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亚欧两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伟大通道。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一大批城市在沿线兴起。它们就像一颗颗绚丽的明珠,在世界历史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其中有一座古城非常独特,这就是“沙漠明珠”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位于叙利亚沙漠的一片绿洲之中,向东距离幼发拉底河大约200公里。由于这里有比较丰富的泉水资源,所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公元前2000年代早期,亚述帝国统治下的巴尔米拉虽然只是个小村落,但已经成为“沙漠商道”上的一个停靠点。公元前6世纪,新兴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包括巴尔米拉在内的大片土地。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巴尔米拉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巴尔米拉从属于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12—前64年)。正是在塞琉古王国时期,巴尔米拉开始从村落向城市转变。公元前41年,罗马军队占领了巴尔米拉。这样,巴尔米拉就被并入了罗马帝国版图。
罗马帝国时期,巴尔米拉快速崛起,公元2世纪达到鼎盛,成为罗马帝国东部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整个城市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居民估计有15万—20万人。在水、粮食等资源非常有限的沙漠之中,能够建造起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巴尔米拉城中遍布各类建筑物,包括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公民会堂、神圣的庙宇、宽阔的露天剧院、舒适的公共浴堂、雅致的贵族私宅等。那些经历了将近两千年风雨沧桑的文物古迹,直到今天依然令人惊叹不已。
古代巴尔米拉是不同文明交汇的熔炉。除了土著居民阿拉米人外,城中还生活着大量的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等。阿拉米语和希腊语是通用的官方语言,一些出土文物上就刻着用这两种语言书写的铭文。有些文物上的铭文甚至刻着阿拉米文、希腊文和拉丁文三种文字。阿拉米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生息劳作,同时又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希腊罗马文化,以至于现代旅游者仍然可以随处见到希腊罗马风格的建筑及艺术作品。
沙漠中的巴尔米拉自然资源稀缺,它的兴盛是建立在发达的对外贸易之上的。从巴尔米拉出发的商道,向东穿过沙漠到达幼发拉底河上游之后,又分为陆、海两路。陆路跨过幼发拉底河,与横贯中亚内陆的丝绸之路直接对接。海路则乘船顺河而下,出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经海上航线到达印度西北岸。不过,对于巴尔米拉商人来说,海路要比陆路更加重要,他们主要通过海路与东方进行贸易,有的还环绕阿拉伯半岛驶入红海。从巴尔米拉向西的商道则直抵地中海地区。这样,以巴尔米拉为枢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从而将地中海地区与印度洋地区连接起来、将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贸易网络,品种繁多的异国商品源源不断地从东方输入到巴尔米拉,包括印度的棉织品、非洲的象牙、中亚的宝石等。这些商品经由巴尔米拉中转之后,又向西贩运到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地区所产的染料、玻璃制品等商品,则经过巴尔米拉而远销到东方各地。此外,经由巴尔米拉输往西方的重要商品还有丝绸。
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队就在巴尔米拉的一些家族墓地中发现过一些丝绸。根据历史记载,273年,巴尔米拉爆发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罗马军队不仅镇压了这次起义,而且还毁灭了包括这些家族墓地在内的城市主要建筑。因此,从这些家族墓地中出土的丝绸,其年代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由于许多丝绸的制作方法、花纹图案等都与中国丝绸相同,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应当是中国汉代的丝绸。但是,由于当时地中海地区、印度等地已经出现了利用野蚕丝进行纺织的技术,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巴尔米拉发现的丝绸并非来自中国。事实上,巴尔米拉确实出土过一些用野蚕丝织成的丝绸。近来,有学者在巴尔米拉出土的丝绸上找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铁证,从而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中国丝绸已经输入到巴尔米拉。这个铁证就是汉字。
在1938年发现的一块丝绸残片上,不仅有中国式样的动植物图案,而且还有几个残缺的汉字,其中的几个“明”字清晰可辨。在我国境内出土的汉代丝绸上,也有“长乐明光”“长寿明光”等文字。因此,巴尔米拉发现的这块丝绸残片上,原本也应有此类句子的,可惜已经缺失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初,叙利亚及西方国家对巴尔米拉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并且发现了大约100块丝绸残片,其中有的是纯粹的丝绸,有的则与羊毛混纺在一起。特别重要的是,在一块时代为公元1世纪的丝绸上,出现了“子”“孙”“寿”“年”等汉字。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些汉代丝绸,上面就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文字。巴尔米拉这块丝绸残片上的原文,应当与此相类似。因此,毫无疑问,巴尔米拉出土的带有汉字的丝绸,就是从中国输入的。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从中原地区出发的丝绸之路一直向西,直抵中亚、西亚。但巴尔米拉的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丝绸是从印度西北通过海路而运来的。一些巴尔米拉商人甚至亲自航海到了印度西北岸。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有这样的叙述:公元前122年,张骞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说,他在大夏(现在的阿富汗北部地区)见到过四川所产的邛竹杖、蜀布;大夏人告诉张骞,这些四川物产是大夏商人从印度贩运来的。根据司马迁的这一叙述,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不仅从印度到阿富汗的商道是畅通的,而且,从四川一带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也已经开辟出来了。因此,中国的丝绸有可能通过西南丝绸之路直接输往印度,也有可能先经河西走廊到达中亚,然后南下印度,甚至还有可能从中国南方沿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达印度。然后,这些中国丝绸又从印度西北沿海经由海上航线运入波斯湾,再由沙漠商道转运到巴尔米拉。这样,巴尔米拉的考古发现,迫使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具体线路。
巴尔米拉的兴盛时期,正是中国的东汉。220年,东汉王朝灭亡。273年,巴尔米拉也被罗马人毁灭了。此后,巴尔米拉一蹶不振,日益衰落,最后沦为废墟。进入20世纪之后,通过各国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巴尔米拉这颗被湮没的“沙漠明珠”才重放光彩。1980年,巴尔米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下半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占领了巴尔米拉,许多珍贵文物被毁。不知那些历经天灾人祸而幸存下来的汉代丝绸,能否安然逃过此劫?
转自《光明日报》2016年3月17日第13版
作者:龚缨晏,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