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特色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培养资格,具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18年获广西一流学科(培育)立项建设,材料学科全球科学指标(ESI)排名世界前1%。目前有材料大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4个专业。
学院文化墙
学院领导班子
学科专业
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全部3个二级学科,并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支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招收博士研究生,并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广西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是广西区重点学科。本科专业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广西区级优质专业、急需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广西区优势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
学院有教职工1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正高职称人员34人,副高职称人员39人。学院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9人,硕士生导师6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5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人、德国洪堡学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4人,广西自治区优秀专家4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4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学院是中国相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委员多名,国际化学热力学协会理事与顾问,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储能与动力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 Calorimetry》地区编辑,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编委,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Science》编委,国际杂志《Recent Patents on Corrosion Science》编委,《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杂志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化学热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理事,广西本科高校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等。
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
人才培养
学院面向电子信息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以培养在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成型与加工、性能检测与评价等方向具有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建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贺州市科学技术局联合研究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万向钱潮(桂林)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国家新型元器件工程技术中心―风华桂电电子材料实验室、桂电—华锡新材料共建实验室、桂电-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桂电-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桂电材料学院—中铝有色金源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国家橡胶及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西贺州质监局碳酸钙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中铝有色金源稀土有限公司、柳州华锡、广西中信大锰、贺州润大科技、桂林电科院有限公司、桂林地矿院有限公司、广西吉光电子、广东风华高科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实习基地。建有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全国和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和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热处理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400多项;大学生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6项,区级50项。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多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金相大赛
金相大赛
创新创业大赛
海外访学
校园合唱大赛(获一等奖)
舞蹈大赛
院运会
科学研究
拥有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基础及应用人才小高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广西科研创新团队(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稀土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太阳能热电气三联供系统及热电材料、新能源转换存储关键材料与印刷技术)、4个广西八桂学者科研平台和2个广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学科平台。目前,学院正在筹划开展省部共建有色资源电子与新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建设。科研教学用房面积10000多平方米,设备固定资产1亿多元,装备了先进的材料制备、加工与分析测试专用仪器设备。研究领域涉及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金属材料加工及表面工程、特种橡胶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特色研究方向。
教学实验室
教学实验室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大型仪器设备
近5年,学院承担承担国际IUPAC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80多项,科研经费达近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余项,国防预研课题2项,省部级重点、面上项目100余项,广西千亿元产业等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7项,科技成果转让6项。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50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20多篇,被SCI他引次数超过7000次。
学院大力发展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美国德州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聘请了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余艾冰教授、德国Rostock大学Christoph Schick教授、美国Texas大学陈充林教授、瑞士联邦材料研究所Manfred Roth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院士、中科院物理所沈保根院士等担任客座教授;与国家橡胶及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西贺州质监局碳酸钙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中铝有色金源稀土有限公司、柳州华锡、广西中信大锰、桂林电科院有限公司、桂林地矿院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科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学院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中,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到目前为止,向企业转化高科技项目十余项,转让费数百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学院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正德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桂电精神的引领下,以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以及材料成型加工与控制为专业特色,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发展方向,又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材料类专业
(大类招生)
材料大类专业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08040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080407)等三个专业。自2017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分流后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材料大类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有获取工程师的能力,或者成为负责人、主管。
材料大类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重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实施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1+3”模式。前1年大类培养,本大类的3个专业使用相同的培养方案,学生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志趣、成才规划、特长爱好等在大类专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专业,然后完成个性化培养,成为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前三个学期除安排通识必修课外,学科大类课程还包括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其中:
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工程制图及CAD、高等数学B、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B、普通物理学1、专业导论。
实践课程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生心理行为训练等)、军事技能、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工程训练与创新设计、物理实验1、机械工程训练。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19年)、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4年)、广西一流专业(2018年)、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014年)、广西高校特色急需专业(2011年)和广西高校优质专业(2007年)。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并设有“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广西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教授(正高)2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西八桂学者3人、广西杰青3人,广西“十百千”层次人才4人。具有正高职称专任教师占比91.6%,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95.8%,50%以上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全部14门专业核心课均由教授主讲。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知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与教学队伍。近5年,本专业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7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以及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在电子材料与器件以及金属材料相关行业从事设计、生产、检测、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结合国家和广西经济、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规划,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了新型功能材料与金属功能材料两个专业方向,并在功能材料方向凝练出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金属材料特种加工2个特色方向,强化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前提下的创新型特色人才培养。本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性能学、工程力学、无机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工艺与设备、功能材料器件基础、凝固理论与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热处理工艺及设备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电子工程训练、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性能学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技术实验、专业综合与虚拟仿真实验、机械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
六、学术科研
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专业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 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热处理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近5年荣获包括国家金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0多项,大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SCI/EI研究论文50多篇,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10多件。
七、就业方向
