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2020年7月24日第A14版)
“
十五年前,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申办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获批创办并招生。十五年来,扎根广东的中大新华,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办学方略,在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上奋力书写着“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办学育人故事。
现如今,中大新华已成长为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跨越广州、东莞2大校区的综合性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2019年,学校位居“应用大学排行榜——独立学院TOP100”全国第9位、广东省第4位;“全国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11位、广东省第4位;“中国独立学院星级排名”全国第14名、华南地区第4名,获评一流独立学院,星级排名五颗星;获评“综合影响力民办高校”“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品牌竞争力就业典范院校”等称号……
中大新华近年来缘何进步卓显?交出如此广受社会认可的“育人答卷”?
日前,记者来到中大新华,专访了该校校长、国家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
”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护理实习模拟训练
学校举办2019年推进美育教育工作文艺晚会
中大新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绘制山水画
学生体验沉浸式虚拟现实(VR)技术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应势而为革新办学育人理念
“学校一切成果离不开学校坚定的办学宗旨,更离不开务实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长王庭槐教授表示,中大新华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育人的“魂”,在围绕这一根本使命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应势而为,不断改革创新,一步步凝练、培育出属于中大新华特有的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学校2020年春季工作会议上,学校明晰了“强规范、重内涵、提质量、创品牌、促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的中大新华”的工作总目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庭槐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清华大学这样的双一流大学,培养出走在中国科技前沿的研究型人才,同样也需要中大新华这样的应用型院校,培养出能够将各类项目实施落地的应用型人才。这样“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为中大新华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了方向。
中大新华扎根广东,贴合社会需求,合理布局学科,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目前,学校共设有23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48个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在2016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和医学技术学科在2017年分别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药学、护理学、会计学在2019年分别获批省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医学影像技术、金融科技、眼视光学是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唯一开设的专业。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了“医学仪器”和“医疗装备与信息管理”两个特色方向,定向为医疗器械、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维护(修)、服务和医疗器械管理、库房管理、生产管理、流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以上,平均薪酬达7000元以上。
在这条从充满未知与挑战,到结满硕果的育人之路上,王庭槐主动顺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形势,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理念。希望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早立志,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2019年,中大新华共立项68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超过962名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同学们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乡村,践行“三早”教育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科研实力是高校的“生命力”之一,也是促进学校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大新华提出“学术强校、质量立校”方略,着力建构“学术共同体”。通过“六大人才计划”——双百计划(含百名骨干教师、百名博士)、博士导研计划、海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校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双师型”导师计划以及督导倍增计划,着力构建学术强校人才体系,进一步带动教学科研质量的双提升。2019年,中大新华位居全国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排行榜第11位、广东省第4位,以“真学术”助力“高质量”教学水平,积极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比翼双飞的育人新模式。
今年2月,在全国高校教师筹备疫情期间全面实施线上教学的关键时期,王庭槐结合中大新华多年来教改探索经验与网络教学实际,提出了“网上精讲、指导自学,网络建组、团队合作,先学后练、互教互学,形式不拘、讲求实效,课程思政、德能并重,安全第一、防控不懈”的“48字”线上教育思路,带领中大新华师生打造线上教学改革新模式。老师们依据教学目标,形式多样地建构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专业特性的网络课堂,一批有利于网络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教法、新理念大量涌现。“教无定法、不拘形式、和而不同,才能百花齐放。此次疫情防控时期的远程教学需求,倒逼反促网络教学加快改革步伐,也为中大新华老师们利用‘互联网+’教学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王庭槐说。
中大新华还创新推出“学分银行”教育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跨专业、跨学科修读课程。经学校审核认定,学生所修学分计入学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并在毕业时由学校出具成绩证明。“学分银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弹性学分制度和多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地学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开拓了新思路。
//创办“逸仙新华班”,激越四段式教学法改革显实效
“作为特殊的一届逸仙新华班毕业生,你们坚持线上学习,经历了线上答辩、云端求职等‘新鲜事物’,现在又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线上结业典礼。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母校对你们的惜别感情和由衷祝愿不会改变。”6月29日,中大新华在线上举行2020届逸仙新华班结业典礼,王庭槐校长通过网络“云”送别逸仙新华班毕业生。
