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周年
精神
精神,对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极其重要。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党,不可能成为伟大民族和伟大国家的合格领路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也不可能站到世界之巅。
1984年3月1日,来自万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夫妇从美国飞抵北京,是年老先生76岁,老太太70岁。3个多月后,他们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壮举。索尔兹伯里随后写下了38万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该书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当年陪同他们的我国外交部翻译人员说,“他们为重走长征路简直‘拼了老命’”。
几十年来,不仅有外国游客,也有国内知名人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重走长征路的行列。这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现象。究竟是什么魔力,让很多人耗费时日,徒步万里,沿着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再走一遭呢?
显然,那些重走长征路的人们,并不只是来欣赏沿路的优美风景,更多的,是为了经历或感受一种共鸣的渴求,寻找使人奋进的力量。正是这种内心的力量,时刻吸引着那些不畏艰难决心重走长征路的人们。长征精神,就是这样的力量的象征。简言之,就是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精神孕育于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80年前,一群拥有钢铁般信仰、矢志为国家奋斗的人们,沿着崎岖道路,跨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摆脱数十万大军围堵,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相互搀扶、相互激励,最终来到陕北,并继续投身于为民族前途计的革命洪流中。在这群勇敢的人中,既有5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多岁的红小鬼,还有柔弱和刚强集于一身的女战士。他们一路播下革命火种,向世人宣告了红军的神奇故事。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有“五老”之一美称的董必武在长征纪事里写道:“经历了千山万水,苦雨凄风,飞机轰炸过无数次,敌人抄袭过无数次,苗山彝岭的绝粮,草地雪山的露营,没有阻碍住我们。”
为了使伟大精神在红色记忆里永远留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于1936年8月5日下发通知让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军队中的指挥员、笔杆子响应号召纷纷动笔,留下一份份宝贵记忆。这些回忆录后来编辑成册,取名为《红军长征记》。从这些回忆录里,既能看到一路的苦难征程,也能看到红军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来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长征一定会胜利,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李一氓著《从金沙江到大渡河》中写了很多生活乐趣。比如他们在会理打土豪后,一边吃腊肉,一边看《桃花扇》。也有人回忆在遵义那几天,与学生开联欢会、举行篮球比赛,还偶尔下下馆子,解解馋。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钢铁意志,充分证明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充分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唯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神才称得上伟大。美国人类周刊编著的《人类1000年》里,仅有三件事涉及中国,其中就有对长征的记载:1934年,毛泽东带领10万名战士向北方进发。在12个月里,他们越过了18座山脉,越过了24条河流,把这次长达6000英里的艰难跋涉变成了有史以来最长的政治讲习班。索尔兹伯里也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长征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路前行的加油站,民族复兴的转折点。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强劲助推力。具有长久吸引力和巨大震撼力的长征精神,已被深深镌刻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
现在,我们已处于百年以来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上。我们深知,尽管目标实现就在前头,但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长征精神激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聂荣臻元帅亦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句老话,至今没有过时。
铭记,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缅怀;传承,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怀揣赤子之心,传承先辈们勇敢、坚毅、乐观、团结、向上的精神,意气风发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进行新的长征。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2日 09 版)
红二十五军入甘第一战——攻占两当城
1934 年 11 月,红二十五军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以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鄂豫皖苏区向陕甘苏区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1935 年 7月,红二十五军决定西进甘肃,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徐海东等军领导表达决心:“我们立即西征北上,迎接党中央,迎接一、四方面军,就是我们三千多人都牺牲,也要到党中央的身旁去! ”
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的第一个目标—两当城
红军长征途径两当路线及进攻示意图
两当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是由陕南进入甘肃的咽喉要道。
8月 3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和军部交通队一部化装潜入两当城内,配合先头部队攻占县城,歼敌百余人,迫使驻防两当的国民党于学忠部后撤90里。就在红军攻打两当县城之际,国民党徽县保安队闻讯增援,行至徽、两交界的老湾梁时,看见红二十五军的战旗在两当城上迎风飘扬,便中途撤回。红二十五军攻占两当后,张贴安民告示,书写标语,处决了一批国民党的贪官污吏。在军政委吴焕先带领下,部队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向当地群众宣传党和红军抗日救国的宗旨,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群众抢收庄稼,深受群众欢迎。
红25军政委吴焕先长征时在两当的留影
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长征时在两当留影
