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学院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22名(含机关7人),其中正高21人,副高56名。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44人,具有博士学位58人,硕士学位46人,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分布科学,专业能力强的以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拥有一些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和声望的学术带头人,学院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3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甘肃省“333”、“555”科技人才2人,甘肃省杰出青年1人,先后有4人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
教师
简介
壹
俞树荣
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兰州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化工机械》、《流体机械》、《石油化工设备》、《石化技术与应用》、《管道技术与设备》、《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杂志编委,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压力容器分委会委员,国家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阀门驱动装置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阀门与管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特种设备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安全生产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多年从事化工过程机械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的《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失效分析和安全评价,化工设备防腐,阀门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1项、参加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六十多项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项目。获省部级奖多项。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主编、参编专著5部。
贰
李贵贤
1966年6月出生,甘肃岷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负责人,甘肃省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化工原理》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石化技术与应用》和《精细石油化工》编委会委员,《分子催化》特约审稿人。
1989年6月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化工专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12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催化工程方向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化工原理》,《煤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节能技术》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等化工热力学》,《催化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开发》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2000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骨干教师,2004年获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和三育人奖,2005年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党员称号,2008年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近年来共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科技专项“甲苯二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攻关”(科工计(2008)406号)和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异氰酸酯系列产品开发”项目(0801GKDD069)的资助的“新型板换式二硝基甲苯氢化反应器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年增加产值6.5亿元以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在化学工业出版社主编和出版专著或教材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2005年受邀赴新加坡参加Singapor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ference-4 (2005)会议并做报告,2006年受美国J. Mol.Catal.A: Chem杂志特约撰写并出版Review:“New progress of Keggin and Dawson-type polyoxometalates catalyze acid and oxidative reactions”。2010年11月在美国Houston University举行的“2nd US-China Workshop on Energy Optimization for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emical Industry”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主要研究领域:
催化反应过程与工艺、化工过程开发与优化、绿色化学工艺、超临界流体技术、化工新产品开发及产业规划等。
代表性论文:
1.New progress of Keggin and Wells–Dawson type polyoxometalates catalyze acid and oxidative reactions,J. Mol. Catal. A: Chem.,262 (2007):67-76.1/6.
2.Superhydrophobic 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 for separation and adsorption,Energy Environ. Sci., 2011, 4, 2062-2065.
3.Preparation of Graphite Oxide-Poly(acrylic acid) Superabsorbent Nanocomposite,J. Mater. Chem., 2012, 22, 4811-4817.
4.Wells–Dawson type molybdovanadophosphoric heteropolyacids catalyzed Prins cyclization of alkenes with paraformaldehyde under mild conditions—a facile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1,3-dioxane derivatives,J. Mol.Catal.A: Chem., 2004(218)147-152.1/5
5.Efficient and High-selective Cycloaddition of Epoxides with Carbonyl compound over Wells-Dawson type HeteropolyacidsJ.Mol.Catal.A: Chem., 2005.05.(236)72-76.
6.Efficient tert-butylation of Phenol using Wells-Dawson type Molybdovanadophosphoric Heteropolyacid H7P2Mo17VO62as catalyst,J.Chem. Research,2005. MARCH,173–176.
7.Mono-substituted Keggin-polyoxometalate complexes as effective and recyclable catalyst for the ox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hydrogen peroxide in biphasic system,Tetrahedron Letters, 2005,464(1), 7023-7027.3/6.
8.Selective epoxidation of cyclohexene to cyclohexene oxide catalyzed by Keggin-type heteropoly compounds using anhydrous urea–hydrogen peroxide as oxidizing reagent and acetonitrile as the solvent,J. Mol.Catal.A: Chem. 2004(218)161-170.3/7
9. Some New Features on Synthesis of Titanium Silicalite-1 ina Non- TPAOH Inorganic Reactant Synthetic System,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12: 131–141, 2005.3/6
10. A spectroscopic study on the 12-heteropolyacids of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H3PMo12nWnO40) combined with cetylpyridinium bromide in the epoxidation of cyclopentene.J. Mol.Catal.A: Chem. 230 (2005) 121–128,4/6.