“逸仙新华班”是中大新华在独立学院中率先开设的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传承和创新为一体的又一教学实践成果。该班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采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二三四”培养模式——“不拘一格,不唯分数”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一人一课表”的个性化培养;“2+2”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单独组班宽口径培养,第三、四学年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三导师制”联合培养:全程导师、专业导师、特长导师;“激越四段式教学法”:通过导学、自学、激发、超越使学生达到超预期的学习目标。旨在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独立学院校情的、独具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2019年,“逸仙新华班”凭借其独具一格的“优生优培、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激越四段式教学法”是王庭槐校长基于在中山大学多年TBL(以团队为学习基础,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的特点,逐渐探索发展和实践出来的适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学需要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王庭槐介绍道,“激越四段式教学法”综合了TBL的优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团队为协作,由教师精讲、个体自习、小组学习和成果分享四个环节组成,分别对应精讲导学、探索学习、激发和超越四个阶段,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动力,再到有教师针对性反馈的成果分享,使学生完成自我的超越,达到超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2014年“逸仙新华班”开设以来,“激越四段式教学法”已在六届该班多门公共必修课程和特色通识选修课程教学中应用实践。各学科教师以此教学法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情及学科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肯定和欢迎。线上教育期间,中大新华的多门课程也将“激越四段式教学法”融入到线上教学改革实践中,并取得了交口称赞的教学实效。
//中大新华办学育人特色一览
护理学院:“六星级”专业培养公共卫生领域中坚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中大新华护理学院有26位校友成为‘最美逆行者’,奋战在援鄂抗疫前线。”当提起护理学子,王庭槐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在学校为这些凯旋而归的‘战士’们接风时,看到周围群众自发地上前感谢,我不禁热泪盈眶,内心十分骄傲。”
在这26位白衣战士的背后,母校是他们的强大后盾。护理学院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他们早已练就过硬本领,具备优良素质。据了解,护理学院是中大新华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承袭了百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治学基因,坚持“重人文修养,强职业能力”的教育理念,力求为临床培养“能用、好用、耐用”的护士,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经过15年的倾力打造,护理学专业连续三年被中国校友会评为“六星级专业”,位居华南独立学院开设的护理专业之首,也是学校历年来招生、就业最热门的“王牌专业”之一。2017年被省教育厅立项为“护理实验实训师范中心”,2019年立项为省重点专业。
护理学院执行院长王秀岚教授告诉记者,该院至今已向社会输送12届本科毕业生共2203人,其中男生183人。每年学生就业率均达100%,98%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省内各大综合医院,对口就业率达98.5%。今年26名参加广东省援鄂医疗队的校友中,有25名校友战斗在急危重症病区,1名校友在方舱医院病区;来自2013级、2014级护理学专业校友莫思晴和陈国豪以援鄂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身份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王庭槐动情地说:“援鄂校友用最美的逆行背影和坚定的职业操守,诠释了中大新华护理学专业这个国内‘六星级’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传承。”
中大惠亚医院护士长夏冬梅认为,中大新华实习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技能技术熟练、临床思维能力兼备、专业认可度高,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组长等临床护理中坚力量。
生物反馈综合实验平台:“三位一体”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反馈技术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经典方法之一,目前生物反馈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生物反馈的研究与发展也为高校医学教育开拓出新视角。2017年,王庭槐凭借其敏锐的学科嗅觉,带领学校建立起首间集教学、科研、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生物反馈综合实验平台。平台包含生物反馈实验室及分子医学实验室,购置多种科研设备,累计投入建设经费约380万,目前已承担3项省级课题和6项校级课题。
“依托这一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我们引导学生早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钻研,对于教师的学科研究,都将是一场教与学、成与长的‘双赢’之举。”作为研究生物反馈多年的生理学专家,王庭槐十分关注实验室的开放问题。
据了解,学校依托实验平台开设了多门公选课,至今已有上百名学生完成选修并掌握了多种相关实验技术方法,为日后从事基础医学、药物开发、康复治疗等工作储备了技术基础。近年来,结合现代先进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平台搭建了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技术平台,为生物反馈提供逼真的反馈场景和反馈信号,帮助受试者达到理想的生物反馈状态,进一步完善了平台科研条件。
疫情当前,实验室更是结合前期研究基础,积极申报学校紧急启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关应急科研项目,并获《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立项,从科学角度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参加过生物反馈实验室练习的庄同学表示,从腹式呼吸练习到VR场景模拟,“睡眠质量改善许多,调整了自己的消极情绪,也缓解了课业压力”。陈泽辉同学表示,这里的科学仪器具有精密性、易操性和趣味性,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同学的小组练习下,自己很快掌握了基础原理和具体操作疗法,对生物反馈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听力与言语科学系: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高达100%
2014年,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各大附属医院以及中山大学听力与言语研究所的鼎力支持下,中大新华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正式创办。系下首设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在2016年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也是当下医学相关的热门专业之一,旨在培养从事听力与言语诊断及康复的本科专业人才,解决制约听力学行业发展人才匮乏的瓶颈。
据了解,学生未毕业就被抢先预定已成为该系的定律。目前已毕业4届学生,共75人,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方向对口率高达98.21%,其中92.85%的毕业生就业于三甲医院,5.4%的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听力与言语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借鉴国内外办学模式和经验,坚持“控规模、保质量、练内功、树品牌、促发展”。为给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条件,该系联合多家公司,校企共建华南地区**听力与言语科学系实验室——“西门子助听器实验室”和“博智听觉声学实验室”。此外,系里还与多家知名医院和公司签署协议,为学生搭建起高质量的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与国外高校合作,引入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学生继续深造拓展视野。
记者了解到,该系还经常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广东省慢性与营养流行病学调查活动,开展耳鸣流行病学社会实践活动,对广东省14个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为各地耳鸣患者、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意见,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专业运用能力,又能服务广东社会需求。
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现有广州、东莞2个校区,占地面积2185亩。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已招收十五届学生,在校生2.2万余人。学校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风光旖旎的火炉山旁;东莞校区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有麻涌河及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映生辉,是学习深造的理想胜地。
学校今年有48个招生专业。2019年,文科投档分496分,超本科线41分,最低排位61265;理科投档分432分,超本科线42分,最低排位154396。
转自: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关注招办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我校招生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