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日特辑 | 脱贫攻坚的路上,有西大扶贫干部坚毅的身影

广西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家扶贫日特辑 | 脱贫攻坚的路上,有西大扶贫干部坚毅的身影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

近年来,我校党委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为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也因此获得了2016-2017年度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荣誉称号。冯显云、黄庶冰两位同志获全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少不了扶贫干部们的真抓实干、辛劳付出。今天,小西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近默默为脱贫攻坚奉献力量的扶贫干部们。

第一书记冯显云

雄关漫道真如铁

冯显云,保卫处技术防范管理科原科长,2015年选派担任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冯显云身着一件灰色T恤,一条黑色裤子,像是刚从田地里耕作回来的农夫,扶贫的岁月让冯显云的脸颊变得黝黑,仿佛是土地的颜色。

广西大学

扶贫之路曲折多

刚到口角村开展工作,现实就让原本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冯显云认识到了脱贫事业的艰难。恶劣的地理环境,加上村民对发展产业的抵触,让他的工作一度难以进行。

然而面对重重困难,他最终没有选择退缩,反而顶住压力迎接挑战,他质问自己:难道这两年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混下去?当初来挂职时候答应组织不怕困难、不怕艰辛、保证完成任务的气魄哪去了?除了村民思想保守之外,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也有问题呢?冯显云反思后决定树立示范典型,由少及多,让村民看到种桑养蚕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扎根农村责任肩上扛

冯显云说,“当你把一部分村民的思想扭转过来,就已经很有成就感,但这个过程很煎熬。只要扎根农村,最后效果就出来了。”

与村民并肩作战在土里、泥里,夏日毒辣的阳光晒黑了皮肤,坚硬的石头磕破了好几双鞋,走多了山路的汽车也大修了几回。白天下地头,晚上开小会,凌晨写材料,第二天一早还奔波于村部与县城两头……饮食和睡眠很不规律,但冯显云已将这些视为常态。

看着村民们对桑蚕产业从一开始怀疑、抵触的态度转变成了相信、积极的投入,冯显云感到十分欣慰。从村民的眼神中,他感受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村民愿意干,我就敢帮扶,赚了是村民的,亏了我来填。”

任劳任怨、克己奉公铸精神

自从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以来,冯显云每月平均驻村25天,只为打好口角村脱贫攻坚的漂亮一战。冯显云努力寻找资源,为村里拉来100多万的资金,修筑了17公里的道路。以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步行的机耕道现在三轮车也能通行,大大方便了桑叶从田间到蚕房的运输,对改善村里的生产条件、拉动产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冯显云下到帮扶群众,上到联系领导,从未有怨言。就在2017年6月一次跑项目的过程中,忙了几天几夜没睡好的冯显云在赶往回村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他左手骨折,车辆报废。几位村民连忙把他送往镇医院。几天后,冯显云不顾左手的疼痛,买了辆新车继续走在扶贫的道路上。

家在南宁市的他一个月才能抽出两三天陪伴妻儿。今年上初一的女儿,乖巧懂事。在孩子亲手制作的一个白色瓷杯底部,上面印着字母I和dad,中间是一个红爱心,表示“我爱爸爸”。冯显云偶尔通过电话、视频和女儿拉拉家常、谈谈学习。女儿的段考成绩和中学生英语竞赛获奖的消息,都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发给他,他也正想着女儿13岁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冯显云回到家,看到女儿学会了煮饭,主动洗碗,心里既欣慰又愧疚。他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量都满足她的要求,只能这样补偿了。”讲到这里,冯显云眼角微微沁出泪水。

初心相伴扶贫仍在路上

据统计,2017年口角村养殖蚕苗158张,销售蚕茧获利32万元,每户平均收入超过9000元。冯显云实实在在帮助村民依靠自身劳动脱贫致富,也逐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17年,口角村成为那坡县党员引领产业助脱贫示范点,政府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公共蚕房、蚕道、水肥一体化灌溉工程以及屯内绿化亮化工程的建设。桑蚕产业发展前景更好了,农户积极性也更高了。

冯显云每年的扶贫考核都是“优秀”,先后被评为那坡县群众满意的第一书记、百色市表现优秀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自治区2016-2017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等。这些证书与桌上一叠叠整齐的扶贫日记放在一块儿,沉甸甸的不只是重量,还是冯显云一心为口角村脱贫致富的初心。

如今,冯显云任期届满,但他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继续留任那坡县口角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8年那坡县扶贫工作仍在路上,雄关漫道真如铁,相信凭借冯显云的执着,那坡县口角村定会旧貌换新颜。

第一书记黄庶冰

一心一意为扶贫

黄庶冰,文学院原办公室主任,2015年选派担任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百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驻村两年来,黄庶冰笃定地扎根基层,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克服困难,创新理念,激活方法,扶持党建惠民、扶持基建利民、扶持产业富民,把艰难的扶贫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得到了村民的盛赞。

