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之 | 师专往事杂忆

天水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何昌之 | 师专往事杂忆

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师专往事杂忆

文 | 何昌之

《回忆录》不限体例格式,我这里不妨自辟蹊径,轻松一点,让大家乐呵乐呵。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已经上学了,不会系鞋带,他奶奶给他系鞋带时说:“现在奶奶给你系,奶奶老了死了谁给你系?”小孩说:“不,奶奶不会老,不会死,我妈常说,奶奶“‘老不死’”。

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孙中山说:“不劳而获,是盗贼的行为”。

孙中山恰巧给孔子的“贼”字作了解释。

像我这们拿着高工资,不干活的人,非贼而何?

贼皮是剥不掉了,但为了减少一点贼气,我也不得不在这里劳动劳动,贡献一点东西。一方面供大家参考;一方面让大家开开笑口,增进健康。

天水师范学院

一、大戏前的开锣。1958年大跃进,教育不甘落后,天水一中成立了一个工学院,天水师范成立了一个师范学院,招了一班学生,1959年,天水师专正式成立,天水师范学院的一班学生并入天水师专,我便是跟这一班学生“陪嫁”过去的。

二、现在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曾想到高等学校招不到学生?1960年我去礼县招生,当时去礼县招生的有兰州的中等艺术学校等几所学校,大家都招不到学生,把教育局长逼得不敢露面。我回天水后报告学校,杨校长向地委奏了一本,地区领导批评了礼县教育局长,我第二次去礼县把资格降到初中毕业、有三年教学经验者,这才勉强招了十几个学生。

三、1959年各地区成立师专,各师专派人去兰州西北师院,由师院罗定五领头,编了一本中文教材,编那本教材的人,恐怕现在估计没有几个了。

四、大约是1963年左右,天水师专改为“天水教师进修学院”。我和几个老师去兰州买一些古书,可是到旧书店一看,没有啥书,只买了不多东西,包括两本“册府元龟”(龟壳古人用以卜吉凶,决定行止,这里的“龟”字应读作鉴,鉴,镜子也。就是说,这书能让你找到古书里的许多东西)。我以为学中文、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人,看看这本书有好处。

五、六十年代初,反正是文革前,我和陈前三老师曾去兰州大学请教师,兰大当时有位副校长叫做程子华,和陈老师是很好的朋友。于是便从兰大请来了孙其芳和寇立光二人。

以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恐怕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天水师范学院

为了使大家不枯燥,我还有两篇所谓的“作品”供大家一笑:

一、杨洪涛校长去世后,我曾送了他一副挽联。

每见绿柳红桃遍垄亩

难忘筚路蓝缕启山林

这是我对过去、现在师院的概括。的确,如今师院鸿儒云集,桃李满园,一派繁华景象。写校史就是让人记住昔日筚路蓝缕启山林的艰难景象。

二、还有我八十几岁时写的一篇“自画像”附在下面,这是一篇骈体文,骈四骊六,需要对仗排比押韵。这篇游戏之作,排比对仗似乎有一点,但韵脚却没押上,足可供大家一笑,而我认为比看我的相片更能看清我这个人,用东北话说,还贼像。

发白似雪,体重未达百磅;

骨瘦如柴,身高不满五尺。

烈火未熔,莫非丹炉百炼;

大风即倒,不堪老拳一击。

貌似文人,读书不求甚解;

业非骚客,为文顺乎自然。

贫贱未移,从不蝇营狗苟;

威武能屈,曾履鬼蜮牛棚。

头脑不热,处事知人容物;

思维偏冷,应变不惧无惊。

精神胜利,干戈化为玉帛;

幽默万岁,屠刀变作一笑。

年逾八旬,已悟形神依附;

青烟一缕,何须上下求索。

木棺未盖,自我先作定论;

躯壳成灰,后人无劳评说。

[作者简介]

何昌之,1918年生,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现苏州大学前身),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天水师范学院


策划:党委宣传部

来源:何昌之

编辑:聂宛萍

天水师范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天水师范学院-何昌之 | 师专往事杂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