著作:
1.《化工工艺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化工厂节能知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化工节能技术问答》,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专利:
1.一种回收TDI残渣中DEIP的方法,CN200910250474.0
2.一种二硝基甲苯氢化焦油中回收间位二氨基甲苯的方法,CN 200910250473.6
3.一种苯酚的制备方法,CN200910117567.6
4.用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的方法,CN200910117559.1
5.一种合成TDA抗焦油镍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CN 201110112888.4
6.一种新型多相搅拌反应器,201110112889.9
叁
杨保平
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1990年兰州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国涂料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涂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涂料》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会员。
多年从事高分子材料化学化工方面(涂料、油墨、黏合剂等高分子表面成膜材料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化工原理》、《精细化工工艺》等本科生课程及《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和《精细化工专论》等研究生课程,2006年获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
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汽车用高档丙烯酸粉末涂料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工序保护漆的研制”和“脱漆剂的研制”通过部级鉴定,主持完成“TBA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研制”、“有机硅改性环氧重防腐地坪涂料”、“酚醛改性环氧粉末防腐涂料”和“用于丝网印染的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等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2003年度获中国石化协会“化工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10年度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专利授权11项,参加撰写专著1部。
肆
崔锦峰
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64年5月生,甘肃静宁人。本科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专业。1986年至1987年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学习,2005年日本.立命馆大学学习大学运营管理。1986年至2000年在甘肃省轻工业学校、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0年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任兰州理工大学教授。2004年至2007年任兰州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综合实验中心主任,2007年至2009年任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兼任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氟硅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涂料》、《甘肃石油与化工》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
1、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2、精细高分子材料(油漆涂料、印刷油墨、粘合剂)
3、合成材料助剂
4、精细化学品5、新型化工建材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近五年,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其中核心以上3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参与或承担各类项目10多项,其中通过省级鉴定项目8项。
在研项目:
1、环保型柠檬酸增塑剂的研究与开发
2、绿色建材秸杆溴碳聚氨酯复合保温材料的研制
3、相变隐身材料的研究
4、相变节能材料的研究
5、溴碳阻燃涂料的研究
6、纳米无机/有机原位互穿网络杂化材料的研究
7、不饱和聚酯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的研究
8、长碳链柠檬酸酯对聚合物增塑机理研究
9、溴碳树脂钢结构防火涂料专利技术中试转化
10、醇酸丙烯酸接枝共聚技术及应用研究
伍
冯辉霞
教授(Professor Feng Huixia),女,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66年2月出生。1987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在日本秋田县立大学做访问研修。1987年至1995年在青海教育学院(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工作。1995年起在兰州理工大学工作,2004年起任应用化学系主任,2010年任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曾获甘肃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任《环境科学与技术》、《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杂志编委,兰州理工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多年从事大学基础化学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共主编、副主编2部专著,主编教材4部。3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级、校级奖,主持的1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二等奖。
在化学功能材料,绿色化学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第一作者14篇,第二作者及通讯作者8篇);申报专利18件,有6件专利获得授权(3件排名第一)。主持完成教育部“春晖计划”1项,甘肃省自然基金3项,企业资助6项,参研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项主持的项目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甘肃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参研3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参研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
化学功能材料,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无机矿物表面功能化修饰,绿色水处理技术开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1.绿色水处理剂聚环氧琥珀酸的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2008年度甘肃省技术发明三等奖(第一)
2.聚合物/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悬乳法制备及结构表征,2007年度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
3.微硅粉的提纯方法研究,2008年省级鉴定(第一)
4.工科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STS教育研究, 2009年度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
5.Study on the purification conditions of silica dust, 2010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 June 18-20, 2010.1-6, ( EI:20103613207733)
6.甘肃平凉钙基膨润土的有机改性与表征,矿物岩 石,2008.1.Vol.28(1):8-12, 1-5(EI:082411305759)