摸清村情理思路

与“三农”有着不解之缘的他作为“第一书记”,从城市到农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手握笔杆到拿起锄头,生活环境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他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优越感和放松心。

驻村工作两个月内,黄庶冰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召开村级和各屯座谈会、实地观察考察、与专家能人交流、摸底等多种方式对百林村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等村情村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多次论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了一份百林村调研报告。在这基础上,他还针对百林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同村“两委”,以及县、镇工作队员进行讨论、分析,初步形成了百林村的5年发展规划框架。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手上有招。

教育帮扶暖民心

在百林村,黄庶冰通过教育帮扶为民办实事、为学校解困难,组织了16场(次)大型爱心捐赠活动,筹集各类社会爱心捐款30万余元,主要用于改善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设立和发放贫困生、优秀学生的奖助学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4月,百林完小成为那坡县第一所能提供全天候太阳能热水的乡村小学。

教育帮扶并不是“十一有一低”脱贫摘帽指标中的硬性指标,但在百林村,黄庶冰正是以教育帮扶暖民心为工作切入口,通过普普通通的教育帮扶活动,让孩子们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关爱、关心和帮助。

黄庶冰在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正是通过爱心帮扶行动,我与百林村群众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群众们在路上都热情地招呼我黄书记好!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群众经常热心地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做客。干群关系搞好了,第一书记在村里有威信了,后面的工作自然顺利多了,毕竟,中国老百姓是很讲感恩、讲报恩的。”

基础设施抓交通

黄庶冰刚到时,百林村由于地处偏远,全村十个自然屯仅通沙石路,村级主干道最后5公里也不通水泥路,仅是一条宽约5米的泥巴山路。路不通、路难走成了制约百林村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怎么办?

要想富,先修路。尽快落实修通村主干道和到各屯间的水泥路成为第一书记驻村的第一件大事,也是百林村群众当前最急切盼望的民生工程。因此,入村开展工作的前半年,黄庶冰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为修路要钱,为修路讨钱。

近两年来,黄庶冰多次积极联系地方有关职能部门,主动配合和协调县财政、交通建设等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并跟踪、落实建设工作。经过努力,共争取到1100万元的资金投入百林村的村级路、屯级路、产业路以及屯内巷道硬化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投资705万元。

现在的百林村已经实现了村级道路水泥硬化,全村10个自然屯有8个屯也完成了道路水泥硬化。交通条件的大改观,极大方便和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

通过抓基础设施建设,急群众之所急 解群众之所忧,困扰百林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终将在今明两年得到彻底解决。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产业发展是重点

百林村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路子窄。全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种养、外出劳务。贫困村要脱贫,关键要培育产业。为了选准产业,黄庶冰先后邀请学校的十多名专家、教授,多次进村实地调研,为脱贫致富问诊把脉,找准脱贫致富路径和突破点,围绕那坡县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项目选定和规划。

经过这两年对示范户的扶持、对示范点的培育,以及孵化示范基地的建设,百林村产业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以种桑养蚕为主,重点发展黑母猪养殖和林下养鸡为辅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群众有可持续的增收,才是真正的扶贫。”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上述产业的效益逐步显现,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脱贫在百林村正逐渐变成现实。 “既要为他们‘输血’,还要让他们能‘造血’。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实施产业脱贫无疑是一条最好的路子。”黄庶冰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

因为工作出色,黄庶冰先后被评为那坡县优秀第一书记、百色市群众满意的第一书记、自治区2016-2017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等。

第一书记朱学峰

人间正是艳阳天

朱学峰,人事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办公室原正科级秘书,2015年选派担任那坡县德隆乡念头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我所经历的一切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懂得了如何才能成长,成长需要什么,怎样去校正人生坐标......”从学校到乡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这是朱学峰担任第一书记的感言,他收获的不仅是一路好风景,更多是内心的成长。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朱学峰初涉农村工作,他时刻牢记精准扶贫“四看法”,精准识别贫困户。第一书记主要任务是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实事、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对于朱学峰而言,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责任和使命。每当帮乡亲们寻求到福利,他都会高兴好几天,并把兴奋与家人、朋友分享。

对症下药,危房换新颜

念头村距县城17公里,与德孚自然保护区相连。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村里壮族居民聚居,辖4个村民小组,相对集中。朱学峰深知自己要用心融入基层才能对症下药,他了解到念头村世代以种植杉木、水稻、玉米为主要经济来源。平常各家会养殖土鸡土鸭,在水稻收割后,各家各户还会在自家地里种植蔬菜来节省生活开支。由于村里增收难,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直到春节才回家。村里山路崎岖,道路坑洼不平,年青一代多以摩托车为出行工具。年长者基本留在村子里,很多老人逢年过节才出村到集市购置生活必需品。

朱学峰刚刚到达念头村时是一路好风景,映入眼帘的基本全是木瓦房。木瓦房是那坡特色的传统民居,这种壮族木栅式民居好是好,但很多传统木瓦房因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村子里线路老化问题严重,还易引起火灾。同行的县领导曾提醒他,大力进行危房改造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朱学峰还记得春节刚过,村里有三户贫困户因居住的木瓦房线路老化着火,一夜间夷为平地。

