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持“创新·求真·务实·卓越”的学院精神,实践“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学校办学理念和“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学校办学目标。设置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国家战略新兴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战略新兴专业)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专业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进行招生,入学一年后实施分流进行分类培养,在校本科生达1200人。2012年开始招收车辆工程领域车辆关键零部件材料、成形及产业化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突出。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福建省教学名师2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6%,具有国外访问与留学经历的教师达38.1%。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产学研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企业委托课题近100项,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
学院学科平台水平高,专业实验设备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现拥有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和材料成型及模具集成技术研究所、环节友好材料研究所、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绿色材料成型与表面技术工程创新发展平台等研究机构,搭建了材料制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性能检测和材料现代分析测试平台,仪器设备原值近5000万元。
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社会认可度高。学院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产学研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积极探索校企、校校和国际合作办学,着力构建实践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与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境)外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厦门市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体活动中成绩突出。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大批优秀学生进入985和211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本科四年、材料大类)
【专业特色】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福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首批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专业、2016年顺利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坚持以生为本,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注重产教融合,采用“大专业平台+小方向课程模块”的培养方案,着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完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大平台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成型工艺控制”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研究开发各种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控制和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为主攻方向,培养具备材料成型控制及模具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压铸成形和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控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从事产品开发、材料成型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及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现代模具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传输原理、材料成型原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
【就业方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校内模具中心实验平台,软硬件齐全,还与厦门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了重实践、善应用、强创新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与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建了创新实验班,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师资、培训场地、教具、及相关设备等,毕业后可直接与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可在汽车工业、工程机械产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水暖与厨卫、运动器材等产业从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材料成型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材料加工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2、金属材料与工程(本科四年、材料大类)
【专业特色】
本专业采用产学研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系统的工程实践条件,注重加强学生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开放式实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材料行业和企业需求,形成了以粉末冶金、材料腐蚀与防护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工程技术实践体系,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的现代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具有较强的材料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实践型创新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获得材料研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等技术的训练,掌握材料科学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加工理论与工艺技术。具备开发新型材料与改善现有材料性能、材料成分与工艺设计、质量分析、生产经营管理等能力。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金属学原理、物理化学、金属材料学、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学。
【就业方向】
本专业与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厦门钨钼虹鹭工业有限公司、厦门真冈热处理有限公司、厦门永进鑫模具有限公司、NEC东金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福建金鑫钨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可在机械、航天航空、船舶、轻工业、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从事材料制备、新材料研发、材料成分与工艺设计、材料性能测试及质量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类相关的硕士学位。
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四年、材料大类)
【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密结合福建省和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以四大基础化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以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结构性能、成型加工为核心课程,坚持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结构与性能的规律,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具备应用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行新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本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用技术,能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成型加工和工程应用等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学、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高分子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聚合物成型加工机械及模具、高分子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
【就业方向】
可到轻纺、建材、包装、印刷、汽车、交通、通讯、医疗、军工、石油化工、轻工机械、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也可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方法、制品设计、工艺控制)、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成型模具、加工工程研究及技术开发。本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宽,就业前景好,一次性就业率一般能够达到95%以上。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高分子材料生产、管理、开发和研究工作,也可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4、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四年)
【专业特色】
电子封装技术是以微电子制造为基础的涵盖多学科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随着国内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及互联网、移动通信、现代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等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对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该专业突出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的交叉与紧密结合,以电子封装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为专业课程基础,构建起包含封装布线设计、电磁光性能分析与设计、传热设计、封装材料和封装结构、封装工艺、互连技术、封装制造与质量、封装的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具备电子封装技术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事电子制造领域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试验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适应电子器件和产品的规模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生产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微连接原理、微系统封装基础、电子封装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封装热管理、电子封装可靠性、基板布线设计、无铅焊技术。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微电子制造(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电子产品)和电子材料制备的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工艺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就业主要面向以华南、华东等沿海地区大中型电子制造企业(如深圳华为、富士康、三星电子、伟创力、日月光集团等公司),部分毕业生亦可以继续攻读微电子制造、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微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或者机械工程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5、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四年)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适应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国家战略新兴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实践型、创新性、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的设置着力彰显新能源、新材料的特色,以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系统与工程为课程学习的主线,坚持以生为本,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学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以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为辅,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光伏产业(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和硅太阳能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钒液流电池及燃料电池等)和储能材料(储氢材料和储电材料)的制备和器件设计的能力,具有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生产、设计、开发、应用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固体电子学基础、电化学原理及应用、电化学研究方法、光电化学与光伏技术、锂电池原理与器件、太阳能电池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能源系统工程。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能源、电力电子电器、新材料、冶金和化工等行业,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材料设计、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材料学、化学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文字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片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永远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