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潜心科研,深耕蓝色牧场35年,学术硕果累累;她,心怀“诚毅”,严谨治学,匠心培育桃李满园;她就是近日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王艺磊教授,让我们来一同听听她的故事吧~
王艺磊,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她曾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人选、“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厦门市三八红旗手”、“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默默耕耘
培养“顶天立地”的人才
王艺磊已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科研、教学岗位默默耕耘了35年。
35年的教学工作,让王艺磊收获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加深了她对教育的认知。“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该考虑的,不仅是如何传授知识,还有如何培养人才”。在培养学生方面,王艺磊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她说,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一部分要能“顶天”、一部分要能“立地”。“顶天”,就是要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研究更为高端前沿的课题,站在学科的前沿,坚持不懈地进行开拓、创新。“立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真正地和一线结合,解决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难题。“希望未来走上社会的他们,既要仰望星空、探寻真理,又能俯下身躯、脚踏实地,做一名‘顶天立地’的水产人。”
“严谨治学、坚守诚信、拒绝浮躁、敢于创新、乐于合作。”一直是王艺磊反复跟学生强调的。她希望学生们要有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诚信精神,诚如校主陈嘉庚提倡的“诚毅”校训。35年来,她指导了上百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培养了49名硕士研究生和8名博士研究生,为高校、研究所、社会、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水产人才,很多学生已成长为水产业的中坚力量。
生活中非常随和,教学中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对王艺磊的评价。在课后找王老师问问题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这位“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一针见血地找到学生们的薄弱之处并耐心答疑解惑。“这些学生的年纪都和我的孩子相仿,我看他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王艺磊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潜心科研
实现人生价值
王艺磊1985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当年就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对虾良种选育”研究。从对虾的良种选育、性别控制到对虾精子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等等。在对虾精子的研究中,她的第一项工作是关于对虾精子的研究,王艺磊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对虾精子为非运动型精子,修正了教科书上对虾精子有头有尾,可游动的错误说法。这一研究发现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肯定,获得了中国水产学会的优秀论文奖。
王艺磊还积极拓展我校与国内相关学术机构的合作。1998年7月,在李国鼎基金会的资助下,王艺磊应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的邀请赴台进行了3个月的客座研究,与合作者共同证明脊椎动物的视紫红质也像血型一样,不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类型,为两岸水产学术界交流合作提供了经验,促进了两岸的水产科学的发展。次年11月,王艺磊应香港城市大学生化系邀请,作为高级副研究员在该系参加题为“草鱼缺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近2年,发现了第一个鱼类对缺氧敏感的葡萄糖转运体。2004年7月、2005年1月王艺磊先后两次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教授,2011年11月,她作为访问教授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证明从美国、加拿大、到日本均有分布的太平洋海七鳃鳗群体之间有频繁的杂交与基因渗透,为太平洋海七鳃鳗的渔业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对科研的热爱支撑着王艺磊在这片蓝色牧场上越走越远。2004年,作为集美大学唯一一位“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艺磊为集美大学争得了创校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基金,为集美大学在主持863项目探索类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参加工作至今,王艺磊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近60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如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croRNA调控拟穴青蟹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拟穴青蟹VIH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青蟹眼柄调控性腺发育分子机制的转录组学分析”和“对虾精巢和卵巢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等。她带领的团队在水产动物生殖生理和应激生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共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多篇。十多篇论文分获中国水产学会的优秀论文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3等奖,一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她还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并被授予福建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共获得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科学基金。
近期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
海上争锋!全国一等奖!!!
谢渊:上山下乡,治土扶农!
刘杰瑞:共青团中央表彰!
达 人 爆 料
投稿邮箱:jmuweixin@163.com
摄影丨蒋洛琦
素材来源丨鹭风报
文字编辑丨陈鸿鑫
平台编辑丨钟圣丽 吴旭军费南茜
责任编辑丨罗旻敏 侯媛培
审核丨沈哲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