7.氨基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功能材料,2007.10.Vol.38(10):1731-1733,1-5,(EI: 074710936554)
8.一步法合成聚环氧琥珀酸的实验研究,现代化工,2006.10.(S2): 331-334, 1-4,(EI:070310362835)
教材与编著:
1.《无机及分析化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主编
2.《无机化学教程》(第二版),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9,主编
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8,主 编
4.《工程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9.10,主编
5.《生态化学与人类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主编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1.环氧琥珀酸钠及其聚合物的制备方法,ZL 200410073370 4., 2006.11.2,(第一)
2.一种固体发泡剂,ZL 200410073369 1,2007.11.14,(第一);
3.聚丙烯腈/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ZL 200510096315 1, 2008.2.6,(第一)
在研项目:
1.聚合物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持)
2.年产100吨微硅粉提纯技术开发研究,国家科技部(主持)
3.塑料模板的开发及研究,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主研)
陆
李超
教授(Professor Li chao),博士生导师。男,1958年3月生。1982年甘肃工业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动力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2007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任化机教研室主任,1999年至2002年任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教授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
气体压缩机械理论及应用。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QWR90-3.75III涡旋式空调压缩机”,1998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可控涡”法设计离心叶轮的应用研究.动力工程,2003
Wavelet domain power features of transient rub-impacting faults for a rotor-bearings system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s,2003年
离心通风机叶轮子午面型线的优化设计.化工机械,2004
Th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with Smaller Overturning Moment for Scroll Compressor International Compresso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t Purdue.2004
涡旋式空气压缩机润滑系统的研究.润滑与密封,2004
双端面机械密封在涡旋式天然气压缩机中的应用.流体机械,2005
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特性分析.制冷学报,2006
涡旋压缩机机构误差对密封间隙的影响分析.润滑与密封,2007
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动力特性分析.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
涡旋压缩机小曲拐防自转机构的动力特性.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
燃料电池用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研究.润滑与密封,2008
综合性能优化在板翅式换热器设计中的应用.化工机械,2009
高速透平膨胀机叶轮动力学模态的有限元分析.动力工程学报,2010
基于混合模型的转子临界转速计算.振动与冲击,2010
PEEK摩擦信号分形维数与表面形貌相关性的试验研究.中国机械工程, 2011
PEEK不同表面粗糙度与分形维数关系研究.润滑与密封,2011
表面粗糙度对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微间隙泄漏的影响,流体机械,2011
一种涡旋压缩机.ZL200510042925.3
嵌入式轮毂的涡旋压缩机.ZL01130748.X
在研项目:
无油润滑涡旋式压缩机的摩擦学与动力学耦合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
无油润滑涡旋式压缩机研究,横向课题。
透平膨胀机转子动力特性研究,横向课题。
汽车发动机增压器的理论特性研究,博士基金。
柒
陈叔平
1964年5月生,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咨询委员会委员,兰州510所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温容器工作组成员。1984年7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84.7—1990.10胜利油田电视大学任教,期间曾在华东石油学院进修1年;1990.10—1999.12在兰州真空设备厂从事技术工作,担任炼化技术科科长、公司董事等职务;1999.12调入兰州理工大学,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主任,主讲工程热力学、高等工程热力学、低温技术等课程。
长期从事低温贮运技术与设备、低温制冷机、LNG技术、真空检漏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开发了低温贮运设备系列产品,包括深冷贮罐、罐车、罐式集装箱及LNG球罐等。1998年与北京航天医学研究所合作,主持设计了用于训练宇航员的空间温湿度模拟试验舱,1999年与上海交大合作主持6m3艇用液氧试验贮罐的工程设计,取得了显著的国防效益。2003年主持设计贮箱漏率正压检测系统,用于卫星燃料贮箱总漏率检测。与兰州510所合作相继开发了卫星天线检漏系统、镍氢电池检漏系统等装置、空间冷屏蔽试验系统等装置,在空间技术研究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与张家港市富瑞锅炉容器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功国家863计划项目“移动式LNG撬装加气站研究开发”(2008AA11A132),与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联合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液化天然气(LNG)球形贮罐开发”(0801GKDA040)。201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6061)“空温式深冷翅片管汽化器结霜工况下动态传热特研究”。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奖励5项,申请专利8项,在化工学报、制冷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低温与超导、低温工程、煤气与热力等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捌
梁瑞
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68年2月生。1992年6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同年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4年6月硕士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现任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它特种设备等方面安全可靠性、结构完整性评价、失效和风险分析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1、Analysis of Toxicity Hazard Areas Associated with High-Sulfur Natural-Gas Pipelines Leakage.Proceedings of the 2010 Chinese Seminar on the Principles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USA Inc,2010.11
2、16MnR钢低温损伤力学性能研究,化工机械,2010.2
3、安全投入各要素分配方向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7
4、CNG气瓶泄漏爆炸后果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压力容器,2009.1.
