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史话 | 丁虎生:风华演春秋 意远唱经纶——记国立西北师院精彩的文艺活动

西北师大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西师史话 | 丁虎生:风华演春秋 意远唱经纶——记国立西北师院精彩的文艺活动

西北师大

1939年9月,以北平师范大学和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为基础组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在陕西城固县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筹设永久性校址,学校陆续前往兰州办学。西北师院在教学中坚持“德智并重,五育并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使得校园文艺活动引人注目。

西北师大

当时的院长李蒸先生认为:“学生之生活事项至为复杂,如何循循善诱使青年学生之思想纯洁、意志坚定、行为正当、知识丰富、身体强壮、精神健全、娱乐习惯高尚、艺术兴趣培养成功等等,均无不归入生活指导之内”。他要求学生必须明了“时间是生活组织的中心,一切行动,要尽量发挥时间的使用效能,提高时间对于人生和事业的价值,以促进整个生活的充实、发展与向上”。因此,西北师院尽最大努力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文艺项目,办理能够发扬全院精神及改进团体生活的各项文化活动,每年都要认真筹备组织迎新活动、周年纪念游艺会、欢送毕业同学会、新年同乐会等。另外还成立各种社团,聘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进行指导,如国剧社指导老师有殷祖英、陆懋德、张德馨、沈伯平、舒明斋、李德慈等;话剧社指导老师有袁敦礼、易价、叶鼎彝、焦菊隐、余赓虞等;国乐团由张德馨、朱芳春先生指导;合唱团由吴樾荫、李世权先生指导,另外,黎锦熙、胡国钰、庄肃襟等著名专家学者都在师院任教,并指导学生社团。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社团开展活动十分活跃,校园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西北师大

前段时间,我在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查到一张1943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41 周年游艺节目单》,其中包括附小学生的童声合唱、国乐团的国乐演奏、校友合唱团合唱、舞蹈、国剧(京剧)、秦剧、儿童剧等多种类型的表演;有《春江花月夜》、《连环扣》、《柳丝长》、《梅花三弄》、《虞舞熏风曲》等经典名曲;也有《保卫黄河》、《黄河颂》、《卢沟桥问答》、《买花词》、《打倒东洋兵》、《娃娃进行曲》等宣传抗战、表达爱国情怀的节目; 有《钓金龟》、《五花洞》、《坐宫盗铃》、《失街亭》等传统京剧;也有《大拜寿》、《辕门斩子》、《红梅扇》、《二度梅》等秦腔折子戏,还有《丁香山》、《蝴蝶姑娘》、《情伴》等舞蹈表演。表演人员有杨少松、徐英超夫妇、李荣滏、沈伯平、穆燮堂、高怀、杨长瑞、任震旭、江明贞、贺雪彦、王永福、秦国璋、赵国秀、李溪桥、佟碧明、佟碧符、李小妹等,阵容可观。

西北师大

著名体育教育家袁敦礼先生为当时西北师院学生文化体育活动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无人无事,无事无人”,即没有任何一位学生会因找不到自己心仪的社团活动而无事可做,也没有任何一个社团或文化体育活动会因没人参与而有事无人做。学校社团组织均由学生办理,学生自由参加,实行民主管理。如国剧社,设有“全体社员大会”,由社员大会选举组成理事会,下设总务部、剧务部、编导部、宣传部,机构健全。参加国剧社的学生多达300余人,是规模很大的社团,社团内部有编剧、导演、文书、会计、票务、交际、装置、布景、配音、灯光、化妆、服装、道具、设计、人事等24个不同的部门,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这个社团的各个具体部门和岗位都有发挥特长、锻炼能力的机会。在各个文艺类社团举办的活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话剧表演,另外,戏剧、音乐等活动在当时也备受欢迎。

西北师院迁移兰州后,学校聘请丁易、焦菊隐两位先生负责指导话剧社。

西北师大

丁易先生原名叶鼎彝,安徽桐城人,是著名的作家、学者,来西北师院任职前曾任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副教授,从30 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过渡》、中篇小说《雏莺》、出版有《丁易杂文》及《明代特务政治》、《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等论著。丁易先生1941年秋到1943年夏在西北师院国文系任教,在系主任黎锦熙先生主持下,他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散文选》等课程,在甘肃高校开创性地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药》、《明天》等作品,传播现代文化思想与文学观念,他对作品的分析结合当时生活现实, 生动、细致、深入,深受同学欢迎。在兰州期间,丁易先生伤时忧国,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活动。1943 年秋离兰赴蜀时,写下七律抒怀:“南北东西笑孔丘,枣花香里买归舟。牌楼今已看三易, 蜗角何期竟两秋!狂态自知难偶俗,豪情犹复哂封侯。书成廿卷千毫秃,纵使名山也白头。”

西北师大

焦菊隐先生生于天津,到西北师院任职前曾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北平中华戏剧曲艺学校校长, 1937年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研究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后来由历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是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据张定华先生回忆:“焦先生不但是大导演,也是大学问家。他不但谙熟中国古典戏曲,而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留学法国的论文也是专论中国戏曲的,而且他对西欧的戏剧理论、俄国的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的戏剧体系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方面功底很深。他还会英、法、俄文及拉丁文。”焦菊隐先生当时在西北师院英语系任教授,除了指导话剧团排演话剧外,他还开设戏剧课,对全校学生举办戏剧知识讲座。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语言诙谐幽默,每次讲座总能吸引很多学生来听,在他的指导下,西北师院学生们的话剧表演非常活跃,演出水准很高,多次在兰州市内售票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西北日报》、《甘肃民国日报》等都曾报道、称赞西北师院话剧社的演出。

