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
今天是7月23日,再走长征路的第三天,“长征路上话初心”实践小分队从瑞金出发,攀过长征第一山,跨过长征第一渡。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说过:“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再走长征路,就是追根溯源,从伟大的革命先辈身上汲取力量。
“长征路上话初心”第三天精彩荟萃
★ 初识于都 ★
于都县是赣州市下辖县,地处江西省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县政府驻贡江镇,县城距赣州市65千米,北距省会南昌市422千米。
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
今天的行程横跨湘赣两省,从瑞金出发,途经于都,最后抵达湖南道县,车程近六百公里。虽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赶路,但师生们还是抓紧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当中。
★ 现场研学 ★
01
攀过长征第一山
(云石山入口)
今天的第一站是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被称为“长征第一山”的云石山。山中的云山古寺曾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在云山古寺旁,我们见到了当年见证张闻天同志与毛泽东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的参天大树和为纪念两位伟人修建的塑像。
在云石山,我们还恰好遇上福建三明学院“重走长征路”模范党支部的师生们。君子所见略同,两校师生就如何走好长征路、开展红色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02
跨过长征第一渡
驱车八十多公里,我们来到了红军万里长征第一渡——于都河。在河边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内,我们看到了当年见证红军渡河的于都渡口,瞻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从于都出发”雕塑等,并在这里高呼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
★ 特色活动 ★
01
现场思政课
于都河畔,伴着滚滚流去的江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尚旗教授向师生们讲述了我校首任校长罗明与妻子谢小梅为题材的《两个人的长征》微党课的第二部分,关于为了信仰、为了革命、为了长征托送孩子的故事。
02
第一节车厢党课
在漫长的行车旅途中,今天开展了车厢党课的讲授,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师生们正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法、新形式。
今天的第一节车厢党课是实践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学校党委组织部黄昂部长讲述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瑞金中央苏区的关系》,他讲解了从井冈山会师到中央苏区建立的过程。
03
红歌快闪活动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围着圆形的红军长征路线图,《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再次响彻于都上空,红色主旋律在这块革命热土上飘扬,共学共唱,共思共鸣,用我们的方式,唱响新时代的新风采。
04
“我与代表话初心”
今天,“我与代表话初心”活动的发言代表是黄昂同志。
“今天我们来到了于都,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说过:“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再走长征路,就是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从伟大的革命先辈身上汲取力量,从一个个红色故事中,感悟初心、坚定恒心,完成好高校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 知识点 ★
01
长征第一山
云石山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又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被人们称之为“长征第一山”。
1934年7月,正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安全起见,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都迁移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并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云山古寺建于清嘉庆年间,当年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贺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员。
毛泽东在云石山居住期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领导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在战斗中非常被动,损失惨重,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当时彭德怀用湖南话怒骂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痛”。毛泽东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向中央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和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深明大义的毛泽东,仍然以革命事业为重,日夜操劳,还前往于都、会昌等地作调查研究并指导工作。
在云山古寺中,张闻天同志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两位主席经常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从相交到相知,张闻天思想转变很大,他看到了革命战争受挫的根源,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关键的作用。
02
长征第一渡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10个渡口。10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
解放后,于都人民自强不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先后在当年红军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桥、寒信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等8座大桥,使两岸百万于都人民结束了摆渡的历史。其中位于县城的三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和“渡江大桥”。
★ 红色故事汇 ★
01
一个秘密:30万于都人共同保守
1934年10月8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军主力部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抵达了于都县城,8.6万人的中央红军部队,在这里集结休整,并且还要不动声色地进行秘密转移,这对于当时拥有34万人口的小县城来说,压力非同小可。
根据红军回忆录,红军渡河是在10月份,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平均水深为1到3米。所以,红军从于都的8个渡口出发时,有5个渡口是搭设浮桥。根据最新的研究,红军渡河的意图,其实也为敌人所知晓。他们料定红军会从西南方向突围,于是在沿途布下了重重封锁线。为了监控红军的动向,敌人的飞机也时常在于都上空盘旋。
为使渡河行动不被敌军发现,所有行动只能在夜间秘密进行。从1934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在4天的时间里,红军每天下午5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为了不留痕迹,红军夜间渡河时,每个连队只配发4个火把,早上还要把河滩上的脚印清除掉。
在34万于都人民的紧密配合下,8.6万人的中央红军渡河时敌人竟毫无察觉。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人才知道红军已经向西南突围。这段历史被后世誉为“30万人共守一个天大的秘密”。(来源:学习时报)
7月24日,我们将祭奠陈树湘烈士、酒海井牺牲的烈士,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并在湘江岸边祭奠先烈。
活动联系人:李峰老师 13751821565
鸣 谢 单 位: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宇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END -
往期回顾|点击可跳转原文
“长征路上话初心”,广师大把思政课开在长征路上!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来源|“长征路上话初心”活动小分队
文字|伍 瑛
图片 |尹忠琼 潘锡荣
视频|潘锡荣郭宇在莫子俊
书法作品|黄文浩
审核|黄 昂
执行编辑|宋紫茵
责任编辑|尹忠琼
觉得不错,请点击在看↓↓↓
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