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在滋养中成长

三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让大学生在滋养中成长

让大学生在滋养中成长

—三明学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不管是基础差异,还是素质高低,在这里都没有隔阂…… 这里不仅有“我与书记话心语”“校长有约”,还有每月一次的餐叙会,居然能和校领导坐在一起。家人不相信,那就特意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微信传给他们看。春风激荡人心,来自新疆的大学生,自发拍起了微电影《关爱》,记录在这里备受关爱与快乐成长的点点滴滴。 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滋养中成长。回到新疆、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毕业了,但是感恩母校:“三明学院这么好,我要叫妹妹也来读!”

1

“三明学院原创!”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形而上学的虚功,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功。三明学院注重以文化精神内涵教育引导师生,产生了一批身边可学的典型。校党委副书记赖锦隆说。 校风、学风的建设,教师是关键。每一位教师都是三明学院的宝贵财富。身边的典型更加可亲可敬。三明学院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以生命守望教育事业的曹云露等一个又一个创业奉献的典型。 见贤思齐!在新的历史时期,突出“实、诚、勤、严”,一切都围绕着干事创业,学校又推出了身边可学可比的新典型。学吴龙,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干部;学刘持标,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好教师。 用爱心和责任在沙溪河畔铸就师魂,成就了学校发展的支撑。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学校总要组织师生向曹云露教授塑像追思致敬。曹云露的精神在这里不断得到了传承。如今,接过棒子、奋力向前的吴龙,不仅在学科建设中撑起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已经成长为学校的副校长。 而学生之中榜样的力量,同样让学生感同身受。当年,身边背着病重父亲上大学的曹阳飞宇,感动了学校里一代又一代的无数大学生。如今,学“十佳学子”,做奋发有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在学子之中掀起了高潮。 “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来自八闽大地三明当代大学生的传奇,以曹阳飞宇同学的感人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原创校园剧《上大学》,无可争议地代表福建,来到了上海,和全国高校的上百个剧目一争高下。 在国家级的大舞台演得活灵活现……一次次掌声越来越响,一个个脸上挂满泪花,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赢得了满堂喝彩,捧回了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最高奖。 融入学校题材,融入地方元素,全新打造自己的文化形态。“追忆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珍藏着《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是全国唯一最完整和正规出版、印刷的红军军号谱。 自编自导的客家讲古《军号》,说不尽长征军民鱼水情。

三明学院

这样可歌可泣的节目,谁都打心眼里喜欢。三明学院大学生艺术团专题巡演,走进三明一个又一个原中央苏区县。一开始,看多了文艺演出的观众,很多不当一回事。“没想到讲三明故事,而且是三明学院原创!”原来只打算看一两个节目的观众,不知不觉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最后一把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衣,最后一个孩子送去当红军……”三明学院学工部部长秦玮,都没有想到这些90后的大学生,居然领会得这么到位。这是人生一次难忘的经历,大学生演员自己也深受教育:“跪下来的腿,都是青的。” “新生一来,一定要演,一定要看!”不是搬人家的,都是自己的。曹云露精神的《明天我要汇报》,曹阳飞宇感人的《上大学》……新生一看,感恩、责任与奉献,就明白了。

2

“精神上不能贫困!”

感恩、责任与奉献,不是嘴里说说,同样要有有形的抓手。 义工制度,星级管理,三明学院闯出了一条自己的感恩之路。如今,校里的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本三明学院义工服务手册。原本按照义工管理规定标准,志愿服务50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是他们都努力去超越。 把义务维修、美化校园、图书管理、校卫消防等各类生活事务,交由学生自行解决!早在2013年,学校就引导学生自发成立义工服务队。很快,这里的大学生们,不仅是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在享受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势利导!学校鼓励和保护大学生们争当义工的积极性,细化出台办法,将义工岗位分为长期、临时、间隔三种不同类型。星级义工评定制度也相应建立。 四星级累计时长1000小时,五星级累计时长1500小时……星级义工评定等级,成为学生在校品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推行义工服务制度,就是想鼓励他们用劳动和智慧帮助他人,在奉献中锻炼自己,培养公益意识。”