西北师大

《西北日报》1944年3月报道:“连日来整个师院充满紧张热烈气象,男女同学筹备节目,极为忙碌。”当时筹备的节目众多,有体育表演、辩论会,史地系、劳作专修科及书画研究会合办的美术展览会,展品包括书画、影片、刺绣、邮票、纸币等。学生剧团公演名剧《沉渊》,并刊出《沉渊》演出专号,据《西北日报》报道,这出话剧“由学生剧团组织演出,演员阵容除张洁沈、管家骅、管立信、周健实等外,并添新由北平来之十位‘密斯’(女生)参加演出,排演纯熟。”除此之外,话剧团还曾排演过《原野》、《蜕变》、《桃花扇》、《朱门怨》、《北京人》、《雷雨》等名剧。话剧团纪律严明,人手齐备,拥有众多有天分且努力的演员,另外还有师院附中的学生加入。有次学校需要话剧社去青海做访问演出,话剧社的学生们知道后对此都很重视,所有社员每天自觉进行刻苦的排演训练,李景超同学这位团里的活跃分子,在这段时间也安静下来努力排演。1948年,话剧社曾去青海演出,之后又转赴陇东演出,他们用青年的勇气和热爱话剧的赤诚之心,用艺术感染国民,激发人民的凝聚力与实现解放的奋斗精神。四幕抗战悲剧《不夜天》被同学们演绎得激烈悲壮万分,这是描写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为了深爱的祖国而壮烈牺牲的话剧,缠绵动人、热烈紧张,附中的周淑静同学饰主角金小玉,演得年轻、活泼又真实;王忠诚同学饰演范永立,他舞台经验丰富、落落大方;许继武饰演黄秘书长,将深明官场、谈吐老练的黄秘书长刻画得丝丝入扣,动作表情掌握自如,更显真实。话剧团还请来兰州木刻家潘国彦先生设计指导舞台装置所用的门窗、柱檐等。不管是这场《不夜天》,还是其他的话剧,社员们都在很卖力地演绎,他们不求有怎样的名利,只是希望让观众都看到他们付出的汗水,让观众都认可他们的表演,每次演出结束,都会有长时间如雷的掌声伴随。

西北师大

国立西北师院学生剧社在表演方面十分活跃,演出的话剧《婚后》、《雷雨》,颇获师生赞赏。1947年《甘肃民国日报》报道西北师院演出话剧《雷雨》的盛况,“连日观众拥挤, 颇获一般人士好评”,被评价为“该团历史悠久,演员个个俱为老练沉着,有令人意想不到之精彩表演”。有师院老师参加的国剧社推陈出新,别具一格,活动进行得也是有声有色, 1943年的校庆活动上,英语系讲师张振先先生将京剧《坐宫》的一折移植成英语演出,新意十足,博得喝彩。1948年春节, 留校同学结伙过年,并举办晚会,弥补了留校学生不能和家人团聚的遗憾。除夕前一夜,学生剧社演出豫剧《听琴》、《祭塔》、《教子》等剧目,观众为之感动。留校生们虽然回不了家,但有着丰富的社团活动,内心并没有感到孤寂和冰冷。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学生们也不愿让自己的学业松弛,他们认真学习,以更加努力的姿态过着自己的师院生活。

西北师大

除豫剧外,历史剧也是师院学生们演出的一个重要剧种。1949年,西北师院全体师生举行47周年校庆,校庆仪式上进行了木刻、绘画、影片、文史史料、壁报等多种形式的展览,举行了校友和在校生之间的友谊球赛,晚上,学生剧社演出了历史剧《河伯娶妇》,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除了本校学生社团的精彩表演,师院更是邀请戏剧名伶为师院师生带来精彩表演。1948年,在师院欢送第七届毕业生的大会上,邀请到了西北戏校的名伶马最良、王慧玲,精演《花蝴蝶》、《法门寺》、《十道本》,博得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喝彩。

西北师院的音乐教育由来已久,积累了丰富经验,音乐表演成果斐然。西北师院迁兰后,多次在兰州举办音乐会,取得良好成绩。1943年, 在学校第一教室举行音乐会。据《甘肃民国日报》记载,音乐会会场布有红沙灯九擎、白蜡烛数枝,古色古香,很多知名人士也都前来欣赏。节目有张德馨先生之四合、朱春芳先生之《汉宫秋月》以及二人合奏的《梅花三弄》,朱春芳先生还在社教周音乐晚会上表演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和《汉宫秋月》,惟妙惟肖。1944年,国立西北师院在兰州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音乐演奏会,节目有师院合唱团的男声合唱、女声三重唱,另外还有朱春芳先生独奏的《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并有方永烝夫人之女高音独唱,任光地、张振声之男高音独唱,李慧恩、史德伦钢琴二重奏等,西北师院还邀请了兰州市音乐爱好者参加音乐会演奏,整个会场在优美音乐的包裹之下,产生着心灵的碰撞和升华。

西北师大

西北师大

万事开头难。国立西北师院迁到兰州、确定永久校址初期,全校师生面对重重困境、诸多问题,最终都被一一解决。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钻研,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创造欢乐,养成了“淳朴却不死寂、活泼却不嚣张”的校风。院长李蒸和袁敦礼、黎锦熙等先生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和组织指导,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课外活动,让校园氛围生气勃勃,直到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仍保留这种传统,艺术教育蒸蒸日上,校园文艺活动层出不穷,体现了西北师范大学“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

西北师大

作者简介:

丁虎生,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甘肃通渭人。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西北师大

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1期

责编:杨 婷

编辑:费 凡

西北师大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北师大-西师史话 | 丁虎生:风华演春秋 意远唱经纶——记国立西北师院精彩的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