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情缘 | 陈德超: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那四年

广西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九秩情缘 | 陈德超: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那四年

广西大学

编者按

建校九十年,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学界才俊、政界栋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类建设人才。在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九秩情缘——西大校友回忆录”系列推送,记录历届西大校友对曾经校园生活点滴回忆,感受广西大学九十年来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精神积淀。

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那四年

陈德超

陈德超,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哲学专业1999级学生,现工作于浙江大学后勤集团,为广西大学浙江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兼)。

初入学府

1999年9月,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旅程,我从江苏无锡来到南宁,开始了我异乡求学之路。

在诸多学长的热情带领下,我在火车站坐上了开往校园的大巴。不过由于是生平首次走出故土县城,缺乏生活经验,本应乘坐到东校园的大巴,却坐到西校园。我被随机安排到10栋5楼住宿,当晚,由于床位不够,便和衣在寝室的凳子上睡到天亮。

次日早晨,恢复精神之后的我想起父亲送我上列车时留下的话“出门,嘴就是路”,于是拉着行李,在一路的问询中向东校园的报到点寻去。

途中,遇到一位父亲向我询问去东校园报到点的路怎么走,原来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坐错了接站大巴。这位父亲身旁站着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人,但是他没有开口。我们三人结伴同行。在交谈中,才知道同龄人没有开口打招呼,原因是他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还没适应讲普通话。

完成报到手续后才发现,我们竟然是同班同学,而他的名字叫陈进(后来成为我们班第一位佛学博士,此乃后话)。

就这样,我们在广西大学开始了四年的求学生涯。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刚进入专业学习,学院就安排博士老师给我们讲授深奥的混沌学。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巨大的跨越,让我们跳出按部就班的课程学习,直接进入新的思维层级。混沌理论让我们一帮初入象牙塔的学子感到异常兴奋,因为它揭示了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和随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使我们轻松地将日常经验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体会到了什么是深奥的简洁和简洁的深奥。

畅游书海

虽然混沌理论带来的新奇激起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哲学的专业特性依然让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与困惑。听课半年有余,我们仍摸不着门道,深感语言之难以理解,思想之难以明白。每当此时,我们便反复琢磨老师说的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除了努力阅读专业书籍外,还结伴扎进学校内的各个图书馆。

无论是我们社管学院的资料室,还是东西校园的图书馆,抑或是后来新建的图书馆,都留下了我们数不清的足迹。如果说宿舍是身体休息的家,那么图书馆就是我们灵魂休息的家。记得有一年暑假,我从东校园图书馆一下子借阅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书信集之27—36卷(当时的图书证借阅同专业书籍最多10本),为此还得到了图书管理员“这些书籍已经好久没有人借阅了”的赞许,让我心里美了好一阵子,当然马恩两位导师的言谈学识更加让我受益颇丰。而陈进同学则更注重研读西方哲学,还自学德语,从原著中深入探究,时不时在课堂上与专业老师进行观点碰撞。

掩卷之余,我们这样那样不成熟的感想会变成文字顺着笔端自由流淌。我们由衷地感谢社管学院创办《星空》这一院内刊物,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分享思想的平台,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或同学的文章被刊登出来时,那种激动真是难以言表,那是一份认可,也是一份鼓励。

喜遇良师

大学里,碰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是一种喜悦,而遇到良师,更是一份福气。谈起老师真的谈不完,因为四年里带过我们的老师,给我们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只能简单叙述几位。

四年里能够遇到她是我们全班人的幸运,她就是我们哲学专业1999级的班主任——赖荣珍老师。她和善知性,有民主的管理方式和永远理解我们的一颗善良之心,是我们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赖老师,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位好老师。

娄永清老师,他教授我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不但打通了我们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所学习的唯物主义的脉络,还启发我们如何将理论学活,用到课程与教材的编写之中。娄老师虽然年纪较大,心脏还做过搭桥手术,身体不是太好,但是他的敬业精神,对知识举重若轻的境界,实在对我们启示良多。

韦玖灵老师,带领并负责我们诸多同学的毕业实习。我们很多同学在南宁市委及市委宣传部实习的过程中得到韦老师的指导。实习结束后,韦老师还组织班委们编写、印制调研报告集,为大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纪念。在2013年我们毕业10周年的师生座谈会上,韦老师还特意将他的两本佳作赠予我们。

刘惠珍老师,我们心理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她和蔼可亲,学术造诣颇深。授课时,还热心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赴广西医科大学标本室参观,助力我们专业知识的提升。刘老师还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那时,她热心帮我联系实习单位,用心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如何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大二时,我生病住院,刘老师带着同学代表前来探视,这让我感到莫大的温暖。