1935年8月初,吴焕先(左)与徐海东合影于 甘肃两当县城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部分领导同志与警卫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吴焕先、郭述申、徐海东、戴季英、赵凌波。
红
二十五军攻占两当的壮举,揭开了红军长征在甘肃的序幕,成为进入甘肃的第一支长征队伍,为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充当了先锋,为党中央确定长征落脚点提供了依据。
“长征在甘肃”之二——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是在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形势,及时地改变了战略方针,比较系统地揭露了张国焘错误路线,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旧址
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地区。此时,个人野心勃勃、权力欲望不断膨胀的张国焘自恃其枪多势重,漠视党的纪律,我行我素,拒不执行之前党中央拟定的北上抗日的行动命令,在毛泽东率领右路军抵达四川省西北部的巴西后,竟电令党中央和右路军随其南下,言辞强硬并以武力相要挟,扬言“要彻底对中央开展斗争”。毛泽东及时发觉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险恶用心,为使党中央摆脱危险,9月9日夜召开完巴西会议后,毛泽东当即决定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单独北上。
9月11日,部队行至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今达拉乡高吉村),次日,在此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红军今后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的战略方针》的报告,决定北上红军经过甘东北和陕北,以游击战争去打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以便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首先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休整部队,壮大红军,然后再以更大规模、更大力量进取陕甘广大地区。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严肃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号召红四方面军全体忠于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熹的错误作坚决斗争,以巩固党和红军。同时决定将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作出了相应的组织决定,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并成立“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
“长征在甘肃”之三——文庙小学颂长征
榜罗镇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以第一纵队杨得志、肖华团为先锋,于1935年9月29日挺进甘肃通渭县城。当时城内居民不满2000,国民党县长阎权领着仅有的6名警察和临时抽调的100多名壮丁,配以大刀长矛,守护在以黄土筑成的且已破旧的城垣上。当红军压境时,阎权自知不敌,率警察和一些壮丁弃城而逃,红军顺即占领了县城。这是红一方面军进入甘肃地界,同时也是经过雪山草地恶劣环境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红军进驻通渭县(油画)红军长征途经通渭路线图
9月30日傍晚,陕甘支队在县城南河滩举行了文艺联欢晚会暨大会餐。晚会由支队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高唱《国际歌》,叶剑英参谋长、杨尚昆副主任和第三纵队政委邓发相继讲话,主要讲述了北上抗日的意义、西北的形势分析以及通过西-兰大道时对骑兵作战的战术。面对这些辗转征战,历经颠沛后将要踏上开往陕北苏区最后征程的忠诚的士兵们,毛泽东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他讲话时诗兴大发,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就酝酿在心的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后来作者改“浪”为“水”)
七律·长征
长征乃人类历史上一部空前壮丽的史诗,《七律长征》是这一史诗的伟大赞歌。它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非凡气魄和浪漫情怀,鼓舞红军踏上了长征的最后里程,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壮举。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七律·长征》朗诵纪念碑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现貌
“长征在甘肃”之四——岷洮西固战役与成徽两康战役
1936年7月初,转战川西的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根据中央“宜出至甘肃南部而不宜向夏、洮地域”的指示,会师后的二、四方面军决定联袂北上。
7月上旬二、四方面军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北进,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为执行党中央“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县城”的指示,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实施了《岷(州)洮(州)西(固)二、四方面军战役计划》(简称岷洮西固(宕昌)战役)。8月9日,红四方面军夺取了天险腊子口。10日,陈昌浩亲率红五、九军兵临岷州城下,与国民党鲁大昌部展开了激烈的搏杀,双方伤亡都很惨重。鲁大昌部凭借着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红军虽然歼敌3000多人,但始终不能攻入城内。这期间,红四方面军其他部队绕过岷州城继续北进,19日攻下漳县,20日夺下岷州旧城,26日占领渭源,9月7日又攻克了通渭县城,形成了威胁兰州的态势。
敌机轰炸红军阵地时投下的炸弹
9月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哈达铺后,根据党中央“东出陕甘交界的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一带”的指示,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决定发动“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简称“成徽两康战役”),决定趁甘、陕敌人分兵据守,向东进军,袭击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和陕西省凤县、略阳,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以策应红四方面军实施岷洮西固战役。红二方面军分三路进击:以六军团为左路,挺进两当、凤县;二军团六师为右路,袭击康县、略阳;总指挥部及二军团四师、三十二军为中路,进攻成县、徽县。在短短十天时间里,红二方面军连克成县、康县、徽县、两当四座县城,控制了西和、礼县及天水、略阳等地的广大乡村,迅速打开了一个新的战略区域,形成了三大主力红军齐聚甘肃,互相呼应,互为犄角的有利局面。
红军途经陇南行军作战图
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岷洮西固战役”与红二方面军发动“成徽两康战役”,大大挫败了国民党军阻止红军北进的企图,使红军获得了休整的机会,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条件。
来源:公众号「天水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邓 楠
文字编辑:程 鹏
技术编辑:刘绍平
天水师范学院招生就业信息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