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情缘 | 黄健:一座教学大楼一段难忘记忆

广西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九秩情缘 | 黄健:一座教学大楼一段难忘记忆

广西大学

编者按

建校九十年,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学界才俊、政界栋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类建设人才。在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九秩情缘——西大校友回忆录”系列推送,记录历届西大校友对曾经校园生活点滴回忆,感受广西大学九十年来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精神积淀。

一座教学大楼 一段难忘记忆

广西大学

黄健,广西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1978 级学生,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历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厅级),广西政协委员、广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自治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每年6月,满池怒放的荷花是广西大学最美丽的景色,接天莲叶,纤裳玉立,碧水池畔默默香,在荷花池畔留影的同学分外多,这是老师们阅读并修改研究生论文最忙碌的日子;每年6月,也是我在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大楼主持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这座大楼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积累智慧,充满欢笑、青春浪漫、豪情壮志的殿堂,也是同学们要向青葱的学生时代说再见的地方。我从2006年担任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年主持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到2018年整整12年。这期间,我经历了从文化与传播学院到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从新闻传播学院申请学术硕士研究生到申请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从文化与传播学院的“育林楼”四楼讲课到新闻传播学院现代化教学大楼多功能厅讲课,从“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新闻传播学院,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新闻传播学院。弹指一挥间,整整12个春秋过去,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景、那些经历,历历在目,点点滴滴的往事涌上心头。

一份部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文件

时光流转回到2006年4月,我时任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在局班子的分工中,分管人事教育工作和新闻报刊工作。那一年,局办公室接到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省级新闻出版局发出的通知,请各省局在本省区域内开设有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推荐基础好、师资强、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向总署申请省部(署) 共建“国家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当时,新闻出版总署已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接到通知后,受局党组委托,我来到自治区党委,向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当面汇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这个重要政策并呈送文件。沈北海同志当即表示,广西要努力争取,作为西部的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请中央给予大力支持。他要求我们主动汇报,广西力争与新闻出版总署共建“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沈北海同志还拨通了广西大学校长唐继良、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梁扬的电话,请学校和学院大力支持并配合做好此事。从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西大学开始向新闻出版总署积极申请“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的汇报工作直到批准、落户,再到协调新闻传播学院新教学大楼的资金筹措、基建完成,直到新闻传播学院从文化与传播学院独立出来、再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一份改革文件,见证十年的变化、人才的成长。

“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

记得是2006年8月,阳国亮同志刚刚调任广西大学党委书记,我专程来到学校向阳国亮同志转达沈北海同志的意见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的意见,阳国亮同志当场表态,全力做好广西大学文科的建设,特别是此次申请工作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省部共建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来说,都是发展的机遇。他到广西大学后的第一次校党政会议,就是研究“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关事宜;第一次出差,就是到新闻出版总署汇报申请工作。那年9月,我与阳国亮、商娜红、岳晓华等同志专程前往北京,带上了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广西大学的申报文件、人才基地的方案等材料。柳斌杰署长、李东东副署长、人事教育司司长孙文科、新闻报刊司司长余昌祥听取汇报后,表示大力支持,为申报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总署派人到广西大学进行实地考察,于2007年12月批准在广西大学设立“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并将这个基地列为中国创新型报业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单位。新闻出版总署首个跨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广西。基地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与广西大学共同负责管理,明确承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和在职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研究和规划等任务,并充分利用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区位优势,结合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和实施与东盟国家进行国际新闻出版人才培养交流项目的计划。借助“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良好机遇,2008年3月学校正式下文,成立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终于迎来了这一难忘的时刻,2008年6月29日,“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暨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育林楼揭牌。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自治区副主席李康,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司长孙文科出席揭牌仪式并共同为“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大楼奠基,自治区教育厅、广电局和新闻出版局,中央驻桂新闻单位、自治区和南宁市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西大校友数百人济济一堂。揭牌仪式上,孙文科同志宣读了新闻出版总署同意设立“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的批复意见,并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向“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广西大学表示祝贺。李康同志代表自治区政府对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暨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沈北海同志和孙文科同志等为基地揭牌。新闻传播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

广西大学

2010年11月23日,

黄健在广西大学作新媒体演讲

省校共建人才培养的新起点。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首个跨地区人才培养基地首开新闻业务研修班——西部地区地市报新闻采编业务高级研修班在广西大学开班,这是“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广西后的第一个研修班。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甘肃、陕西、广西、新疆、内蒙古、宁夏、重庆等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报的74位新闻采编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上,我作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授课。后几年,新闻出版总署相继在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多次西部地区地市报新闻采编业务高级研修班,总署人事教育司司长余昌祥、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副总裁官建文、校党委书记梁颖参加了开班或授课。高级研修班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认真学习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注重提高新闻业务素质,在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下,创新新闻报道形式;要熟悉新媒体、掌握新技术,准确把握新的媒介生态下的新闻传播新业态。

