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同学去外面旅行、放假的时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严圆正在办公室编写代码,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自7月6日返校以来,我的科研生活就是在编写代码、测试代码和改论文中度过。”
除了严圆,学校还有其他主动申请返校参与科研工作或提前入驻企业进行实践的研究生,他们面对着熟悉的实验室以及研究项目,又恢复到熟悉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对于他们来说,能够重返研究的地方,就是一种另类的“放假”。
01
在导师的协助下,打破“瞎忙”的状态
对于严圆来说,返校后最大的挑战是撰写学术论文。因为校园疫情防控的缘故,在学校的生活没有往常那么丰富,再加上很多小伙伴不在校,有时候很难打开学术研究的思路。一篇优秀的论文应该具有新颖原创的角度、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紧凑严密的论证,但在查阅许多资料、思索许多天后,严圆仍无从下手。
带她打破这种“瞎忙”状态的,是严圆的导师刘群锋。
为了帮助严圆对她所研究的粒子群算法有更全面的认识,导师刘群锋经常与她探讨算法上的问题,并分享他对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解与看法,帮助严圆打开思路,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对智能计算领域了解不多,更多的是偏向利用目标函数的梯度等数学信息求解全局最优值。所以,在导师指导下,我需要学习并掌握目前主流的智能优化算法工作原理。”
导师的尽责与耐心,帮助严圆解答了她在专业上的疑惑,为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刘群锋经常和她说, “写论文就是在写故事,把故事简明而不疏漏地描述清楚就是成功。”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严圆已经大致了解智能优化算法的发展历程,一步步把自己对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解与想法变成屏幕中一行行的代码。
02
回归实验室,课题从0到1的突破
对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王鹏旭来说,在夜幕降临时才走出实验室便是返校后的日常。
王鹏旭的专业主要研究通过科学手段来保护、利用资源,解决环境问题。他说道:“我的专业课题必须要通过实验来推动进展,能申请返校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这对我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王鹏旭的导师徐剑晖曾向他分享了3D打印在环境处理中的发展前景,之后王鹏旭便自主查阅资料,并和导师沟通确定研究课题。
本以为能在春季学期通过实践推进课题的他,无奈因为疫情的缘故只能留在河南进行在线教学,“在家的时候导师会关心河南的疫情状况,并安抚我的情绪,课题内容也在和导师的交流中不断完善。”
返校后,进入实验室的王鹏旭顺利将课题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在实践过程中,他需要精准地控制每一个步骤,在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小问题,“我之前都是用滤纸进行过滤,但是效率比较慢。导师了解情况后,建议让我使用针式滤器,可以缩短过滤时间,使实验数据更加精确。”
莞工校园给王鹏旭营造了一个静心专注的环境,让他能更好地投入到实验的操作与观察中。他说道:“每一次实验成功都让我特别有成就感,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不断进行自我思考,得以成长。”
03
在良好的氛围里,全身心做好研究工作
为了攻克“化学自由能与微生物分解合成代谢能量分配的模型建立”的难题,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19级研究生刘亮亮返校过上了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返校期间我一直在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文献阅读、实验猜想、实验设计、预实验验证、科学问题思考、模型建立等工作。”
对刘亮亮来说,在学校的生活并不枯燥,反而更有趣味。“研究就是遇到新问题,随后去解决的过程。未知的探索需要每天接受新的理论知识,研究生学习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科学问题研究的过程。”
面对不断到来的新挑战,刘亮亮却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应对。在研究之余,刘亮亮也会选择与留校同学一起打羽毛球、跑步来放松自己,保持更好的状态,力求在研究课题上做出突破。
刚开始科研工作时,刘亮亮对项目相关知识所知甚少,现在的他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研究才有一些进展,而这都是刘亮亮努力的成果。“中心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指导老师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组的老师还有博士后都很有冲劲,这种拼搏的精神也感染了我。”
04
在企业锻炼能力,用实践拓展研究方向
对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2018级化学工程专业,莞工-深圳大学联合研究生谢红彤来说,今年的暑假充实且充满意义。自今年返莞后,谢红彤便一头扎进工作岗位,进入广东乐图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技术研究。“在学校做课题时,我就一直想做电子材料方向的研究。经过在与课题组老师探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去企业实践的机会。”谢红彤说道。
在企业调研的经历,让谢红彤清楚地认识到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践的不同。每天固定八小时的工作,反复地设计实验、做样、测试、修改方案、开发新的物料,谢红彤在这些看似枯燥的循环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所在的企业侧重于硅胶导热体系,并以此开发电子产品导热原材料,而我的研究方向是非硅体系的热界面材料,主要聚焦于相变导热热界面材料、无硅导热热界面材料和液态金属基热界面材料等三个方向,这和企业的产品定位很接近。”在入驻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谢红彤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除了自身的努力,学校及导师也为谢红彤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上半年无法返校,导师担心他落下课业,还主动拷贝了实验室电脑的珍贵资料,每周抽出固定时间为他答疑解惑。经过几番努力后,谢红彤对微电子导热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之后的技术攻关过程中,谢红彤致力于收集前沿资料,切实提出改良生产工艺的建议,为企业复工复产助力。
回校的他们,在实验室里与学术相伴,找寻研究的新方向;入驻企业的研究生,也试着走出校门,在实践中转化思维,获得成长。他们在这个假期里,坚持学习,把握时间,渴求在研究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作为莞工人,我们也应抓紧时间,保持学习的状态,待开学返校时带着成长再度相见!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文字来源 |石甜歌 陈雨桃 梁琪芳 吴晓琪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图文编辑 | 利晨慧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
点赞、在看,双连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