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傅建芳: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天水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往事 | 傅建芳: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天水师范学院

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 记化学系高级实验师樊文礼

文 | 傅建芳

1989年8月23日,他刚刚整理完准备开学用的教育资料,就悄悄走了......噩耗传来,人们怎么也脱不开心头沉重的悲痛,大家为失去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而失声痛哭。

他就是原天水师专化学系的党支部副书记、高级实验师樊文礼。他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九年来,虽然历经坎坷,却对党忠心耿耿,在共和国教育事业的田园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凛凛正气和人民教师的高尚灵魂。

一 支 “红 蜡 烛”

天水师范学院

1949年年底,樊文礼老师在共和国成立的鞭炮声中,以优异成绩走出了西北师范大学的校门,在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他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始终如一地为人师表。同事们以“蜡烛”喻他,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一息既存,就要“燃烧”不已。五十年代,在一无设备、二无资料的情况下,他凭借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成功地研制出了“半导体材料硅的制备”。六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发明了“可拆式感受电动机教具”,配制出了“不饱和聚酯玻璃丝热压塑料”,设计制造出“土壤养分速测箱”等,为改进教学设备,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七十年代,在患偏头疼、心脏病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任课,并根据他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编制了《分析天平的结构与使用》教学片,受到了师生的广泛称赞。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曾被选为省人民代表,评为省劳动模范和全省高校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

天水师范学院

三十年来,樊文礼老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非常重视给学生做耐心细致艰苦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学生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动摇,樊老师就组织党员在学生中办党课学习小组,给学生上党课,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进行爱国爱党教育。有的学生理想淡漠,专业思想不稳固,樊老师就请校友和驻地赴滇参战的军人来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1988年,已退休的樊老师拒绝了外单位的高薪聘请,继续担任化学系党支部副书记。那段时间里,社会上许多人都轻视思想政治工作。有人对他说:“这年头,啥工作挣不了钱,你偏偏干这个。”樊老师回答说:“我不是为了钱,学校需要我,不拿聘金我也愿意干。”

1989年暑假,校园里一片寂静。樊老师想起那些被自由化毒害的学生,想起即将入校的新同学,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在他心头升花······那时,他的心脏病已到了晚期,不时感到胸口剧烈地疼痛。老伴多次催他上医院,他总是说:“老毛病了,没事”。实在疼的没办法,就服些止痛的药,贴点止痛膏。整整一个假期,为积累开学用的教育资料,不论酷暑怎样袭击,病魔疼痛怎样折磨,白天,他抓紧时间学习党报党刊上的文章,查找有用的资料;晚上,他注意收看中央台有关制止动乱的节目,并把它们转录下来,一个一个地整编成套,注上目录。就这样,三十多天的暑假他一天也没休息,编成了十盘录像带,整理了73篇学习文章,上面整齐的注着文章的标题和出处。谁曾想到,这竟成了他留给化学系党支部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樊老师的一生并没有广为人知,也不曾建树丰功伟绩。在学校,他平凡得像教室里的一根洁白的粉笔;在人群中,他普通得像所有从困苦年代走出来的老汉。然而,他宽厚亲切、光明磊落,把教育学生、热爱学生当成一生最为庄严神圣的事业。有一次,一个姓戚的学生出麻疹卧床不起,樊老师就请医生给他治疗,小戚不想吃学校灶上的饭,他就每天让老伴做些可口饭菜,一日三餐,按时送到小戚的床前;小戚熬药不方便,他就在家里熬好了,给他端来……一直服侍到小戚病愈。这件事感动了小戚的父母,他们托人给樊老师捎来几斤自家种的葵花籽,可樊老师怎么也不收,他说:“病好了,就对了。收下了,我会心里很不安。”有一次迎新生,晚上十一点多了,他还守候在旧校新生接待处不去休息。凌晨三点多,他终于迎来了一个新同学。当樊老师象慈父一样,接过这个新生手中的行李,嘘寒问暖,安排他住宿时,这个学生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一头“老黄牛”

天水师范学院

樊老师一生把党的教育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对学校永远抱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集体的利益,他什么都豁得出去,而他对自己却要求很严格。人们说他是一头革命的“老黄牛”。

1961年深秋,在共和国困难的日子里,樊老师不顾身体虚弱,参加了学校的支农小分队,毅然奔赴学校设在天水党川黄家坪的农场。当时,那里环境极为恶劣,雨雪霏霏,阴冷潮湿,且连一间安身之处也没有。为了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义务,他带领同志们盖草房、睡地铺、吃菜团,每天早出晚归,奋战了一百多天。秋末冬初的深山,地里的黄豆拔回来无法晒干净粒······樊老师心想,目前粮食很紧缺,不能把它白白浪费了。于是,他就带领大家把豆角从豆秆上摘下来,剥开豆荚,取出豆子,然后放在锅里一 一 炕干。就这样,大家辛辛苦苦地干了七八天,有的人把手指都磨破了,才炕干了一百多斤黄豆,同事们以为这下可有豆子吃了,但樊老师却用袋子装好,深情地对大家说:“咱在农场,有胡萝卜甜菜吃,可学校里有多少人还挨着饿呢,这些黄豆,咱留给他们吧!”

樊老师的一席话使大家深受感动。尽管当时山上伙食很差,但谁也没有再提黄豆的事,就把它全部留下来,背回了学校,分给每户人家。人们说这不是一些普通的豆子,是樊老师的一颗心啊!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什么都感到值得。有一次,他在化学系工作的大女儿考上了函大,想旁听一下本系课,他却对女儿说:“你不能白听学校的课,要缴费。”结果是樊老师按自费生规定的标准替她交足了学费。

天水师范学院

1985年,樊老师被检查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他对谁都没提起,就全力以赴投入了物化实验室的建设。他想学生少学一门课就是一个损失,再说连教学计划都完不成,能说培养的人才合格吗?想到这里就坐不住了,他专程到固原师专、庆阳师专学习取经,决定修建造价较低,使用方便的简易物化实验室。二月里,籍河里的冰雪还未消融,寒气仍在袭人。樊老师绘好了图,一刻也没有停息,就往口袋里塞了几盒救心丸,准备上兰州去购置建筑材料。老伴朱秀珍老师见他这些天脸色很不好,连忙说:“你歇几天去,还不成吗?”樊老师说:“开不了课,我能呆得住吗?”还能有谁比朱老师更理解、更懂得樊老师呢?她眼圈一红,松开了手,望着他提着包走了。

施工的日日夜夜里,为节约资金,他坚持少雇临时工,自己承担多种工作。白天,他顶着烈日焊接水槽,据钢管;晚上,他借着楼道的灯光,修改图纸,给角铁上打孔。那些天妻子病了,他托付给孩子,自己累倒了,爬起来再干。有时,手压伤了,他挂上绷带干;脚砸伤了,他垫个麻袋片跪着干;连孩子来叫他吃饭,还要让帮着干。

这一年,他以一个党员教师的真诚,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不计任何报酬,建成了一座132平方米的简易物化实验室,解决了多年因校舍困难而无法开设的物化实验课,把生命的余光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一支闪闪发光的“红蜡烛”,一头默默无闻的“老黄牛”,樊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那种无私无畏的自觉对人民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

(写于1989年10月天水师专)


天水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

傅建芳,1962年12月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历任天水师院团委书记、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职务,现为党委宣传部研究员。曾发表散文、论文60多篇,著有《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一书,获甘肃省政府、甘肃省高校社科三等奖。


策划:党委宣传部

来源:傅建芳

编辑:冯丽雯

天水师范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天水师范学院-往事 | 傅建芳: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