难忘岁月

入学后,我们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军训。年少的我们,一个个都很兴奋,虽然军姿、队列训练枯燥乏味,在烈日烘烤下,我们一个个汗流浃背,但大家反而感觉很快乐,很有收获。射击动作训练之后有奖励,每个人都可以与训练枪支合影留念,大家排着队等待拍照的场面,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军训后期的打靶考试,我们和旅游、公管分一组,我们班产生了一名射击能手——黄晓冬,他取得的成绩还受到了院级表彰。至于如何打出那么好的成绩,我们乐此不疲地探究了四年。

压轴戏是军训表演比赛。以学院为单位进行角逐,我们学院女多男少,表演的重任自然压到了女同学身上。偏偏天公不作美,表演赛那天,雨一直下个不停,然而巾帼英雄们充分发扬了敢扑敢摔的精神,分不清到底是雨水、泥水、汗水还是泪水,总之比赛结束时,大家身上、脸上像化了彩妆一样,花成一片。今天再看看合影中那一张张笑脸,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进入大学,大家都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在竞选班干部时,来自陕西的李微淳朴、宽厚、大气、细心,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很喜欢他,所以他毫无悬念地成为我们班的第一任班长。

进入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可以报名加入学院的共进连,特别是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则必须加入共进连。共进连常常组织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先烈,敬献花圈。当然最让我怀念的是每周定时的晨跑,不知现在的共进连是否还保持这样的传统。

广西大学

军训后合影,胸前打红点者为陈德超

2001年,学院领导们做了一个很有魄力的决定——自编、自导、自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纪念建党80周年。从3月初开始排练,至6月初在学校大礼堂隆重上演,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此次排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活动面广,学院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排演。自从投入《东方红》的排练后,我们才真正体验到革命者们对党,对国家,对同胞无比忠诚的豪迈气概,才深深体会到在那革命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此次活动还得到了多方媒体的报道。

谈到集体活动,越发感受到我们班同学间无比珍贵的团结之心与互助之情。四年里,每每有集体活动,我们班委便会积极牵头,发挥所长。当年,王兰、刘慧聪、冯俞任、黄长鸿、马德华(对,与八戒演员同名)和我等,全英文表演过话剧《皇帝的新装》;权晓莺、张永、黄晓冬、刘发军、马德华、李承星等一同表演过精彩、极具喜感的小品《擦脚布》。记得当身穿官服的权晓莺出场时,观众笑声达到了顶点……这些,都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为我们的同窗之情增加了积淀。

广西大学

陈德超(左三)与同学们在校门合影

因为有了这份团结,2013年,当我们举办毕业10周年聚会时,大家一呼百应,各展所长,制作精美的通信录、编辑怀念的纪念视频、印制光盘、雕刻聚会纪念杯、包办全程摄影……无论是远在西北的宁夏,还是数千里之外的长三角等地,大家纷纷自掏腰包,不辞辛劳地带上当地的土特产,喜聚母校,与老师们一起座谈。

大学期间,除了同学之情外,对于我们省外的学子来说,还有一份乡情。那一年,恰逢全国高校扩招,广西大学首次在江苏招收15名本科生,其中4名女生、11名男生。大家分散在东西校园的各个学科里,时不时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中秋节,我们首次聚在一起,品尝南方的水果——柚子。我们一起畅谈绿城南宁的美,共话母校的好。四年里,我们纷纷通过信件、电话、网络将那份美好传播到江苏省内,让更多的苏籍学生了解西大,报考西大。

四年里,我们还经常结伴去东校园农学院小礼堂(即农学院124教室)参加广西大学101演出,一起疯狂演唱当时流行的《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真的爱你》《大地》等粤语歌曲。我们同乡里的韩亮,是乐队里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和商学院的束其亚都曾摘取过所在学院的十大歌手称号。

四载春秋,老师、同学、好友在一起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每每想起,都让我感觉无限温暖。四年里,我们走遍校园里的角角落落,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碧云湖、红豆林、老农场……四年的生活,丰富而多彩,独木成林的榕树,寄托相思的红豆,香甜美味的芒果,都在那片土地上,在那缕月光下汇聚着,守护着……万千感慨,难诉笔端,勉强择出,整理成此文,予以共忆。

往期精彩回顾

一图读懂 | 广西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小年夜的今天,你到家了吗?

军训:点击浏览西大“萌新”冬训的飒爽英姿

寒假怎么过?西大学霸们都帮你安排好了!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黄吉

校对:周丽静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广西大学

小西在等你点亮好看↓ ↓ ↓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西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西大学-九秩情缘 | 陈德超: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那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