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有关部署和指示精神,在全面大力抗疫的同时,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工,线上教学和线下自学有序开展,各项开学筹备工作未雨绸缪,在校教职工恪尽职守,勤耕不辍,校园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春景春华映黉宇,春风春光漾碧湖。在此同时,汹涌的疫情也没能挡住校园春天的如约而至,桃花依然灿若云霞,翠竹依然清雅俊秀,桂花依然满园飘香。道路洁净,碧草叠翠,百花争艳,我们的校园依然美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而点缀其中的一个个内湖更是水光潋滟,容颜依旧,依然是师生赏心悦目的好去处。在每天的晨曦中、夕阳下,在一个个美丽的湖面上,佩戴蓝色口罩,身着橙色马甲的员工,划着彩色小舟,在全面查看水体状态,仔细清理湖面漂浮物,轻轻划摆的木浆将一泓泓碧水荡起层层清波,与湖中的睡莲水草,湖岸的草木鲜花、小径亭台,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校园生态图画,为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赋予了新的内涵,美丽校园不缺席!时刻都在用蓬勃的新“绿”等候学子的归来。这是我校着力打造优良育人环境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校“美丽校园”建设的新突破,是我校奋进“双一流”的一张新答卷,是我校改革创新的新成效之一,也是我校构建智慧环保型校园之“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实践,更是我校防疫和其他工作共推进,特殊时期全面有效统筹各项工作的一个缩影。
创新实践,与时代同行
近年来,我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战略决策,结合自治区党委、政府相关部署,以及我校“双一流”建设的相关要求,将“美丽校园”建设融入广西生态建设战略,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有效落实,使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亮点新气象。
自2018年7月始,广西大学水污染治理项目团队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竭力打造“美丽校园”新地标,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建设。针对校内14个生态恶化的内湖实施清淤、治污、防渗、管网布置、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及水循环系统等建设工程,治理面积达20多万㎡。解决了湖体淤泥厚、污染物积累、水生植物不易固定生长、湖水长期不流动及湖水观赏性低等问题,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增加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提高了湖体水生系统的自净能力,实现雨水资源化和再生化利用及枯水期补水及净水循环。在2018年底,成功使镜湖、鉴湖、翠湖、春华湖、秋实湖、彩蝶湖、爱莲湖、荷湖、莲湖、碧云湖、紫荆湖、月牙湖、绿榕湖、观月湖等14个内湖变浑浊为清亮,以崭新的面貌献礼建校90周年。此后,我校继续加大力度开展水治理项目的景观恢复提升工程,结合校园历史和广西特色,针对湖体及沿湖区域进行景观提升、海绵改造、灯光亮化、栈道建设等工作。完成湖内湖外绿化面积15多万㎡,沿湖设置雕塑17座、景石约1480吨、石木凳49套,打造具有岭南田园特色的校园景观;在沿湖和栈道增设灯光亮化带3011米,时光广场等区域恢复灯光亮化面积约23000㎡,用光能为校园空间环境增光添彩,营造了温馨的夜景夜色;建设栈道、护栏、亭子、石桥和曲桥,以及铺设文化砖,形成怡人的环湖游线,使交通和景观相得益彰。
然而,这些湖水美的由来还有其奥妙之处,蕴含其中的“海绵城市”生态内涵和科技元素,才是其“硬核”,更加彰显了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与追求。
六道“工序”,用匠心铸成
我校注重水系在校园生态系统、景观环境、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在内湖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六项措施,由表及内全面治理和提升水环境。
透水铺垫,以“渗”固基。对沿湖区域的路面实施海绵化改造,先后铺装了1万㎡的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步道,增强了沿湖区域的透水性。在时光广场及各湖的堤岸改造与景观提升建设中,新增铺2.5万㎡的景观草坪,完成18余万株草本观赏植物的种植,园林铺装面积近1.5万㎡,配套多个下沉式绿地,一系列的下垫面改造工作,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并“渗”下去,为雨校园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
延缓径流高峰,用“滞”导流。在校园内湖沿湖低洼地带,建设3万㎡的植坡缓冲带与生态草坪驳岸,配备渗管、渗渠和植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微地形调节。减少了短时强降雨对下垫面的冲击,降低了雨水汇集速度,延缓了径流高峰形成的时间,实现了用时间换空间的功效,使校园摆脱雨季内涝的困扰,减轻内湖水体的自净系统负荷,提升了校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削减峰值流量,以“蓄”调需。对我校10余万㎡的内湖水域,通过清挖湖底淤泥约7万m,完成了水生植物湖底的全覆盖,将14个内湖打造成天然的雨水塘,成为雨水集蓄的重要“水库”。因地制宜对校园雨水汇水区域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新建了4座总计近1万㎡的全地埋式雨水调蓄池。采用雨水断接手段,对雨水进行拦截、转移、存储和释放,将雨水汇聚至调蓄池中,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峰值流量,将雨水调配至所需之处。
