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以科研带动教学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即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勇于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学术视野。满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学术能力与业务水平。近三年来,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5篇为CSSCI期刊论文,3篇为英文论文,2篇为教学改革类论文;出版《简明人类学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与经典选读》专业英语教材1部,专著《神圣、世俗与性别关系:中国甘肃省东乡族的民族志研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优秀图书奖、第三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2014年,满珂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在教学中,满珂认真负责,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讲授《人类学理论》、《社会性别研究》、《人类学调查方法》等从西方引进的专业课程时,她尝试使用汉、英双语教学,借鉴国外的教材和文献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英文学术前沿信息。她积极参阅课程相关研究成果,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人类学理论》、《人类学调查方法》的教学中,大量参考《中国人类学评论》、《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等期刊和专著,以专业研究文章和自身研究成果与实践为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抽象晦涩的课程,如《人类学理论》,她勇于探索,凭借自身的理论基础,将原本极其艰深的理论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以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及应用理论,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好评。
积极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满珂精益求精,执着探索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已完成两项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目前承担研究生处《西北民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之《社会政策案例》和教务处教改项目《民族学特色专业建设》、中央高校本科(民族学)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项目等三个学科建设项目,作为主持人积极申报省级《民族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并独立搜集编写《人类学专业英语》教材一部,荣获2017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撰写21世纪人类学系列教材《人类学研究方法》第四章“田野调查项目安排”。
在校级民族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满珂与项目成员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相关学科专业(尤其是与本学院的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探索跨专业选课制,健全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次。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满珂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先后担任38名本科生的专业导师和28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心、帮助他们,深受任教、指导学生的敬重与爱戴。每年的考研季,都有大批学生向她咨询报考院校和专业建议,她根据学生们的经历、背景、学习特点、学术兴趣等,给出意见建议,最后不少学生如愿以偿。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她沿用自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导修(directed study),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与所指导学生固定进行深入交流,认识其学科背景、兴趣爱好、对所学专业的印象、未来计划等,帮助其深化专业理解,为其指定适当的小范围阅读书目,引导其逐步发现自身研究优势,确定研究问题,为之后的毕业论文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此种教学方式使之受益匪浅。
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满珂坚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为祖国建设而读书的动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在她的指导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海宁同学的《“彩虹故乡”土族的彩礼变迁—基于互助县东沟大庄村的人类学探讨》和宋福恒同学的《生态移民与文化变迁研究——以玉门市东乡族彩礼的变迁为个案》课题获得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马尔力同学的《人类学视角下”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回族葬礼”研究》获得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摆永明等同学的调查报告《兰州市朱家沟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荣获甘肃省第九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编辑:石小平 审核:高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