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是人们最为休闲的时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不同,其春节习俗也不相同。在甘肃境内的陇东地区、甘南藏区、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
武威是汉武帝开设的河西四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中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唐丝绸之路上最为繁华的城市。2000多年的岁月沉淀使武威各地的春节习俗不仅热闹,而且保留着大量农耕文化的印痕,处处能让人感受到昔日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迎接春天的打春牛
春节这一习俗最早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腊祭。那时,人们在腊月结束时要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先民们往往用朱砂涂脸,身上用鸟的羽毛装饰,又唱又跳,以此向上苍祷告,企盼来年有个好年景。久而久之,这种腊祭的习俗牢固地深入人们心中,并逐渐流传下来。
自古以来,农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或多或少地和农耕文化有关联。在武威的春节习俗中,有个“打春牛”的习俗就与农耕文化有关联。春为岁之首,在古代,人们把立春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开始,也就是春节的开始。因此,武威地区的人们要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一个隆重的打春仪式——打春牛。
每年的秋末冬初,人们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在冬至后选择一个吉日,按照天干的方位取土,然后塑成泥牛,谓之“春牛”。春牛的尺寸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一般来讲,春牛高4尺,象征着一年四季;身长3.6尺,象征着一年360日;尾1.2尺,象征着一天12个时辰。打春牛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农业祭祀仪式。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敲锣打鼓,各自组织队伍参加。活动开始前,人们先根据芒神春牛(芒神是民间传说中主管春天的神灵,他的样子像一个顽皮迎接春天的打春牛可爱的小牧童)上的显示来占卜一年收成的好坏,然后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祭祀芒神。祭祀结束春节这一习俗最早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腊祭。之后,人们就把芒神春牛迎到县衙,安置在大堂上。立春的时辰一到,县长便拿着竹鞭把春牛打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打春牛。
打春仪式结束后,庄户人们便把被打碎的春牛的碎土带回家,掺到其他的泥土中用来砌牲口槽,据说这样能保佑家中六畜兴旺。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和观念的改变,这种古老的习俗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威人一般把打春牛仪式和正月初一的出新。
过年离不开庆丰烩菜
在武威农村,人们过年除了吃饺子以外,还要炖上一大锅庆丰烩菜。每年的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紧张地筹备过年了,在忙忙碌碌中扫房、杀猪、蒸馍、做烩菜。武威地区过年的烩菜非常讲究。做烩菜之前,先要做青粉,制作青粉的原料要选祁连山内二阴地区生长的青豆(豌豆)或者小扁豆,经过筛选、清洗、浸泡等多道工序,然后磨成糊状,装入大缸中沉淀,等水、粉分离后,把粉装入纱布中滤干,就成了青粉。再将青粉充分溶解到水中,然后放入开水锅中,使之成为青粉块。最后,将切好的青粉块、丸子、炸好的土豆块、豆腐、白菜、木耳等烩入肉汤中即可。青粉烩菜是武威人过年招待客人的主菜。有客人来时,需给客人和自家人每人盛上一碗烩菜,再端上金黄的油果、雪白的大馒头,和来访的客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一般情况下,武威农村每家都要提前做好半缸烩菜,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家人以及来拜年的亲戚吃过正月十五。青粉烩菜谐音庆丰烩菜,有庆祝丰收、兴旺发财之意。同时,这种烩菜制作简便,营养丰富,老少咸宜,过年吃庆丰烩菜成了武威年俗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正月里打醋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醋坛这种传统的杀菌消毒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似乎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然而,在武威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春节打醋坛的古老习俗。打醋坛这种活动带着祈祷的意味,因此,主持者必须是一家之长,成年男子、妇女和小孩是不能担任打醋坛的任务的。
在打醋坛之前,人们要精心挑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约拳头大小,石质以面胆石(武威方言,为一种白色的石头)为佳,准备一个有把的炒勺,盛入醋、开水等。
打醋坛的时间是正月初八晚上,一般选择在晚饭之后,活动开始时,主持者先把炉火烧旺,把事先准备好的炒勺架到火上,一边等石头烧红,一边让炒勺里醋的气味在屋内飘散,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等石头烧到通红时,全家人集中在火炉边,然后把石头夹出来,轻轻放入炒勺中。此刻,通红的石头使醋水沸腾,蒸汽弥漫在整个屋内,浓烈的醋味在屋内飘荡。全家男女老少都要依次闻这种醋味,接着由主持者持炒勺转完家里所有的房间。屋外,五颜六色烟花的燃放,使得空气中有了一种浓浓的火药味,这两种气味混杂在一起,为人们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节日气息。
(转自《丝绸之路》2010年第3期)
编辑、制作:刘祎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