如何让村民安居?这是朱学峰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调研,朱学峰发现,当地是山区,道路曲折,建房需要的水泥石沙等材料运输成本偏高。一些贫困户非常积极筹建新房,但是建房当年不外出务工会导致收入降低,而县里的危房改造政策是建好房后才发放补助,因此造成贫困户无法支付建材费用,房子建了一年还没能封顶。朱学峰很快就将这些情况反映给相关负责人。经过努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原则调整为新房建好一层即可申请补助。工作队也加强对建房家庭的跟踪核实和上报,优先办理、优先发放。这样一来,念头村当年实施建房的农户基本在天冷之前住上了新房。之后,念头村贫困群众危房改造的热情更高了,两年里,念头村有70多户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

广西大学

凝心聚力,暖风送入怀

朱学峰来自学校,潜意识里会很关注学生,认为治穷先治愚,一定要从孩子抓起,要教育先行才能改变命运。

雨露计划、大学生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助学政策,只要学生有需要,朱学峰都会第一时间帮助协调解决。同时,他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组织,为德隆乡中心小学、德隆乡念头村小学开展阳光计划、爱心书屋捐资助学活动。在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努力下,德隆乡中心小学、念头村小学获捐20万元的爱心物资,包括学习用品、体育用品、衣物和书籍等,建立起拥有2000余册图书的爱心书屋。他还组织了南宁小学生与念头村小学生的联欢晚会,不但丰富了山区学子的文娱生活,还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并给困难学生家庭送去慰问金。

热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到来,还对念头村的产业进行了调研,就食用菌、杉木、大米的种植与村里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还为村民转移就业提供技术培训、就业岗位支持。扶贫先扶智,同时公益将捐助与扶智的有机结合,也拓宽了朱学峰的扶贫思路。任职的两年多里,朱学峰不仅到县科技局、畜牧局和农业局、乡农技站等部门寻求帮助,回学校请专家技术人员给村民指导帮扶,针对性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邀请大学生、博士团暑期实践团到村里调研指导,协调广东小猪班纳梦之岛百货、广东康辉旅行社关爱贫困小学生,探索乡村游。

脱贫致富,责任永在线

2016年以来,围绕县里的主导产业,朱学峰组织动员群众发展板蓝根种植500余亩,逐步扩大桑蚕规模200多亩,种植杉木达7000余亩。相继探索发展了灵芝食用菌特色种植、笨鸡饲养和稻田养殖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开发软枝油茶1100余亩,建立了念头油茶新造林示范基地。为拓宽产业营销模式,朱学峰还带领群众参加那坡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展,积极推广念头村的农副产品。在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土鸡土鸭产业的同时,鼓励贫困户利用林地资源间伐杉木,提高收益,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到2项增收项目。先后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农事村办便民服务公司,2017年还成立了村级合作社。

在念头村要致富,也得先修路。朱学峰引领群众修筑河堤、建设人饮工程;修筑二条屯级道路、硬化5公里屯级路和1.5公里生产道路,二组和四组屯级路正在施工中。还争取到学校投资4万余元硬化三组至四组屯级路,成功安装入村公路防护栏、修缮入村道路塌方段多处。

朱学峰认为,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自来水、农用电普及的全覆盖,先后开通宽带网、电信移动手机网和闭路电视,实现了信息入村到户。利用党员活动日开展了乡村清洁环境整治,建成垃圾收集处理设施4座,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覆盖全村4个自然屯,建成便民候车亭和公共厕所各1座。为推进村公共文化建设,朱学峰还积极筹资,建成了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2017年春节,念头村在村公共文化中心举办了首届村民春节联欢晚会,开展了拨河、篮球等文体活动。

对于“第一书记”的工作,朱学峰认为自己只是应尽职责,相关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和县乡村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他用“感恩成长”四个字总结了这两年的下乡经历。对于念头村,朱学峰有时间会回去看看,他也会持续关注村子,希望念头村的群众能过上幸福生活是他最好的祝愿!

他们把汗水洒进八桂乡村,为广西的脱贫攻坚付出巨大心血,即使奔波劳累、远离亲人也无怨无悔,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勇于奉献,是因为心中永远装着沉甸甸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他们牢记立校本意;

“为国贡献,为民工作”,他们无愧模范使命。

让我们为这些在脱贫攻坚一线贡献西大力量的可爱可敬的干部们点赞!

往期精彩回顾

广西大学官宣!

同庆九秩,逐梦百年 | 校庆宣传大使选拔活动开启,快来为西大“代言”

君武人才 | 他在大地上书写论文——记植物病理学专家、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

广西大学

信息来源于广西大学主页

责任编辑:李格荣

审核:李伟红

广西大学

小西在等你点赞 ↓ ↓ ↓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西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西大学-国家扶贫日特辑 | 脱贫攻坚的路上,有西大扶贫干部坚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