近2年有近20%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其余在大型国有、上市企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连续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知名企业工作。毕业生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材料及加工行业具有良好声誉。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专业,致力于研究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的影响,以及材料成型相关的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成型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是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学科之一。
专业依托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具有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机械工程博士点的材料加工博士培养方向,所依托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广西区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成为广西区优势特色专业,也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学科群的核心专业之一,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装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区内一流、教学质量优良的机械类工科专业。目前共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2名,实验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名。本专业拥有材料快速成型实验室、CAD/ CAE/CAM实验室、材料加工新技术实验室等教学及科研专用实验室,配备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焊接、3D打印机等大量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行业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约30余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有获取工程师的能力,或者成为负责人、主管。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为指导思想,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结合材料制备与加工科研团队及平台,落实科教协同、产教协同育人理念,以材料制备与加工科研促专业教学,将实验、实践与专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加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传输原理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计算方法与有限元基础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材料成型过程CAE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及进展,使学生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面向电子电器、汽车、机械、先进装备制造、3D打印等国家重点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传输原理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原理、计算方法与有限元基础、材料成型过程CAE、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材料成型检测技术、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成型控制基础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性能学实验、工程制图实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制图测绘训练、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及广西区专业类比赛项目、专业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等,获得包括全国一等奖在内的各类奖励100余次。对学有余力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教师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本专业与广西、华南地区各大型制造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就业区域主要分布珠三角地区和和长三角地区,就业行业分布于电子电器、机械、汽车等企业和科研院所,每年有约10%左右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专业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地区材料及加工行业具有良好声誉。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在广西优质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高分子方向为基础上建设发展而成。高分子材料应用很广,包括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和黏合剂,在通讯、电子、医疗、化工、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均有应用,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经过多年建设,本专业现有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及高分子物理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性能等本科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配备大量和高分子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超过2000万元;拥有广西“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和“新能源材料与结构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已形成学术气氛浓厚、教学与科研并重,融合了新型能源科学、高分子科学、复合材料科学、橡塑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学科及行业地位的教学与科研团队。自2003年开始,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下属的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专业老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及桂林市科技开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约40余项,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2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老师13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双师型”教师7名。此外,从企业聘用10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可受到良好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训练,还可参与各个层次的学术科研活动,受到良好的学术科研训练,获得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在高分子材料制备、成型加工和应用的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检测、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等能力,成为负责人或主管。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现设“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橡塑成型加工”两个方向,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为指导思想,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电子信息材料科研团队及平台,落实科教协同、产教协同育人理念,以电子信息高分子科研促专业教学,将实验、实践与专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加强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合成改性、橡塑加工成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高分子合成、改性与成型加工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习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与粘合剂、复合材料和特种橡胶、塑料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及进展,使学生具备高分子材料领域复合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表征与测试、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加工流变学、高分子材料学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高分子加工实验、聚合物反应工艺与工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各个科研团队的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石油化工、橡胶、塑料、涂料、粘合剂、纤维、电工电子、建材、能源、环境、外贸、汽车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就业率可达96%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著名企业工作,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地区具有良好声誉。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一、专业概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器件和技术的新增专业,2018年首届招生吸引了来自全国16个省份的近60名优秀高中毕业生。本专业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拥有3位全职广西八桂学者团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包括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纳米能源、热电转换、超级电容器、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等。
本专业是教育部 2010 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是适应全球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器件等多学科交叉,以掌握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及其器件基本原理及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具有比传统材料和器件更为优异的性能,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该类材料包括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纳米能源材料、介电储能材料等,其器件包括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纳米能量收集器、超级电容器、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热电制冷器等。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八桂学者3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队伍。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企业课题等13项;发表SCI/EI论文8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6件;获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奖励5项。本专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用学科交叉、科教协同的理念进行本科生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可受到良好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训练,还可参与各个层次的学术科研活动,受到良好的学术科研训练,获得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现代工具,具备人文、法律、环境、沟通、职业修养和管理学科基础,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新能源材料、器件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管理、市场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有获取工程师的能力,或者成为负责人、主管。
三、专业特色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聚焦于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可胜任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的工程技术人才。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多融合、求创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广西的新能源产业,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新能源相关材料、器件上的科研平台、高端人才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教协同式的本科教学。突出光电能量相互转换和电能储存两个前沿与产业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四、专业核心课程
锂离子电池技术、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学电源设计与工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性能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专业认知实习、机械工程训练、电子工程训练、工程设计训练、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大力支持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科教协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即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项目中,与研究生们共同在实验室完成各种科研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能源、环境、外贸、汽车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市场对新能源、新材料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缺乏的专门技术人员。就业地域广泛,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院咨询电话:0773-2291434
传真:0773-2290129
THE
END
图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美编:颜奕桐
审校:邹娟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