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1981年建校,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07年5月,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10月,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1月,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有集美、思明、厦软三个校区,占地1464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600余人(含研究生,留学生)。全校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硕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高级职称教师占49%。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定位,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下设19个院、部,现有56个本科专业,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紧密对接厦门/福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致力于打造“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类、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金融服务与物流类”等8个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群,涵盖了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逐步形成“强工程、厚经管、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
学校近年已有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包括: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过台湾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专业认证。今年,我校将有4个专业接受工程教育认证和台湾IEET认证专家进校考查。
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福建省最受考生欢迎的高校之一”等。《2009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厦门理工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陈桦高度评价我校“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在近几年福建省本科高校内涵建设评价汇总中,我校主要指标均居同类高校前列。
本科教育优势与特色
一、人才培养亲近产业
贯彻“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条主线:“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以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全培养周期。
两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三大体系:理论教学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四个环节:各专业人才培养须经历工程实践(理工科)/工程认知与情境体验(文科)、实务操作、创新创意、模拟创业等四个环节。
五种平台:
一是素质教育平台。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二是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开展素质教育拓展、社会调查、岗位实践、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工程训练平台。依托“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五是多元文化交流学习平台。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和闽台合作,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管理以生为本
1、通识教育和选课制度。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推行选课制度、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全校学生均可通过网络跨学科自由选修课程。
2、主辅修制度。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培养跨学科专门人才,自2009年开始,推行主辅修教育。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辅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可以获得记载两个专业学习经历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修读的两个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获得一个学位证书)。
3、转专业制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制定转专业的相关政策,每年确定可以接收学生转专业的专业目录及计划接收学生人数。本科生可根据学校每年的转专业招生计划,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申请转专业。
4、适度“严出”培养。实施适度“严出”培养,通过严格课程标准和要求,严格学籍管理,严格培养过程,严把考试关,根据学业成绩划分“卓越”、“隽良”、“合格”学士学位等举措,让大学生感悟学习压力,激活学习动力,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学生不及格必修课程学分累积达到12学分以上未满32学分,所在学院或教务处将给予学业预警。“大学生学习促进中心”将配合本科生导师制,安排专任教师和优秀学生教学助理,对学业困难和学业预警学生,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课业辅导和督促,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6、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导师们根据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
7、激励“双证教育”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与激励制度,每个专业提供执(职)业资格证书2-4种供学生选择,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实行学分记载、奖励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5月,2014届毕业生中有3004人获得职(执)业资格证书。
8、多形式联合培养人才。(1)闽台合作。学校目前与台湾高校“3+1”、“4+0”联合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除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外,还将取得台湾高校的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2)中外合作。学校分别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全加综合大学排名前8)举办环境工程专业、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全新科研排名第1)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的专业课程由中、外方联合设置,并与国外高校互认学分;以中、英文双语授课,大量课程引入外方师资授课。学校提供广阔的出国留学机会,学生可通过“2+2”、“3+1”等形式赴外方院校完成学业,并获得中、外方颁授的双方学位。(3)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本科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简称ISEC)引进英美优质高校的课程资源和教材,植入海外大学的国际通识教育,融合国内外前沿的专业知识,采用中英文双语或全英文授课,部分课程由外国专家讲授。(4)校企合作。9个工程类专业与企业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5)国内第二校园。学校每年两批选派几十名学生到国内七所高校学习交流,充分享受其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异地及校园文化。
三、课程资源优质丰富
1.应用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人才规格+执业认证”相结合,项目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包括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与技能、素质与职业拓展等课程模块,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增加“特色实践课”、“创新创业课”;在实践教学上,实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补强实务操作课程模块。选修课开设重质保量,引导学生跨学科选修。目前各类课程3000门余门,其中公共基础课约50门、公共选修课约450门、专业基础课约900门、专业课约350门、实践性课程约550门、其他分级分类课程1100门。