建设“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

教学大楼

“ 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 政策落户广西大学后,还没有新的教学大楼和基地大楼,还是与文学院在育林楼内。当时总署批准建设基地的硬件要求之一,就是5 年之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独立的教学大楼、相对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大楼,以地方资金为主,中央适当配套,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筹集资金和划拨土地。广西的资金主要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负责筹集,广西大学负责人才基地用地的规划报批。校党委和校行政会议决定,在学苑食堂对面划出一块地作为人才基地大楼(新闻传播学院大楼) 基建用地,大楼一半是人才培养基地,一半是新闻传播学院。自“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挂牌后,新闻出版总署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非常重视基地大楼的建设工作。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多次专程来到广西大学听取“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大楼的基建工作和资金筹集进展汇报。时任校党委书记梁颖、副书记李继兵多次汇报了人才培养基地大楼的报建及规划情况。总署领导要求“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继续教育和新闻出版职业资格准入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共同建设好国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大楼。从2009年开始,经自治区财政厅批准,从广西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下拨1200 万元用于基地大楼的建设[截至2014 年,累计从广西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下拨4000多万元,用于“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关怀和广西大学的努力下,“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大楼(新闻传播学院大楼) 终于在2014年建成,新闻传播学院也从育林楼正式迁出。

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

培养基地

2008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下文,明确指出“要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并将此项目列入政策扶持的内容之一。在此大背景下,2011年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各厅局加强与对口国家部委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配合自治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活动,落实的措施与方案要求上报自治区。接到自治区的文件后,根据局党组的分工和要求,我立刻请商娜红、岳晓华、刘洪、李庆林等新闻传播学院领导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会议室商量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以自治区的名义起草文件,请求新闻出版总署给予政策支持。经过几天几夜的方案策划、发展规划的起草与制定,拿出上报文件,于2011年正式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重大项目建设报告。上报总署的材料明确提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与广西大学共商共建建设工作,请求中央和广西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争取得到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从2012年开始,学校党委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就基地建设问题多次协商和认真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已纳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一定要争取总署支持落户在新闻传播学院,这是创新性工程,也是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在新闻传播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特点。经过请求总署同意,2012年9月,校党委书记梁颖、副书记李继兵,党办校办主任赵铁,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商娜红、副院长刘洪等,与我局领导一同到北京拜访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现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就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专题汇报。蒋建国同志对落户广西大学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 人才培养基地、“新闻出版总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情况十分满意,并表示总署将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基地建设。

2013年至2014年期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华和我多次专程来到广西大学,与梁颖同志、李继兵同志和党办校办、后勤基建处、新闻传播学院等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座谈,就基地大楼基建进展进行调研。

走进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学院

进入新时代,校党委对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非常重视,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装备改善与学生培养等方面,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2015年6月,校党委书记刘正东陪同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到新闻传播学院指导工作,我和赵艳林校长、岳晓华等全程陪同,赵艳林校长为王涛颁发特聘教授聘书后,王涛还给新闻学院的师生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2015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和2015级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政协委托广西政协编辑出版《回忆西部大开发十五周年》图书(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采访与编辑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生、改革等方面,学生们采访了几十位当时亲历西部大开发的自治区和地市、厅局领导,完成了60多篇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回忆文章。在自治区政协召开的编辑出版工作会议后,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正东与20多位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座谈并合影,鼓励同学们努力做好此项意义重大的新闻出版工作,给予同学们以极大的鼓励与鞭策。

广西大学

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合影,前排右四为黄健,

前排右五为现任校党委书记刘正东

结语

90载的栉风沐雨,90载的薪火相传,90载的不懈奋斗,淬生了辉光熠熠的广西大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府,一所人文荟萃、俊彦辈出的学府,一所风光秀美、生机蓬勃的学府。时光如水,逝者如斯。90年后的今天,当我漫步在美丽的校园,回首过去岁月,艰辛而精彩,今天的风貌更加灿烂。回首我们的大学时代,岁月的流逝固然无可奈何,却沉淀了一些美丽的回忆。曾几何时,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碧云湖畔歌风诵雅,教室中求知若渴,寝室里纵论天下……逝者如斯。现在的你们,天南地北,各领风骚,是否还记得那云一般缥缈梦一样萦绕的岁月,是否还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同窗的深情厚谊。时光匆匆,真情永恒。乘兴而返,共襄盛举,桃李芬芳,满眼放春。学校像一棵幼芽从萌发到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争创“双一流”地方特色综合性大学。回望过去,不仅为母校的成长和业绩倍感荣耀,当然更有学子对枝繁叶茂大树的根的深沉情谊……

往期精彩回顾

重磅!我校3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九秩拾忆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组篇

我校90周年校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李格荣

校对:周丽静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广西大学

小西在等你点亮好看↓ ↓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西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西大学-九秩情缘 | 黄健:一座教学大楼一段难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