5、天然气管道泄漏爆炸后果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 报, 2007.8
6、大型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研制,兰州石化公司,2008,鉴定、国际先 进
7、低温罐车应力分析,邯郸新兴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 2008.1
8、瓶式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设计开发、邯郸新兴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2007.4
在研项目:
1、RBI技术在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应用研究,甘肃省教育厅,负责,2008.
2、电站锅炉RBI技术应用研究,甘肃省特种设备协会,负责,2010.
3、参与若干
玖
李安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和2006年分别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米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10年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兰州理工大学,任副教授,2011年10月任研究员。目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基于合成和高分子的吸附材料、储氢材料、超疏水材料及其它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作为科研骨干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军工项目以及兰州市“种子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目前已申请专利10件(已授权1件),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ChemSusChem.》、《J.Mater.Chem.》等在内的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SCI引用近900次。
1.Hanxue Sun,An Li*, Zhaoqi Zhu, Weidong Liang, Xinhong Zhao, Peiqing La, Weiqiao Deng, Superhydrophobic activated carbon-coated sponges for separation and absorption,ChemSusChem, 2013, 6, 1057-1062.(IF=7.475)
2.Hanxue Sun,An Li*, Xiaojuan Qin, Zhaoqi Zhu, Weidong Liang, Jin An, Peiqing La, Weiqiao Deng, Three-dimensional superwetting mesh film based on graphene assembly for liquid transportation and selective absorption,ChemSusChem, 2013, 6, 2377-2381.(IF=7,475)
3.Zhao-Qi Zhu, Han-Xue Sun, Xiao-Juan Qin, Lei Jiang, Chun-Juan Pei, Li Wang, Shu-Hao Wen, Pei-Qing La,An Li*,Wei-Qiao Deng, Preparation of poly(acrylic acid)-graphite oxide superabsorbent nanocomposit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 4811-4817.(IF=6.1)
4. An Li*,Han-Xue Sun,Da-Zhi Tan,Wen-Jie Fan,Shu-Hao Wen,Xiao-Juan Qing,Gui-Xian Li, Shi-You Li,Wei-Qiao Deng, Superhydrophobic 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 for separation and adsorp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 4, 2062-2065.(IF=11.653)
5.An Li, Ruifeng Lu, Yi Wang, Xin Wang, Ke-Li Han, Wei-Qiao Deng, Li-doped microporous conjugated polymer for reversible hydrogen storag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0, 49, 3330-3333 (Hot paper).(IF=13.734)
拾
李世友
教授( ProfessorShiyou Li),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男,1980年8月生。2003年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本科毕业。2008年毕业于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于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
化工新型能源材料技术;化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电化学。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自2011至今,在J.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 Acta、Russ. J. Electrochem.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7件。
部分文章目录如下:
1.Li S Y,Zhao W, Cui X L, Zhao Y Y, Li B C, Zhang H M, Li Y L, Li G X, Ye X S, Luo Y C, An improved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lithium difluoro(oxalato)borate and effects of sulfolane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Electrochim. Acta, Vol. 91, Pgs. 282-292, 2013
2.Li S Y, Li B C, Xu X L, Shi X M, Zhao Y Y, Mao L P, Cui X 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wo kinds of electrolytes based on lithium bis(oxalate)borate and sulfolane for advanced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Power Sources, Vol. 209, Pgs. 295-300, 2012
