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文化……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给三明这座沿海山城平添了许多国际化的色彩。
2010年4月,三明学院获准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从此,在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之中,三明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开放办学旅程。新学期,三明学院国际合作再添新伙伴,与英国大学排名前十的林肯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备忘录。
一路走来,踏浪而歌。在理念上,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融入;在内涵上,从人来人往转变为实质合作;在规模上,从点的突破转变为面的拓展;在管理上,从应急式服务转变为规范化建设。
这些天,已经跨洋就学一年的6位学生之中,有3位学长特地休假回国来到母校,和就要前往美国深造的17位学弟学妹们交流……
整体性重建
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今年5月在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正式开启。作为全国首批12所试点院校中的一员,三明学院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五年内,实现100对中美应用型高校的深度合作,100对中美校企产教的深度融合。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共同实施,引入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资源,并将其纳入中美人文交流机制,全面深入地开展应用技术教育领域合作。
能够代表福建成为唯一一所入选院校,是因为这里中美合作教育开展早已如火如荼。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就是一个缩影。2010年三明学院组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团队,2012年正式成立国际学院(国际处)。就在这一年,三明学院成功加入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平台,成为全国第二家正式加入项目的国内大学。
参与项目合作的美国高校,目前已达14家。加入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平台,实际上也意味着,三明学院与美国14家高校形成了办学项目合作关系。学校下属国际学院的学生陈鹏,就是利用这个平台,到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已经在美国学习土木工程一年的陈鹏,居然要换一所学校。原来,这所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太多,他想转到波特兰州立大学,更好地融入到美国学生之中,
转学,在项目内的高校转比较容易。这就是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平台的优势。因为,国际通识教育课程,其实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实现中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国际通识教育课程,从课程设计、质量标准与控制到学分转移、出国留学、学历认证等,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通识教育是美国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成为全球高校学习的范例。不仅是美国高校,德国高校也接受这个体系。三明学院马上还有一位学生要前往德国求学。三明学院首批本科国际课程教育项目,有财务管理、土木工程两个专业。
学校组织选派国际项目39人次教师,到国内相关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培训,选派17位教师赴国外课程进修。增加对国际项目的归属感。现在,学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师已经从一门课拓展到了三四十门课。
这里不仅双语教学,而且专业越来越强,让前来参加项目质量外审的北大蔡满堂教授每次都有惊喜。目前,项目已连续5个学期顺利通过了外审。一次比一次好,就是师生磨合的结果,使项目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过程性考核,是通识教育的精华所在,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因材施教”。通识课程体系和原有课程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系统,引进通识课程体系并且本土化,用本土课程去替代,这在中国是一个尝试。“我们是个实验田……”学校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批判思维的养成及知识整体性的重建。“前两年更强调通识,现在加上了专业……”对于通识教育和这个项目平台,分管教学的国际学院院长助理黄葵老师,有自己更深的感悟。
“期末考一般只占30%,补考有什么意义?”得出这样的问很容易,要回答这样的问却不轻松。
多元化办学
不再“一卷定成绩”,不再一味效仿老本科高校办学路子,院系设置在调整,校内专业在打通,课程体系在完善,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末端考核在这里变成了过程考核……
这些都得益于升本之后,特别是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来,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办学定位的确立,和“转型、提质、增值”发展战略的实施。从新建本科转向新型本科,三明学院走出了自己开放办学的发展新路。
原来有招生资格,却不敢多招……如今,可供300人住宿的留学生公寓,已经拔地而起。这是在办学经费和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500万元新建的。很快,一批海外生源,将在这里攻读自己的本科学历。
从无到有、不断增加,一路摸索前行,三明学院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办学,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年,几乎与国外高校没有联系,更没有实质性合作关系;如今,直接建立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校有13所、科研机构2所,覆盖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国家。
要融合中西先进文化教育理念,无疑需要开放办学。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不论建校时间长短,在其发展进程中无一例外都实施了国际化战略。谁越早越快顺应、融入这一潮流,谁就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优势。从闽台教育合作起步的三明学院,对开放办学有更切身的体会。
“五缘”相连、两岸相通的闽台教育合作,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开始在福建先行先试,三明学院很快成为首批5所本科院校之一。2010年获批,当年开始招生。项目采用“3+1”分段对接、双校园培养模式,和台湾高校强强联合,和台湾企业实训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一年300多个学生过去台湾,一个辅导员不够,就加派四、五个老师,一边学习,一边帮忙……
学生交流、师资往来、蹲点考察……台湾姊妹院校的办学模式,尤其是和国际接轨的经验,给了三明学院更多的思考。这股国际开放办学潮流,带来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随即,三明学院毅然决定闯出一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初,三明学院成功获教育部批准举办中美合作体育教育(体育管理)项目。我省新建本科院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三明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中诞生。这与加入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平台一道,成为三明学院国际化建设获得实质性突破重要标志。
任重而道远。2016年起,三明学院设立“三项基金”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来华留学奖学基金”每年50万元、“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基金”每年20万元、“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每年100万元……
国际化发展
每次派人“出去”,都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协议……
推进国际化进程需要一个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的前提是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核心是国际化人才培养,重点在学院、学科,工作着力点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体制机制创新和软硬件建设。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引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三明学院主动融入全新的开放办学体系。“通过多元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办学质量,而且能够实现国际化办学向应用型的华丽转身。”校长刘健说。
双向留学,逐步提升了学生国际化程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先后选送40位学生分别赴美国、日本、乌克兰等国高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教育全面启动,陆续接受了多批次国外合作院校的学生来校交流,来自乌克兰、瑞典、喀麦隆、索马里、孟加拉国等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留下了身影。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打造开放办学的靓丽名片。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以项目为支撑、以师生为主角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机制,在这里逐步形成。从人、财、物、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以前所未有的力气和投入来推动这项工作,初步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格局,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开放办学局面。
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三明学院的未来发展,要让更多的学生具有“双校园”的国外学习经历,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三明学院从海外引进硕士、博士25人,多数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但是,出国研修的仅17名,数量太少,与“开放式”办学定位不相适应。
“两轮”驱动才能快发展,既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力度,又加大人才海(境)外研修的输送力度。学校每年选派10-15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海(境)外进修。在现有各类因公出国项目基础上,力争每年再选派优秀管理干部赴海(境)外研修。教师出国进修的导向机制正在建立,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出境研修,逐步将海(境)外研修经历纳入教授评聘、续聘条件。
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服务学校教学需要。“十二五”期间,三明学院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客人来访50余批次,并且引进了8位外教充实教学队伍。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外语教学或专业教学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
力争各类出国交流学习学生人数达100人以上,各类留学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并有35个重点专业开展本科学历生教育……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三明学院正在奋力前行。
本期微信编辑:王鑫
责任编辑:康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