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年一度毕业季,离校之人回望大学时光,恩师必不可少。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执笔方寸,却欲穿越时空;她热爱传统,也执着创新;她是教师,亦是学生,在首届环亚中日设计交流展等比赛中共同获奖,在动漫之路上并肩作战。
画,打开另一个世界
她出生于历史名城襄阳,这里曾孕育了孟浩然、米芾等文人名士。儿时的马玉丹时常趴在母亲的膝盖上,聆听着《神笔马良》等故事,“马良画一扇门,就可以穿墙而过,画画是一件无比神奇的事情……”从小,画画就在她心理有着别样的印象。
10岁那年,她进入画室接受正规绘画训练,在那个辅导班还未丛生的年代,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时间,马玉丹兴奋地学着素描、色彩等绘画基本功。“老师常去各地采风写生,每次回来都带来不一样的作品。”透过老师的作品,马玉丹对画中的世界愈加神往。
于是,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她也拿起画笔和速写本,开始记录身边的世界。起初,羞涩内敛的她只是将一些简单的家具摆设作为自己的临摹对象。老师画中的世界的吸引让她逐渐克服胆怯,走进熙熙攘攘的人群。
为街坊领居画像,刻录旅客的匆忙,记下路边小贩的喜悦,……至今她家中的旧柜还存着许多儿时的画稿,在外人看来,这是她今天成绩的基础,在她自己看来,则是栩栩如生的回忆。
学,要让自己满意
冬去春来,时间流转让马玉丹对画倍加热爱,顺意考入江南大学学习动画专业。大学生活,从课程作业到专业竞赛再到毕业设计,她认真对待,“一定要让自己满意”,大学四年她稳占班级前四的好成绩,成功保送本校读研。
专业毫无疑问,为争取到荷兰顶尖大学交换学习动画专业的机会,她苦练英语。要知道,学画生涯她的英语基础太薄弱了,CET-4较劲3次、CET-6苦战4次,但“为了让自己满意”,她没日没夜学习英语,对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的训练时间进行详细划分,最终一次性通过雅思,成功前往荷兰交换学习。
一次博物馆之旅让马玉丹对皮影戏产生兴趣。“为了让自己满意”,她又一次“穷根究理”,走访了长江三角地区以及北京的多个皮影剧团。查阅与皮影相关的史料文案,常住皮影创作和演出场所,甚至学习并亲身体验皮影表演,马玉丹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邀皮影老艺人共同探讨剧本创作、人物设定、场景绘制等。
为了向皮影这门传统民艺致敬,在作品的创作上她采用了工序繁琐的二维动画作为作品的表现形式,在马玉丹看来“一定要像制作皮影一样精心细致”。最终,耗时近200天她完成了动画作品《影》,此后这部作品斩获了各种专业竞赛奖项,其中包括柏林华语电影节青年导演奖的提名。
教,有去有料有道
“教师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播种未来的种子。”怀揣理想,同时享受高校自由的创作环境,她放弃企业高薪再次进入象牙塔。
让学生利用软陶、黏土等可塑材料把动漫角色的手绘稿转化为立体的玩偶形象,“从二维到三维,自然而然就找到了(动画)人物造型的缺陷和不足”,今年毕业的张俊雄谈起马玉丹的课堂这样说。就像往日里自己的恩师一样,马玉丹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同样,创作什么样的动画,马玉丹认为“经过深入了解和体验后创作的动画作品和空想是不一样的”,她鼓励学生探究传统的、民间的、可传承的东西,创作出有深度、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首届环亚中日设计交流展中获奖的《阿嫲的话》、《掌中偶》等学生毕业作品,就是在对畲族文化、泉州木偶戏等传统进行深入采风基础上的创新表达。
“用文化传承文化”,面对传统文化的凋零,比起去扭转这种局面,马玉丹趋向于赋予传统艺术一种新的价值,客观体现其状态和展示其艺术层面的魅力。如今,她正和她的学生们考察客家土楼、沙县小吃、茶文化等课题,准备新一轮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