3.Li S Y, Xu X L, Shi X M, Li B C, Zhao Y Y, Zhang H M, Li Y L, Zhao W, Cui X L, Mao L P,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ilm on carbon electrode of lithium-ion battery based on lithium difluoro(oxalate)borate and sulfolane, J. Power Sources, Vol. 217, Pgs. 503-508, 2012
4.Li S Y, Zhao Y Y, Shi X M, Li B C, Xu X L, Zhao W, Cui X L, Effect of sulfolane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bis(oxalato)borate-based electrolytes for advanced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chim. Acta, Vol. 65, Pgs. 221-227, 2012
5.Li S Y, Cui X L, Xu X L, Shi X M, Li G X,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wo kinds of ternary electrolyte mixtures with lithium bis(oxalate)borate, Russ. J. Electrochem., Vol. 48, Iss. 5, Pgs. 518-524, 2012
6.Mao L P, Li B C, Cui X L, Zhao Y Y, Xu X X, Shi X M,Li S Y, Li F Q,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electrolytes based upon lithium bis(oxalate)borate and sulfolane/alkyl sulfite mixtures for high temperature lithium-ion batteries,Electrochim. Acta, Vol. 79, Pgs. 197-201, 2012
7. Fan J, Deng X C,Li S Y,Li G X, Mao Z H, 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of carbon-coated Li3V2(PO4)3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Russ. J. Electrochem., Vol. 47, Iss. 12, Pgs. 1399-1403, 2011
在研项目:
主持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项(No. SB05200903);主持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项(No. Q201105);主持企业技术开发课题2项。另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No.20961004);主持完成企业技术开发课题1项;作为技术主持,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No. 110RJYA056);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及企业技术开发课题多项。
拾壹
梁卫东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 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ofBath)做访问学者研究。主讲《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相变储热材料、精细化工中间体合成。
近三年代表性科研论文:
1.WeidongLiang,GuodongZhang,HanxueSun,etal.Graphene-nickel/n-carboxylic acidscompositesasform-stablephasechangematerialsforthermalenergystorage.SolarEnergyMaterialsandSolarCells,2015,132,425-430.
2.WeidongLiang,ShuoZhang,HaifengLi,etal.Oxidativedesulfurizationofsimulatedgasolinecatalyzedbyaceticacid-basedionicliquidsatroomtemperature.FuelProcessingTechnology,2013,109,27-31.
3.WeidongLiang,YeLiu,HanxueSun,etal.Robustandall-inorganicabsorbentbasedonnaturalclaynanocrystalswithtunablesurfacewettabilityforseparationandselectiveabsorption.RSCAdvances,2014,4(24),12590-12595.
4.WeidongLiang,GuodongZhang,HanxueSun,etal.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s/n-carboxylicacidscompositesasform-stablephasechangematerialsforthermalenergystorage.RSCAdvances,2013,3(39),18022-18027.
5.WeidongLiang,PinsongChen,HanxueSun,etal.Innovativespongyattapulgiteloadedwithn-carboxylicacidsascompositephasechangematerialsforthermalenergystorage.RSCAdvances,2014,4(73),38535-38541.
6.WeidongLiang,YeLiu,XiaojuanHe,etal.Studyonferrite-attapulgitecompositematerialascatalystandadsorbentforchemicalwastewatertreatment.DesalinationandWaterTreatment.DOI:10.1080/19443994.2013.873993.
7.梁卫东,刘野,张国栋,等.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凹凸棒土多孔亲油材料的制备.非金属矿,2013,36(5),57-59.
8.梁卫东,李海风,张硕,等.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精细化工,2012,29(1),1-5.
9.梁卫东,贺晓娟,李海风,等.氯化钙改性凹凸棒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11),63-68.
10.孟昭燃,刘野,潘舰,王睿,梁卫东*.杂草算法在纳米PANI-ZnO/α-Fe2O3复合材料处理模拟印染污水中的应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4(24),687-690.
主持科研项目:
1、凹凸棒三维网络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62019),2013.01-2016.12.
