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的餐桌上是满满的饭香,菜香,家香,还有一家人的温馨说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都开始在学校里吃午饭,上中自习,吃晚饭,上晚自习,家长似乎也习惯了不用准备饭菜、洗碗擦桌的轻松生活方式。
但是细细回想:家长与孩子们有多久没有感受餐桌上的亲情了呢?学校是否越来越不堪重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是时候找回缺失的餐桌亲情了。
餐桌上的亲情是饭菜的温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中学为例,学校每天的作息是这样的:早晨上学,大概在7:30左右开始早读,中午回家吃饭,傍晚放学后回家。
从21世纪开始,中学每天大概7:00之后开始早读,多数学校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便在学校吃中饭,傍晚放学回家。有些学校的学生甚至要在学校吃晚饭,上完晚自习后才能回家,到家的时候可能已是晚上10点左右了。
以前,到了中午11:30,学生都各自回家,父母也会匆忙赶到家。若父母在单位忙,家里也必定会有老人等待着。若老人不在,父母一定会留下字条,上面写着:饭菜在锅里,自己热热再吃。
如果父母在家,等待孩子的便会是一桌热热乎乎的午饭,一家人在餐桌上说说笑笑。父母时不时地问孩子学校里的情况,有的时候也会就某个问题“顺便”教育一下孩子。就算默默吃饭,彼此不作言语沟通,也不会感觉疏远,因为饭菜的温度在那里,家庭的亲情在那里,这种温度和亲情会氤氲着小小的屋子。
饭后,父母会迅速地抹桌子、洗碗筷、洗衣服。趁着阳光还很明媚,拿出被子晒一晒。有的父母也会张罗着让孩子过来帮忙做家务。这样一来,家长便在无形中引导孩子在家庭中承担一部分家务,承担一部分责任。父母操持家庭的那份辛劳也会映入孩子的眼帘,留在孩子的脑海中、记忆中。更重要的是,在温暖的阳光下,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变得暖暖的,有声有色。那种交流,是关于生活的交流,无关于学习。
所以在那个年代,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尤其是在感恩父母这个主题上,有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情感。
午饭后是孩子们的伙伴时间。家家户户出来的孩子,或在院子里玩耍:掷沙包、跳长绳、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到了上学时间,伙伴们相约一起去学校,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 美好温馨。
家庭餐桌时间为何逝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要求老师、学生在学校里吃饭。吃完饭,离下午第一堂课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学校便安排中自习,老师们不能休息,要轮流看班。看班很吃力,学生没事干就会吵闹。怎么办,那就布置课堂作业,于是学生开始埋头做作业,班级里也就太平了。可是有了作业,老师就要批改。教师埋头在作业堆里,负担也额外地增加了。
以前的作业叫家庭作业。自从学生在学校吃饭后,作业有了两个名字,一个叫课堂作业,一个叫家庭作业。学生和老师都跳入题海里,开始了题海训练。题海训练的结果向大家证明了自习的“良好效果”,增加学习时间的学习办法得到认可。虽然劳累,可是敬业的老师仍然愿意利用中自习讲题目或者辅导个别学生。
这就是剧场效应中第一个站起来看戏的人。当他站起来的时候,就挡住了后面坐着的人的视线,于是后面的人也选择站起来看戏,不站起来就看不到了。就这样,最终剧场里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同理,当一所学校规定学生在学校里吃饭,饭后上中自习来提高学习成绩。很快,这个“好办法”便会引起其他各校的效仿。为了使效果更好,有的学校甚至开始规定,晚饭也要留在学校里吃,因为在学校里完成“家庭作业”,有老师亲自盯着、教着,成绩怎么可能不好呢?
就连家长们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饭,自己可以省力了,不用像冲锋打战一样从单位里飞奔回家洗菜做饭,午饭马马虎虎将就一下。有些家长认为:要是孩子可以在学校吃晚饭、上晚自习,那就更好了呢,因为有老师代替自己监督孩子的学习,多省心呀。下晚自习的时候,家长只要去接一下孩子就好了。如果学校提供住宿,很多家长甚至让孩子寄宿在学校。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美好生活了。于是,很多孩子在两、三年级的时候就早早地寄宿在学校里了。家长们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但是,家长似乎没有意识到,在孩子18岁之前,他们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虽是告诫人们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但放在家庭中,又何尝不是在提醒孩子们要看到每一顿饭、每一件衣服都是父母辛苦劳动的果实。没有陪伴,没有家庭餐桌上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怎么去体会父母的含辛茹苦?当我们的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恩之情时,能怪他们吗?
现在,外卖的流行让原本可以一家人共进晚餐的美好局面也破灭了。孩子放学回家,父母都不在,外卖成为家长解决孩子晚餐的好帮手,久而久之,一家人一起做饭的的时间也变得更加稀缺。给孩子随便买点东西作为早餐,这样的情况也很多。毕竟上学的时间越来越早了,很多孩子早晨六点多就挤在公交车上了,家长哪里有时间早起去准备早餐呢?
今天,你们一起吃饭了么?
我时常想,家庭餐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换一个角度来看,家庭餐桌时间被占领了,后果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家庭的交流简化了,孩子的世界更单调了。
没有了一日三餐的餐桌交流,生活也变得单调起来,父母与孩子之间互不理解的情况越发凸显,鸿沟越来越大,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对话:
“作业做好了吗?”“还没有。”
“最近考试了吗?”“没考。”
“上课认真听,不懂就问。”“嗯。”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沉默。
每天回到家后,孩子的世界只剩下作业了。窗户外面的世界渐渐地远离他们。早晨六点多去学校,傍晚五点多甚至晚上10点多才回家。除了倒头睡,孩子们好像没有别的心情去欣赏:春天的草、夏天的树、秋天的霜、冬天的雪。
除了作业,陪伴孩子的就是手机、电脑和游戏了。就像孩子们在作文里写的那样,与父母有关的事,除了下雨送伞、生病送医院,就剩下父亲教学自行车了。亲情作文里不再流露出应有的温情与亲情,对于这一点,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语文老师吧。没有来自家庭亲情的滋养,孩子们写出的文字也是没有温度的。
因为没有一日三餐的陪伴,家长不了解孩子;
因为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家长渐渐变得没有责任心;
因为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学校变得越来越不堪重荷了……
都说习惯成自然,似乎病人送到医生那里就该被医好的,似乎学生送到学校就该归学校管的。这样的思维习惯一旦成了自然,真是让医生和学校有口难言了。
围桌而坐,家的概念深入人心,父母的责任不言而喻。有一个叮当作响的厨房,有一顿热乎乎的粗茶淡饭,在一个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有家有伙伴,生活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完整的才会是最美好的。
敢问,今天,“你们”一起吃饭了么?
时光的列车驶过,人们来来去去
既然相遇,就带走吧!
微信公众号:lgdxzb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兰州理工大学高招网官微
编辑:曹禹
排版:曹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