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 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院士的贵州情怀

贵州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 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院士的贵州情怀

贵州师范大学

4月11日,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捐出积蓄360万元人民币,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近日,《科技日报》《贵州日报》《中国科学报》、天眼新闻、当代先锋网、中国教育在线、今日头条、腾讯、网易、搜狐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人物名片

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喀斯特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科首席科学家,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6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参加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研究,涉及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许多流域,包括三峡、乌江渡、新安江等百余座水利枢纽;指导有关交通、城镇、矿山等建设的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研究;研究有关地质—生态环境,为喀斯特地区开发做出了贡献;积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大灾害防治提出了重要科学认识作为决策的依据。

4月11日,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捐出积蓄360万元人民币,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这一基金优先支持“3+2”高校和科研院所,贵州师范大学成为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贵州高校。

贵州师范大学

60多年来,被誉为“喀斯特卢”的卢耀如,对于贵州这个地处世界三大连片喀斯特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但又是相对不发达山区的发展,予以积极关注,首先在水利水电等资源开发方面作出贡献,随后又提出了石漠化治理,对贵州倾注了毕生精力,并结下深厚情谊。

2007年3月,卢耀如牵头组建“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并每年定期在此开展工作,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贵州喀斯特,参与修建乌江渡水电站

卢耀如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野外考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足迹已经踏遍贵州大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贵州乌江修建乌江渡水电站,并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勘测等前期工作。创建伊始,卢耀如就投身进来。

大坝建在哪儿,事关乌江渡水电站建设成败。早在1959年,卢耀如就多次前往乌江渡,实地调查研究黔中一带喀斯特发育规律。1960年,前苏联喀斯特专家索科洛夫应邀来华帮助喀斯特坝区问题,主动提出要卢耀如陪同,因其曾多次与他进行学术探讨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乌江渡,对于坝址选择,卢耀如与索科洛夫持不同意见。索科洛夫主张选上游的白云岩坝址,而卢耀如则主张大坝建在下游的石灰岩地区。他们虽有争论,但也是友好的科学争论,后来索科洛夫被说服,同意了卢耀如的建议。最终乌江渡大坝按照卢耀如的建议决定建在下游的石灰岩地区。在一次欢送宴会上,索科洛夫谦虚地说道:“以后工程问题可以找‘喀斯特卢’,他在这方面懂得比我多,不必请我。”后来,“喀斯特卢”的美誉就逐渐叫开了。在卢耀如所著中英文论著中,国际著名学者及岩溶专家评论都直接称呼其“喀斯特卢”。

如今,作为我国首个在喀斯特地貌上兴建的大型水电站,乌江渡坝址及水库基本上无渗漏现象,乌江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3万千瓦,约占贵州省水火电总装机容量的40%,年发电量33.4亿度,使贵州省的发电能力增加了2/5左右,在贵州电网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卢耀如仍一如既往为贵州省的水利水电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言献策,并经常到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工作指导。

关注地质环境,推动贵州石漠化治理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程经验的积累和对环境意识的增强,卢耀如逐渐意识到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对地质—生态环境进行开拓性的研究。80年代中期,卢耀如首先提出了贵州等西南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指出岩溶地区的无序、盲目开发加剧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的石漠化现象,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表现,并提出石漠化山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建议,大大推动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

作为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贵州石漠化治理也逐渐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2004年,水利部联合中科院组织专家组,对贵州石漠化进行一次专题调研。这个专家组成员共19名,均是包括卢耀如在内的国内顶尖水利、地质专家。专题调研形成的《贵州石漠化治理专题调研报告》最终提交国务院,作为中央出台“贵州石漠化”治理方案的最有效决策依据。

对解决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资金渠道,除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外,卢耀如提出了“生态补偿”观点,他希望受益于贵州石漠化地区的电力部门和用户能向当地被库水淹没的农田农户给予补偿,从每度电价中提取一分或者二分的微利,解决农户资金难题。

投身贵州教育,指导成立“喀斯特研究院”

为推动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卢耀如还积极投身贵州教育,为当地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喀斯特人才。

对此,卢耀如选择与在贵州喀斯特研究方面有深厚积淀的贵州师范大学合作。2007年3月21日,在贵师大原地理系喀斯特研究室、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喀斯特教研室的基础上,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在卢耀如院士的指导下正式成立。此后,卢耀如院士每年定期前来开展研究工作,与贵州师范大学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合作。

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立足贵州喀斯特实际,为保护良好的、具有卓越价值的喀斯特地区,实施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对遭受破坏的、脆弱的喀斯特地区,通过科研攻关,研究石漠化治理之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喀斯特研究院科研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方面,喀斯特研究院科研团队相继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项目(含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中国丹霞系列(含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赤水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含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以及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3项,位居世界第二,贵州也成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喀斯特研究院相继在贵州花江大峡谷、清镇、毕节等地设立石漠化治理研究基地,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积累,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贵州省情、适宜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防治与生态经济循环经营模式,即“花江模式”。在试验区内,曾经的“生态癌症”正被治愈。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喀斯特研究院也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建立贵州第一批院士工作站;2012年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遥感学科平台“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2013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石漠化防治平台“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18年通过科技部验收;2014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017年,“地理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

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贵州师范大学

来源:贵州日报 科技日报

编辑:陈再宏

责编:张 皓

贵州师范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贵州本科院校-贵州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贵州师范大学-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 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卢耀如院士的贵州情怀