2、凹凸棒基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含油/有机污染物废水的选择性分离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462021),2015.01-2018.12
拾贰
陈吉祥
博士,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0月生,(E-mail:betcen@163.com)。198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199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化工程系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酶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199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工作,1999-2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工作。2000年-2002年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做博士后研究。2002-2011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2011年5月起在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工作。中国微生物学会终生会员,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科技项目、山东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MC Microbiology、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海洋与湖沼等国内外多家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参与编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25篇(第一及通讯作者14篇);申报专利4件,有1件专利获得授权。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专题等项目3项,参加“十一五”863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等3项。已主持和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中英达尔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科研基金等10多项。获得的奖励有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第1位,第2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1项(第3位)山东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5位)。
研究领域:
1.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生态:主要进行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微生物与自然环境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意义。
2.微生物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微生物及动物来源的酶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表达及应用。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
3.石油污染物及有毒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及机理:主要进行石油污染物及有毒有机物降解的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应用研究,污染水环境的微生物处理及生物修复研究。
4.水产养殖环境及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及食品安全评价: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病原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利用体内外突变技术研究病原菌的毒力基因功能,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和DNA疫苗。食品致病微生物多样性,食源性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快速检测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一、获奖科技成果
1.海水鱼类主要致病弧菌病原学及发生机制,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2008,第1位
2.哈维氏弧菌溶血素的发现与致病机理,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010,第2位。
3.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多元统计分析及细菌鉴定系统的开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2009,第3位
4.大菱鲆疾病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推广,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第5位。
二、代表性论文(带*为通讯作者)
1. Liu Rui, Chen Jixiang*, Li Kesheng, Zhang Xiaohua.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as a DNA vaccine candidate of a virulence-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from a pathogen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1), doi:10.1016/j.fsi. 2011.04.005
2. Ma Li, Chen jixiang*, Liu Rui, Zhang Xiao-Hua, Jiang Ying-an.Mutation of rpoS gene decreased resist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synthesis of extracellular products and virulence of Vibrio anguillanum.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09,70;286-292(SCI,3.039)
3.Yang Hui,Chen jixiang*, Yang Guanpin, Zhang Xiao-Hua.Protection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against Vibrio anguillarum with a DNA vaccine containing the mutated zinc-metalloprotease gene. 2009, 27; 2150–2155(SCI,3.377)
4. Zhong Linhong,Chen jixiang*, Zhang Xiao-hua, Jiang Yingan. Entery of Vibrio cincinnatiensis into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and its resuscitation.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9, 48;247-252(SCI,1.623)
5.Sun Fengrong,Chen jixiang*, Zhong Linhong, Zhang Xiao-hua, Wang Rong, Guo Qianru & Dong Yi. Characterizationandvirulenceretentionof viablebut nonculturable Vibrio harveyi, FEMS Microbiol Ecol,2008,64: 37–44(SCI,3.039)
6. Du Meng,Chen jixiang*, Zhang Xiaohua et al. Retention of Virulence in a Viable-but- Nonculturable Edwardsiella tarda Isolate,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7, 73 (4), 1349-54.(SCI,4.004)
7.Yang Hui,Chen jixiang*, Yang Guanpin, Zhang Xiao-Huaet al. M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Zinc Metalloprotease EmpA of Vibrio anguillarum.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07, 267(1):56-63。(SCI,2.274)
8. Du Meng,Chen jixiang*, Zhang Xiaohu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suscitation of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ibrio alginolyticus 283,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007.188:283-288(SCI,1.838)
9.Yang Hui,Chen jixiang*, Yang Guanpin, Zhang Xiao-Hua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the Zinc Metalloprotease EmpA of Vibrio anguillarum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Current Microbiology.2007,54,244-248(SCI,1.167)
10. Luan Xiaoyan,Chen jixiang*, Liu Yu, Li Yun, Jia Juntao, Liu Rui, Zhang Xiao-Hua.Rapi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 by MPN-PCR,Curr Microbiol, 2008,57:218-221(SCI,1.167)
