术等文化财富,在雅典奥运会上,希腊通过追溯传统历史来寻求灵感,用全人类都能听得懂的国际化语言展示自己。每一届奥运会的目标、使命和核心价值都不一样,由我牵头负责的雅典奥运会形象与标志部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各种设计向世界传达一种理念、一个视角、一个声音,“让奥运回家”的口号从雅典出发,继而关照到全人类。由这口号诞生的“遗产”、“人本”、“参与”、“庆典”四个核心形象价值,体现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北京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的任务和使命不尽相同,因此北京奥运会需要的声音也就不一样。我只能说,雅典和北京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在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上,我们都注重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财经日报》:在国际舞台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是能获得外国人的好奇和欣赏,但重复出现的传统元素又总会让中国人自己感到毫无新意,怎样才能将中国的现代文化也体现在奥运形象中?
       西奥多·玛莎里斯:设计的最初来源是传统文化,但在表现方式上可以很现代化。比如雅典奥运会主会场“水湖”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爱琴海,但在短时间内将水抽干就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
       我设计的雅典奥运吉祥物灵感,来自公元前7世纪希腊陶土娃娃的形象,你可以在雅典考古博物馆里看到它,但经过现代运动形式和生活理念的加工,它就变得时尚而可爱了。我还是要强调的一点是,最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是谁,你想表现谁,而不是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引导到无所适从的地位。中国人真正审视自己、忠于自己的想法,就能用独特的身份和简单的方式让其他人都理解。
       林磐耸:印章很老,可是它无孔不入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奥运会会徽评选组成员,你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奥运会会徽?
       林磐耸:首先,会徽总体设计的一个精神就是展现本国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看到,雅典奥运会会徽从视觉到其他衍生产品都体现出了本国的文化内涵,他们选择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橄榄枝来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至高无上的理解与尊重。2008年中国要办奥运,用一句我们在很多场合都会说到的话就是“文化出击”——这是我们对这个标志的深层解析。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印”被选出来后,很多专家和媒体都围绕这个标志进行了讨论,其中也有贬义的抨击,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的声音?
       林磐耸:在此,我还要说一句话:太长时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说法,我要提醒所有的中国人的是,2008奥运会不仅是北京的,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它更是世界给予中国和北京的一个权力,所以我们设计的这个标志是给全世界人们看的。
       如果有人不赞同,那么我首先得打自己的屁股——因为我就是评审之一;其次,就我个人看来,这些不同意见仅仅来源于国内,难免有些主观,我们应该站在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中国印”的设计。这个标志将来是要被摆在历史的史册里的,这也是我们在评选时感到兴奋、同时也是头痛的事情。
       每一届奥运会结束后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我想无非就是它的视觉标志。“中国印”这个标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至少很多年后,大家都会知道在中国、在北京曾经举办过奥运。  
首页

热门艺考培训搜索

最新艺考培训文章

艺考培训-设计-平面设计-中国元素-奥运会招贴画里的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