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杂志2018年第1期
党的十九大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关心和爱护青年”,充分显示了奋发有为推进民族工作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方位、总方向、总要求,更是对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更高要求。
进入新时代,西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要坚持新思想指引的新方向,把握新方位赋予的新使命,落实新方略确定的新任务,自觉投身“四个伟大”历史进程,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写好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写好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篇章,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育才造士做学问,更好服务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服务各族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体制。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方向、党管改革、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强化学院党的领导,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支部“六个规范化”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师生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的基本内容,突出政治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持学思践悟,着力在真学实做上下功夫,着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做到学做互进、知行合一,让群众看到决心诚意,感受到真正实效。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学生健康成长、干部人才干事创业创造好环境好气候。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树立忧患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完善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同级监督体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聚焦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抓早抓小,及时进行教育提醒。扎实推进纪委“三转”,提高监督执纪问责水平。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持之以恒反“**”、改作风。以最坚决态度、最有力措施抓好巡视**落实工作。建立巡察制度,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打造管理干部队伍;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提升教师素养;按照品德素质优良、业务素质精湛、服务意识崭新、心理素质良好的要求,打造后勤服务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坚定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培训、进课程、进教材,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广大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激励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严禁在校园内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严防“三股势力”抢滩登陆、争夺阵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健全人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共居共学共享,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引导师生笃行“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的校训,践行“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弘扬以“黄土地”“黄河”为表征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从资源配置、制度设计、政策导向上推动形成高效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科学精神、勤勉的学习风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好学校故事,传承红色校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盘棋”育人机制。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育人机制以及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协同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专业班级、重点学生制度。健全完善大学生学习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资助管理扶助、创新创业支持、就业服务助推等体系交融互通机制。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提升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加强教学、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严格课堂行为规范,做到“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不能“直面真实”而忽视引导,不能迎合学生而“语出惊人”,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严格教材使用审查制度,严格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选用。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到“四个相统一”,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传播者,科学精神的传承者、创新者,“五个认同”的践行者、引领者。加强党史国史社会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加强世情国情校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加强专题主题特色教育,深化中国梦内涵阐释和发展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励志修身科学教育,铸就真精神、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祖国发展的航程。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办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推进工作创新。推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示范性宣传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唱响网上好声音,守好网上新家园。推动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化学习青年习近平活动。推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完善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 加速释放动力活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形成科学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索分类管理制度,尝试能上能下、流动转岗退出机制。创新薪酬体系,探索协议工资制、项目薪酬制、团队薪酬制等多种分配方式,构建以岗位工资为主体,职级、绩效、奖励等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有利于学校人才聚集、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优势,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健全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进完善跨文化教育体系,科学稳妥实施“双语”教育。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学生学习途径方法,完善学分制与全过程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保证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有效。
深化学科建设机制改革,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以健全学科体系、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为重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全力打造一流学科群和学科梯队,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实施科研创新驱动发展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推进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关系、民族法制、民族教育等理论及实践研究。充分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提升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力。
深化资源管理模式和后勤服务体系改革,进一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实现有效利用。强化为中心工作服务的目标要求,以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保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构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严肃财经纪律,优化投入结构,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坚持服务大局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以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对接国家和甘肃省、民族地区发展战略,调整学科布局,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为核心任务,加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主动适应结构性需求为重点,打造科学合理、水准领先,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
加强参与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开展终身学习特点规律研究,努力构建参与全社会终身学习工作机制。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以**干部、统战干部、基层干部、非遗传承人群为主要对象,开展实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工作。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回归教育机会,帮助解决现代社会提出的新课题。积极开展教职员工终身教育,积极培育和开发在校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发展潜能。
加强产学研社会服务合作体系建设。构建以学校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组建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队伍,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着力科技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园建设步伐,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合作,构建以政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的多层次、宽领域、集群化社会服务合作体系。
加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努力做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体现者。搭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围绕民族地区实际问题和区域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推进学校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建设。
坚持依法治校 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努力构建统一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依据教育法和学校章程,与时俱进推进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学校治理制度体系。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受教育权,使其接受符合身心发展需求、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与专业发展权利,构建终身发展支持体系,确保与其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改善相适应。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断优化科学的依法治校权力架构。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程和决策程序。完善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制度。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学术性委员会组织,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坚持“放管服”相结合,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按照大部门体制加快机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执行效能。
进一步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保证师生员工、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保证师生的合理诉求、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体现。健全侵犯学生权益监督惩处机制,依法依规对侵害学生权益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建立校内纠纷、争议解决机制,依法妥善、便捷地处理各种纠纷。建立健全安全稳定事故问责机制,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全面加强法治教育。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主动用法作为依法治校的关键,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法治培训和中心组学习法律法规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学生通识教育,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全面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凝聚起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强大力量。
编辑:石小平 审核:高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