三明学院

如今,争先恐后做义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也把义工服务表现,作为大学生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之一。义工这个“道德银行”里,储蓄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品质。求职,展示自己的义工服务手册,成了大学生的新时尚。 大学生义工的努力,社会各界看在眼里。因为长期志愿帮扶儿童村,美国角声基金会、香港华恩基金会知道后,今年特地来到三明学院,为20名困难学子送上“新年礼物”——助学善款。 而义工志愿奉献,还向外延伸成了对接共建服务。周末自己搭乘班车,前往永安市贡川镇,成了大学生停不下来的常事。他们与镇里的中小学,共建起了农村示范青少年宫。他们帮助建起的农村电商平台,成为永安“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的示范点。“借助三明学院,我们就放心了。”这是贡川给予学校帮助保护古窑的评价。 “精神上不能贫困!”一切都是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从过去的导师制全员育人,细化到了和心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结对子,并且进行项目全过程效果的考评。而丰富的社团生活,更是让大学生们有了一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如今,学校已经从过去的40多个社团,发展到了100多个社团。每年的“社团嘉年华”,都是最热闹的时候。“社团成为‘大海绵’,把大学生全部‘吸’到那里去了。”为成为十佳优秀社团,每个社团都在吆喝自己。 “很有文化内涵!”省文联的客人,也成了不知情学生的表现的对象。对文化的热爱,以及文化的氛围,文化的素质,都让客人惊讶不已。作为全国100个优秀社团的古琴协会,更是经常代表省、市,外出表演交流。 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能接触高雅音乐,并且有人因此找到了与古琴相关的工作。学校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着力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勇于实践、自由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不拘一格成长,怀抱理想去搏击时代的风浪。

3

“让文化活起来。”

一所大学,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雕塑无声,作为物质形态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又有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光荣传统,还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绿色文化等文化资源。 于是,以“风展红旗如画”为主题的壁画式浮雕、以“朱熹讲学”为主题的群雕作品、以“文明与精神的史诗”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墙……从古代到现代,从万寿岩到客家祖地,从三明第一炉钢到“五讲四美三热爱”,都成了校园一景。 “原来校园绿,但是花少,没有层次。”让校园四季都有花香!这几年,学校大量增植了桂花、茶花、樱花等树种,80多种植被遍布校园。书香学府赢得很多市民前来赏花拍照,中华山樱花花期今年晚了半个月,成了关注度颇高的本地热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明学院作为三明全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承担着地方文化凝炼、传承、引领和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搭建平台,在全校服务地方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中,纯文化类的就有三明市闽学研究中心、三明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生态文化与地方文化研究所等多个平台。 全省首部保护红色遗址的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后,三明学院琢磨着整合全市353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利用学校先进的动漫技术,建设VR体验馆。而我省的“建本”,作为我国古代三大刻本,即将进入拍摄紧张阶段。“让这些珍贵的文化活起来。”节目组一眼敲定动漫制作全部由三明学院承担。 去年12月12日,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的《三明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图目》首发。一批历经百年更迭和抗战烽火的古籍图目面世,清晰勾勒出福州致用书院、全闽师范学堂以来的百年办学源流。这些年来,校图书馆助力大学生阅读有声有色,成功吸引华夏阅读论坛在这里举办。

读书更要读经读典。马克思主义,是“传家宝”。既要“浓缩”教育大学生,又要放到“大熔炉”中去熏陶,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令超说。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成立,他们精挑细选了全校22名优秀青年大学生。 谁能“一马当先”,答案已经揭晓……最近,我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总决赛火了。三明学院获得团体二等奖,三明学院杨豪哲获得亚军。可是,原来谁都想拿三明学院作为“对决”的最佳选择。

三明学院

具象化、符号化和艺术化……让更多大学生认识三明、了解中国、感受文化。“明德、明理、明志”,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校训进行了提炼,既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又增添了三明文化的厚重色彩。 让青春闪耀光芒!每年的5月18日是校庆日。形似竹节和风帆的“三”字组合而成的学校校标,含“节节高”和“一帆风顺”之意。那双圆环形蓝色徽标是学生们的最爱。每到这一天,他们都会自豪地唱起校歌《起航》: “万寿岩高,沙溪河长,闽师源头活水流淌。年轻的我们扬起风帆……”

(原载《三明日报》2017年5月30日A1版)

三明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福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三明学院-让大学生在滋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