11. Luan Xiaoyan,Chen jixiang*, Zhang Xiao-Hua, Li Yun and Hu Guobin. Express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etalloprotease from a Vibrio parahaemolyticusisolate.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07,53(10):1168-73.(SCI,1.286)
12. Luan Xiaoyan,Chen jixiang*, Zhang Xiao-Hua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imers for rapid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7, 44,242-247.(SCI,1.623)
13. Li Aijuan,Chen jixiang*, Zhu Weiming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gallic acid from the flowers ofRosachinensis Jacq.against pathogenic vibrios. Aquaculture Research, 2007, 38,1110-1112(SCI,1.067)
14.Wang Qing, Chen Jixiang*, Liu Rui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U from a pathogenic Vibrio harveyi isolate as vaccine candidate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11.on line
在研项目:
1、哈维氏弧菌进入非可培养状态过程相关基因及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275),主持人
2、利用体外突变技术研究海洋病原弧菌毒力基因功能及多价DNA疫苗,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09Z 416),主持人
3、迟钝爱德华氏菌毒力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参加
4、弧菌毒力因子对鱼类细胞保护和细胞调亡的作用研究,国家基金委与香港科技局联合项目,参加
5.渤海中南部底栖生物生产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拾叁
徐惠
教授(Professor Xu Hui ),博士生导师。女,1966年5月生。1986年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赴法国保罗-萨巴斯蒂艾大学(Universite Paul-Sabatier)做访问学者一年。先后担任化学教研室主任、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等职务。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
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曾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科研和教学课题,其中国家自然基金两项,省部级项目三项,五项科研课题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环境杯”科技进步奖两项,获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要完成的科研项目有:“能源结构改变对兰州大气环境影响研究”,“超微碳酸钙的改性和应用研究”,“CNTs纳米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纳米氧化铈复合聚苯胺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高压静电滤槽复合型卧式除尘器配套脱硫工艺实验”,“印刷电路板废水处理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教学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两项,主编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担任省级精品课程“工科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目前已发表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80多篇,其中SCI及EI检索论文18篇,技术发明专利授权2项。
主要代表性论文:
1.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us Hydroxyapatite via Hydrothermal Method. Synthesis and Reactivity in Inorganic, Metal-Organic, and Nano-Metal
Chemistry,2011,41(1):31- 35(SCI)
2.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CuO nanorods.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 2011, 9 (SCI)
3.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ibular PANI/ nano-CeO2composit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 14(2): 173 (EI)
4. Poly(methylmethacrylate)-grafted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via radical polymeriz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8,40(1):27-32 (SCI)
5. The radical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of MMA onto nano-TiO2 surface. Polymeric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2,24,27-30, (EI)
6.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electroless Ni-P-nanometer diamond composite coating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5, 191, 161-165(SCI)
7. The fabrication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electroless Ni-P-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coating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5, 40, 1001-1009(SCI)
8.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ordered zirconia nanowire arrays by sol-gel template method,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4,8(SCI)
在研项目:
1、表面印迹聚苯胺/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识别行为研究,国家自然基金(51062011)
2、稀土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0804WCGA125)
3、金属氧化物/PANI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拾肆
史高峰
教授(Professor Gaofeng SHI),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987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业分析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在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化工系、分析测试中心工作。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与分析、合成、修饰及药物设计;天然药物抗氧化、抗自由基机理及药理研究和药效筛选;中草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开发;天然有机与精细绿色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细胞固化及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化工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承担生物化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篇。已完成科研项目19项,申请专利2项,经甘肃省科技厅科研成果鉴定6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并完成国家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含碘凹凸棒植物果实品质改良剂的研究开发(2004DFB00200)”,国家科技部“马铃薯淀粉乳制备L-(+)-乳酸关键技术的中试项目研究(04EFN216200295)”,国家教育部“西北天然药物印度獐牙菜生物活性成份分离及药理研究(Z2004-1-62015)”,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富碘凹凸棒粘土提取生物有机碘及应用的研究(Z2004-1-62012)”,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2GS057-A52-001-01)”兰州市科技局“低毒大麻抑菌剂的提取分离的关键技术研究(06-2-90)”等6项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固定化催化生产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中试生产装置的研究”,“岷山红三叶草生物有效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中试工艺的研究”,“牛血联产生化产品凝血酶、血红素、SOD生产技术的研究”,“植物油中共轭亚油酸及亚麻酸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烟草中茄尼醇及烟碱提取中试工艺的研究”等16项课题及项目的研究。
