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大,有这样一群老教授
他们热爱学生、挚爱教育
他们既做严师,又当益友
他们在时光流逝中体味着坚守
他们在教书育人中感受着幸福
他们用行动诠释 “博学笃行”
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
人物名片
陶朱,贵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直接掌管联系专家,主要从事瓜环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曾获“贵州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聘为“贵州省省管专家”,2014年被评为贵州省核心专家。研究成果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2000年以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逾450篇,其中SCI期刊收录研究论文逾380篇,2013年,连续在国际顶级化学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及《Accounts. Chem. Res.》上发表3篇高引学术论文,标志着陶朱教授的研究团队在瓜环配位化学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任贵州省大环化学及超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被聘为贵州大学化学一流学科特聘教授(A类)岗位。
奋斗时光里的坚持与积累
“如果没有一如既往地坚持和积累,我是做不到今天的成绩的。”当我们谈到陶教授的工作生涯以及专业选择的话题时,他真诚地说,在1999年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到贵州时,他对于研究方向还是十分迷茫。而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在澳大利亚读博士时,副导师戴·安东尼做的瓜环研究(一类新型大环化合物的研究)。由于求学时的经历加之对于瓜环又有着一定的兴趣,他就索性把这个作为了研究方向。而这一做,就是21年。谈及专业研究,陶教授似乎是来了兴致,向记者展示起了他们做的瓜环的超分子自组装模型,并耐心讲解模型的双转特点和螺旋结构。
万事开头难,方向确定了,起步却异常艰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当时贵州大学化学系实验设备上的严重落后——里核磁没有,单晶衍射仪也没有。陶教授的团队就只有每个礼拜跑到原在小河的重点实验室去做实验。回忆到这段,陶教授不免觉得庆幸,如果不是当时毕业于贵大化学系张建新老师对陶教授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设备支持,他还不知道从何开始。
对于瓜环化学的研究,陶教授和他的团队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虽然过程艰苦,如今却也颇有建树。在2008年后,陶教授的团队关于瓜环的配位化学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方向,直到2013年他们做出了一篇影响因子超过40。紧接着对于瓜环外壁作用的发现使得他们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也是陶教授目前在做的研究。
“我们这么大一个团队,整个团队有十来号人,每一个人都要申请基金,都要有自己的项目,而且都是集中在瓜环化学,如果没有坚持和积累,你是做不了这个的。现在我们就是认为在瓜环化学领域里,可继续研究的问题太多了。”
宁静日子里的淡泊和致远
在专业领域奋斗数十年的陶教授今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因为被聘到了特岗——即贵州大学一流学科特聘教授(A类),就推迟了三年,到68岁时再退休。而陶教授给自己在这三年里定下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支持年轻人。当年陶教授团队里的“四大金刚”——倪新龙老师、丛航老师、肖新老师和黄英老师,如今他们基本上都有能力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了。
对于团队管理,陶教授认为自由度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让成员自己掌握研究方向进而再组建自己的团队,而自己只是适时地给予一些帮助——这在他看来便是对年轻人最好的管理方式。这样的思想也体现在陶教授对于学术名利的淡泊,他的所有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学生的名字,而自己只是通讯联络员,名字也通常在最后。“反正我的原则就是,这些年轻人我都得扶持!”每每谈及年轻教师和学生的事,陶教授总面露关切之情。
办公室-食堂-家,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陶教授已经默默过了几十年。让人感慨的是,由于在学术研究上的专注,这么多年在贵大的生活,直至今日,贵大的很多地方对于陶教授来说,仍和刚入学的新生别无二致。
陶教授不断向学生强调着坚持和积累对于当代大学生青年的重要性:“一定得坚持、积累,没有积累没有坚持,我觉得是不会成功的。一个人,不管你做哪一个方面,都需要这两样东西,否则的话就会变得庸庸碌碌。”
坚持和积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是陶教授凭借自己几十年的研究经验总结而来。大象无言,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坚持与积累,就是陶教授送给学生们关于成功的秘诀。
文字:翟治鸿 肖丹 周礼哲
摄影:聂雪
编辑:陈晓洁
责任编辑:田玲荔
审校:尹梓熹 凡佳佳
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
为陶朱教授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