2.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引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探索基础型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6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已建并验收基础型网络课程23门;在建基础型网络课程60门;教学资源库共有资源1.9万余条,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200余门,全球开放课程2400余门。
3.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设立教研教改项目,以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聘请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带动式、情境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提倡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带动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鼓励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采取开卷考试、实物/软件作品、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增强课程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立了试题库、试卷库及相关管理办法,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中推行考教分离。2010年在福建省率先引入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
四、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合理。重视实践教学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目标层次分明、课程模块多样、条件保障有力、考核评价合理”,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文管类专业不低于25%、理科专业不低于30%、工科专业不低于35%,艺术类专业不低于40%。
2.实践教学条件较为优越。实验室建筑面积约8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1.35万元(国家合格标准为0.5万元/生)。构建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实践操作训练平台及专业综合实验与研究平台,层次鲜明、体系完备。国内外知名企业(GE、台达、ABB、金龙等)与我校共建实验室。学校引入情境体验式教学理念,建设了“欧美文化”、“日本文化”、“中华文化”、“案例分析”、“服装秀场”、“葡萄酒鉴赏”、“茶艺”等情境体验教室。学校在厦门金龙汽车、厦门华联电子、厦门ABB、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厦门建筑设计院、株洲冶炼集团、金蝶国际软件(厦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海投、厦门航空等大中型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有230多个,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多方面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可开出实验项目1858项,实验开出率达99.7%,其中,基础课实验开出率为100%。逐步减少演示性及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增设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修订《本科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教学检查和过程跟踪;坚持从严管理,要求实习有指导大纲、有计划、有任务要求、有日程安排、有指导教师小结和实习工作总结,确保实习质量。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实习经费充足,近三年,每年专项预算达到200多万元,各专业学生全部按计划完成了实习教学任务。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做到各阶段的要求明确、流程清晰,重点监控选题开题、中期进展、答辩考核等关键环节;引进“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防控学术不端行为。选题50%以上来源于生产实际、教师科研等,有85%选题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4.重视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把思政课社会调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6学分)纳入培养方案,对教师参加、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计算工作量。近三年,每年投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经费300多万元,以“项目带动”、“竞赛引领”、“工学结合”、“真题实做”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录取原则
1、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2、调档比例按生源所在省(市、自治区)的相关规定执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投档比例控制在105%以内。
3、在各省(市、自治区)专业录取时设定专业志愿级差,专业志愿级差原则上在5分以内(即第一专业志愿与其他专业志愿之间级差,其他专业间不设级差),同时参考相关科目成绩。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考生由学校根据录取情况调剂至其他计划未完成的专业。内蒙古按“专业志愿清”的规则进行录取。
4、浙江、上海两省各专业的选测科目要求以学校公布的为准。
5、我校认可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加(降)分政策。
6、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
①有校考省份的校考专业成绩为考生的专业成绩,没有校考省份的专业成绩采用省专业统考成绩。
②设计学类、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类)在文化和专业成绩双过线的前提下,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总分100分)=(专业成绩÷专业满分×5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50)。当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专业成绩、文(理)科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顺序排序,录取高分考生。
③表演专业在文化和专业成绩双过线的前提下,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当专业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高考文化成绩换算值(高考文化成绩÷省艺术本科录取控制线)、文(理)科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顺序排序,择优录取。
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闽南方言培养方向只招收已参加我校闽南语加试且成绩合格的福建省考生。
7、闽台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办学等三个项目原则上只录取有志愿的考生,没有填报志愿的将不予录取。
8、获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录取资格的考生,录取规则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9、少数民族预科生、内地新疆班等录取规则按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有关招生政策执行。
联系方式
招生办电话:0592-6291114
招生办传真:0592-6291618
招生办邮箱:zsb@xmut.edu.cn
招生办网址:http://zsb.xmut.edu.cn
监审处举报投诉电话:0592-6291117
热烈欢迎各位考生踊跃报考厦门理工学院!
特别预告: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续推送学院简介与专业介绍,请大家持续关注哦~
温馨提示: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等兼容性较强的浏览器打开我校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