在研项目:
目前主要承担纵向国家科技部项目“年产100吨岷山红三叶异黄酮生产线建设技术服务(2009GJG10013)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色谱连用技术的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生长过程代谢组学研究30960037”项目1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微波提取甘草酸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建设年产100吨岷山红三叶异黄酮生产线”等9项科研工作。
拾伍
丁雪兴
教授(Professor xuexing ding),博士生导师。男,1964年1月生。1989年7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2000年12月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机专业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1年1月-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任教,2009年7月评聘为教授。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
流体动密封。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机械密封热动力学行为的研究”、“螺旋槽干气密封润滑气膜特性参数优化研究”、“干气密封螺旋槽润滑气膜的稳、动态特性研究”;横向科研项目5项:“焊接金属波纹管机械密封优化设计系统”、“催化剂厂风机冷却水处理及密封改造”、“反应釜用焊接金属波纹管机械密封的改造”、“干气密封螺旋槽形参数优化设计系统”、“各向异性材料新型膜片联轴器的设计及研制”;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专利1项:“一种轻烃泵用机械密封和干气密封的轴端密封组合结构”。已在《应用力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润滑与密封》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
代表性论文:
1.螺旋槽干气密封微尺度流动场的近似计算及其参数优化.应用力学学报,2007. 24(3)
2.螺旋槽干气密封槽形参数的协调优化.力学与实践,2007. 29(3)
3.螺旋槽干气密封润滑气膜角向涡动的稳定性分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 35(2)
4.机械密封混合摩擦微极流场数值模拟.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8. 21(2)
5.基于CFD的螺旋槽干气密封端面流场流态分析.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0(4)
6.螺旋槽干气密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10(9)
在研项目:
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螺旋槽干气密封非线性动力学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干气密封非线性动力稳定性分析及其响应优化”;主持浙江省科研攻关项目“螺旋槽干气密封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与产品开发”和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等项目。
拾陆
王 毅
教授(Professor Wang Yi),博士生导师,男,197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2001年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4年于兰州理工大学分别获材料学和先进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第八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任甘肃省“应用化学主干课程创新教学团队”负责人,甘肃省化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Energy Convers Manage、Chem Eng J和功能材料杂志审稿人。目前为应用化学系系主任。
承担《无机及分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和《材料分析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教材3部,先后获得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优秀班主任、“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三育人”奖以及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讲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主编的《工程化学》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二等奖,完成的2项教研成果分别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教育厅级奖。从事储热材料及技术、精细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2项,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甘肃省科技进步等省部级奖励4项。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
储热材料与技术、精细化工
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论文:
1. Yi. Wang, Hui. Ji, Huan Shi, Ting Zhang, TianDong Xia,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earic acid/polyaniline composite wit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s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5,98:322-330
2. Yi Wang, Hui Ji, Ting Zhang, Huan Shi, Deyi Zhang, Huixia Feng, Effect of Fabrication Methodology on Morphology,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Energy Storage of a Stearic Acid/Doped-Polyaniline Phase-Change Material, Energy Technology, 2015,3(7):734-742
3. Yi Wang, Yu Zhang, Weihua Yang, Hhui Ji, Selection of Low-Temperature Phase-Change Material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Based on the VIKOR Method, Energy Technology, 2015,3(1):84-89
4. Yi Wang, YaningWei, Pengran Guo, Jiachuan Pan, QihangWu, Ning Liu, Distribution var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maricultural sediments and their enrichment, ecological risk and possible source—A case study from Zhelin bay in Southern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6,113: 240–246
5. Wang Yi, Zhang, Yu, Xia TianDong, Effects of fabricated technology 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stearic–eicosanoic acid/polymethylmethacrylate nanocapsules,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2014, 20:481–490
6. Wang Yi, Xia Tian Dong, Zheng Han, Stearic acid/silica fume composite as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Energy and Buildings,2011, 43(9):2365-2370
7. Wang Yi, Xia Tian Dong, Feng Hui Xia,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s of microencapsulated paraffin composites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 shell based on ultraviolet irradiation-initiated,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2, 135:181-187
8. 稀土金属冶炼过程废气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9. 绿色水处理剂聚环氧琥珀酸的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009
10. 工科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STS教育研究,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
在研项目:
1. 限域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复合相变材料热物理性能的构效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微/纳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节能特性研究,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3. 储热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兰
州
理
工
编辑:王通
公众号ID
lgdx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