梯级“净”化,动植物和谐共生。创造性地采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梯级时空生态净化技术,在10万㎡的水域中,科学合理地搭配鸢尾、水葱、苦草、伊乐藻、黄菖蒲、美人蕉等集观赏性与净水功能于一体的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分解雨水中的有机物,并构建动植物和谐共生的水生态系统促进水体微循环,实现雨水的持续功效,从而将校园湖体打造成为集存储、下渗、调蓄、净化功能为一体的雨水塘。同时配备了污水生物处理一体化设备——MCO点源污水处理系统,利用多级接触氧化、生物强化降解和高效沉淀分离作用来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出水水质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水润校园,多元致“用”。在使雨水进入湖体经过生态净化,为内湖提供活水补给、提升水质的同时,通过湖底下渗回补地下水,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充足。同时还配备了4座循环补给泵站,配套4800米长的循环管网,连接调蓄池和内湖水体,以便在枯水期将储备的净化雨水输送至内湖补充湖水。此外,还设计了高效的智慧灌溉系统,服务校园绿植灌溉,并将调蓄池的净化雨水用于校园环卫工作,实现雨水资源化和再生化利用。
系统联动,畅“排”疏涝。伴随改革发展,我校原有污水管网逐渐不能适应师生的教学与生活需求,而且部分区域存在排污盲点,普遍存在雨水混流排放现象。我校及时对沿湖污水管网进行了升级,对原有部分雨污混流的管网进行了分流改造,对水系内部通过连通管溢流排放,实现了14个内湖水系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水体之间的内部循环。而水系对外排放至雨水灌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防洪排涝系统则实现了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不仅避免了内涝等灾害,也减少了自然降雨对内湖水体和地下水的直接污染。
永续发展,让“美颜”永驻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政策指南。校党委书记刘正东强调,要紧跟新时代新形势,扎实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指示精神,积极对接国家及广西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完善措施和手段,不断加强治理和优化,大力推进“绿色”建设,为师生创造优良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020年初,我校水体治理项目成功收官,水污染治理、海绵化改造、景观提升收获显著成效,顺利通过了学校组织的全部工程整体验收。该项目的成功“交卷”,改变了往日湖水浑浊、恶臭,行人绕道的无奈。改变了一些内湖水景虚设、水生命瘫痪的沉寂,治好了校园水体水质,升值了校园水生态的容颜。优美的亲水景观与承载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相得益彰,与奋发向上的师生面貌和谐相融,成为师生读书休闲、颐养心灵、激发活力的 “绿色”新天地。
一年以来,各级领导、相关专家到广西大学考察调研无不对学校水体优美的呈现予以肯定。节假日,一个个湖畔游人络绎,已然成为邕城的一个休闲观光新名胜。师生们说“现在西大这么漂亮,今后就不用去公园了”。我校水体治理提质的成效表明,我校“美丽校园”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幅美丽图景已经徐徐展开。而伴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美丽校园”建设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将有更多更大难关需要我们攻克,校园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但我们有信心决胜每一场攻坚战,不断把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发展,让西大之“美颜”永驻,为美丽广西、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泓碧水,一片绿茵,一个优美的生态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疫情当头,我们防控不会松懈和麻痹,学习工作同样也不会放松和停下。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乘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乘着学校改革创新的翅膀,带着“双一流”建设的新愿景,带着师生的新期望,迎难而上,乘势而上,面向未来,迎着新春的朝阳,砥砺奋进。我校“美丽校园”建设将日新月异,一碧万顷!
往期精彩回顾
广西大学紧扣“五个度”,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
春分至,昼渐长,莫负好时光
《春已至,胜可期》| 新闻与传播学院播主系师生齐声致敬抗疫英雄
英雄归来,春暖花开 | 西大学子原创战“疫”歌曲《你们,我们》MV首发
广西大学
信息来源于广西大学官网
编辑:伍映晓
责编:马亚兵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